傣族的飲食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傣族飲食民風民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巨集地區,在臨滄、大理和麗江等地也有分佈。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製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歡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調方法主要有蒸、烤、煮、醃等。其中烤魚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內臟,把蔥、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魚腹內,然後用香茅草包紮好,放在闇火上慢慢烤至焦黃。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雞、煮魚等視為待客的最佳菜餚。

贊助廣告

傣族的“南米”(即醬)風味獨特,在用番茄醬及花生、青菜、魚、竹筍等為主料製成的各種醬中螃蟹醬最為名貴。“南米""的吃法多種,有的用糯米飯蘸著吃,有的則同時做幾種醬,然後備各種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醬吃。傣族人愛飲酒和茶,會自己釀酒。吃飯時不喝酒,而是在飯後或空閒時飲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薄.氣溫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青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蔔、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後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歡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贊助廣告

羌族的主食還有金裹銀、蕎麵條、麵疙瘩、酸湯麵、玉米湯圓、炒麵、饃饃等。副食品常見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臘肉等。羌族人吃馬肉、狗和野獸肉。北川產的“羌活魚”.形似四腳蛇,羌民也吃。還喜歡吃豬肚子骨頭。豬肚子骨頭的製作方法是:宰豬時,將豬骨頭剔下剁短,裝進豬肚裡,放火坑上蕉制,再掛戶外晾起來,吃時從中取出些骨頭熬湯。

羌族著名的土特產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葉。羌族人飲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釀製的醉糟酒,飲用時用長竹管咂吸。城鎮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習慣。

傣族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傣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醃、烤、炸、生吃—這是傣家菜烹製方法上較為突出的特點。

先說"醃"。最常見的是醃酸菜、醃竹筍、醃 魚、醃豬腳等。最有特色的是醃牛腳筋:以滾開水燙泡、用火燎燒、冷水浸泡等方法,刮乾淨牛角上的毛,然後切之為條狀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數小時後,清洗、晾乾,與姜、蒜、辣子、花椒、鹽等調料拌勻人甕,密封甕口,半個來月即熟。其色乳黃,人口既有韌性感而又(火巴)綿,其味甜中帶酸,辣鹹適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說"烤"。香茅草烤雞是一道風味菜。用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特產的大楓茅,捆於褪洗乾淨、肚內填以各種調味料的嫩雞上,抹上動物油以中火均勻烤之,溫度使調料味由內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內滲人,肉質酥脆沙嫩,香氣氤氳充盈,別的地方無法仿製,是真正的地方風味.烤魚、烤肉、烤繕……在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等地,真正是無烤不成宴。

再說"炸"。最習見的傣家炸食要數炸牛皮,將剖洗得乾乾淨淨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為條狀晒乾,可以較長時間儲存。食用時,先以冷油炸之,撈出鍋後再以熱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黃、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謂五味俱備。用以煮湯,類似內地的"肉葉子",到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的遊人,沒有不嘗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開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餡:將知了(鳴蟬)去翅去腳,用刀將其背部劃開,嵌迸肉"末與調料,再將知了的背合攏,捆以細蔑繩,放入油鍋中煎炸成深黃,色潤油亮,肉鬆皮脆,酌一盞米酒,慢掇細品,既有味道又有營養,爽口怡神。傣家人說,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的水略帶鹼性,故於該地吃油炸的食品,體內不會生"燥熱之火"。這話或許不無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給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區稱為"帕宋"的酸脯菜當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熱帶竹樓上吃,那是適逢其需。此外,難以計數的大量野·菜如葉子上有細細絨毛的茶葉菜,可以人藥的荊芥、水香菜、香辣蘿、緬蕪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細的蛙肉與切細的蔥、姜、蕪要、花椒、辣椒麵、鹽等拌勻,再放人少量檸檬水攪勻,將生豬皮刮洗乾淨,置於火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略帶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與青蛙肉拌和,鮮甜清脆,酸辣開胃。其他如豬肉剁生、牛肉剁生、魚肉剁生、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於講究肉的新鮮。動物不同,"剁生"味道各異。肉食生吃,內地在古代辦風行,如秦末在項羽的鴻門宴上,樊啥"髮指毗裂"食"生貴"即生的小豬腿,體現一種粗豪勇武之風。傣族將肉剁而食之,就細緻且考究得多了,這大約與傣族的溫婉平和有關。日本人也食生魚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學者尋文化之根,在習俗對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風俗。看來,吭生肉不僅是一種食物製作方法,而同時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某種痕跡。西雙版納和德巨集一帶,還吃一種令內地人膛目結舌的食物----"撒撇",是將牛小腸中業已經過胃的消化、與腸液和膽汁攪和過的積存物取出,壓擠出其深綠色液體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伐、辣椒等各種調料均勻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涼,卻有一種無可名狀的特殊滋味,在當地亦屬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將"撒撇"同米線......餘下全文>>

傣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與飲食結構由其居住的環境決定,因炎熱所致,味喜酸、辣、苦(涼),三者皆可助開胃化食,消暑解毒殺菌。其食物種類極為繁多,除庭園種植和家庭飼養的物產以外,山野河流所產,似乎都可入食,戲言:“凡是綠的都是菜,凡是動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異之物如螞蟻蛋、蟬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為傣族喜愛的食品,使外人驚異不已。食物的烹製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醃、剁、舂,特別講究佐料的配製。

烤類食品的配料必具備香茅草。香茅草是一種用來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綠草本植物,分佈於熱帶河谷地區。燒烤時,將蔥、蒜、姜、辣椒、鹽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內部,或敷於外表,用新鮮香茅草捆裹好後,便可進行燒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內部不熟,同時使香茅草的香味隨油浸進食品。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魚、烤竹鼠、火燒乳豬、烤花蜘蛛、烤竹筍。

傣族每餐都喜喝湯,常見的有“雜菜湯”、“酸筍湯”、“幹醃菜湯”。所謂雜菜湯,即以多種蔬菜摻與青椒、酸湯同煮,湯汁酸辣開胃,待客的傳統雜菜湯必須具備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利用酸筍作為配料煮湯是傣族煮類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鮮美。油炸類食品中較特別的是炸幹黃鱔和炸牛皮。元江、新平一帶傣族婦女於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間捕捉鱔魚,將新鮮鱔魚置於火上,至半熟取下,洗淨外表後再剔去內臟,內外塗抹花椒麵、辣椒麵和食鹽,晒乾儲存備食。傣族愛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類粑粑。

西雙版納傣族常在傣歷新年時製作,用以待客和賧佛,以石梓花為傳統的配料。用野芭蕉葉包好,豎於甑內蒸熟,這種粑粑呈褐黃色,自帶一股花的清香。元江一帶傣族則用名為“麻脆藥”的植物塊莖做麻脆粑粑。涼拌類食品是一道開胃的居家菜餚。蔬菜瓜果類、螞蟻蛋、嫩蟬等昆蟲類以及生肉、生魚、生血等皆可作為原料,配料則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蔥、蒜、野薑、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較具特色的涼拌菜有血旺、剁生、生魚片、撒撇等。“撒撇”是取牛的苦膽汁配製,先將牛苦膽整個煮熟,將膽汁倒入剁碎了的牛肝、牛心中,配以各種佐料而食,味苦而涼,西雙版納、德巨集、耿馬一帶的傣族喜食,認為宰牛不吃“撒撇”等於沒殺,其也是待客的風味菜。剁生也多是取新鮮精瘦牛肉,切成薄片放入石臼中舂至有粘性時,倒在砧板上剁成肉醬。剁的過程中放入大量的蒜、野花椒、小米辣等辛辣調料殺菌。大型節慶時每戶皆要做剁生招待客人。這種傳統菜餚的製作者是男性,也只有男性進食,認為男性喝酒,可以殺菌。

傣族喜酸,故醃製的鹹菜除了菜類醃得酸辣外,連豬肉、魚、火雀等肉類也具備同樣的味道,食用時味鮮甜帶酸,肉質極有彈性。傣族也喜用蔬菜、魚肉、蟹肉、嫩蟬等配野薑、蒜、蔥、青椒舂成醬泥,作為糯米飯和其他菜的蘸水,主要有番茄醬、花生醬、青菜醬、螃蟹醬、蟬醬、竹筍醬、魚醬、青苔醬等。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種類很多。用糯米泡在香竹筒裡,在火灰中焐熟,劈開後食用,柔軟香甜,是待客佳品。此外還有扁粽,叫“毫多索”,是節日食品,拌紅糖、蛋黃、芝麻做成粑粑,叫“毫崩”;用烘烤做成的“毫吉”;用芭蕉葉包的粽子,叫“毫棟貴”等。在數千年的民族發展程序中,傣族的膳食烹調別具一格並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義的“傣族風味”。

炸牛衣

傣族用牛皮做菜,有醃牛皮、炸牛皮,均屬佐酒佳餚。做法是:將黃牛皮的中間皮層切成條,在豬油中用小火燜煮,至皮呈透亮時撈出控油,晒乾收存。食時,再將其用豬油小火慢炸後蘸番茄喃咪(傣語,意為醬)食。此菜口感清脆,辛香回甜,風味獨具。...餘下全文>>

傣族有哪些習俗或美食?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遊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佔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裡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準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髮。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乾淨。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係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係。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餘下全文>>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村寨多在平壩近水的地方。幹欄式建築和竹樓別具風格。飲食以大米為主,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檳榔。男子服裝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著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為花色長筒裙,結髮於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德巨集傣族婦女婚前穿白色或淺藍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著對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婦女多束髮於頂。婚俗:婚前社交自由,小夥子找到合意的姑娘後,請父母託媒說親。喪葬:行土葬、火葬和水葬,以土葬為主。重大節日有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在傣歷六月(公曆4月)舉行,傳說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殺死了霸佔她們的魔王,但遭魔火燒身,眾人見此情景,皆潑水滅火相救,人們為了永遠懷念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潑,洗塵去汙,祝福在新的一年裡消災祛禍,身體健康。禮節:老人受尊敬,村中紅白喜事都要專門送飯菜給老人;說話和氣,家庭、鄰里關係和睦,很少吵架;晚輩從長輩面前經過,要彎腰細步,以示對長者的尊敬;熱情好客,過往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耿備有專門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還漂亮。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一定要把鞋脫在門外,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及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燒柴必須先從根部燒起,並且只能從三腳架的兩側續柴,不用火時,只能用灰埋或任其自滅,不許用腳踩滅。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衣服不能用來當枕頭,枕頭不能坐,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下方。禁止禁止在菜園裡大小便。進佛寺前要在門外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頂。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無提問者:LQB09追問:補充: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香茅草烤魚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餈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餈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麵,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淨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傣族有什麼飲食習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參考資料:罰aike.baidu.com/view/4093.htm#6

傣族的飲食作文100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傣族的食物特點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相關問題答案
傣族的飲食資料?
阿昌族的飲食資料?
傣族的飲食風俗?
傣族的飲食特點?
傣族的飲食?
傣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禁忌?
阿昌族的飲食圖片?
苗族的飲食?
藏族的飲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