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路的名人?
歷史上的路姓名人
路朝霖
〔清〕字訪巖,一字覃叔,貴州畢節人。宣侄。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翰林,四川東鄉萬縣知縣。擬道員改官河南。工詩古文辭,兼擅書法。早歲沈潛米、董兩家,晚年法李邕,益豪放遒逸。有烏蒙山人詩文集。《益州書畫錄續編》
路坯
〔清〕(一八三九至一九O二)字山夫,陝西盩厔人。官知縣,罷後居江蘇淮安,築園居焉,有葦西書屋、溫經室諸勝。工八分書,嗜金石碑版,藏異甚富。偶寫小幅梅花。《三洲畫史、志學齋雜誌》
路喬加
〔約公元前一四0年前後在世〕字、裡、生卒年均不詳,約漢武帝建元初年前後在世。樑孝王在忘憂館令諸遊士作賦,枚乘、羊勝、公孫詭、公孫乘、鄒陽等各有所作,獨喬加作鶴賦,與枚乘各得賜絹五匹。喬加的鶴賦,亦載古文苑。
路慎莊
〔清〕字子端,號小洲,陝西盩厔人。德子。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翰林,以給諫官淮陽道。藏書極富,才證精詳。丹鉛之暇,以山水自娛。沉鬱蒼潤,得公望筆意。兼工花卉,有自繪使閩紀程冊。《墨林今話續編、清畫家詩史》
路石瞻
〔清〕江南人。工擊技,與甘鳳池齊名。喜畫鷹,有英雄得路圖傳於世。《蝶陛外史、詞堪日記》
路氏
〔唐〕初制琴名手。佚名。生卒不詳。唐李肇《國史補》下:“京師又以樊氏、路氏琴為第一。路氏琴有房太尉(琯)石枕,損處惜之不理”。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
路術淳
〔約公元一六九二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山東汶水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中前後在世。工曲,著有玉馬佩傳奇,《曲海總目提要》傳於世。
路坦
〔現代〕一九三四年生。吉林公主嶺人。擅石版畫。魯迅美術學院。
路溫舒
〔約公元前七三年前後在世〕路溫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生卒年不詳。約漢昭、宣二帝間前後在世。少時,父使牧羊,乃截澤中蒲爹為牒,用以為書。稍習善,求為獄小吏。因學律令,轉為獄史。太守見其而異之,署決曹史。又受《春秋》通大義。決孝廉,為山邑丞坐法免,復為郡吏。昭帝時,守廷尉史。宣帝即位,(公元前七三年)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行。帝喜其言,遷廣陽私府長。舉文學高節。遷右扶風丞。久之,遷臨淮太守,政跡優異,卒於官。
路翔
〔清〕字漢飛,杭州人。善畫人物。《圖繪寶鑑續纂》
路學巨集
〔清〕(一七二O至一八O一)字慕堂,荊溪(今江蘇宜興)人。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舉人,官縣令。工設色花卉。卒年八十二。《墨香居畫識、畫傳編韻》
路衙推
〔宋〕善畫魚,體制純古。《圖畫見聞志》
路易司卜脫
〔清〕西洋人。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時以畫供奉內廷。《春明瑣事》
路于飛
〔清〕字齊園,荊溪(今江蘇宜興)人。善畫竹石,筆勢奇特。《清朝書畫家筆錄》
路澤農
〔清〕字吾徵,一字安卿,直隸曲周(今河北曲周)人。明都御史振飛字。少負奇才,外家申鳧盟兄弟,每以詩古文相切靡,又與顧亭林相友善。工琴,善畫。著有琴譜、宜軒詩。《清畫家詩史》
路振
〔公元九五七年至一O一四年〕字子發,永州祁陽人。生於周世宗顯德四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年五十八歲。幼穎悟,五歲讀孝經論語。淳化中,(公元九九二年左右)舉進士,試卮言日出賦,振所作尤典贍,擢甲科。起家大理寺評事,通判汾州。大中祥符初,(公元一OO八年)遷太常博士,左司諫,擢知制誥。振文辭溫麗,屢奏賦頌,為名輩所稱。尤長詩詠。以嗜酒,得疾卒。振著有文集二十卷。又嘗採五代末九國君臣行事作九國志,均《宋史本傳》未成而卒。
路鐸
〔公元?年至一二一三......餘下全文>>
姓路的歷史名人
一、姓氏源流
路(Lù)路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據《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因功封於路中,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封炎帝庶子於潞地(今山西省長治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其後以封地為氏,後去三點水為路姓。
3、出自妘姓,為陸終後裔(其實亦為黃帝后裔)。據《困學紀聞》與《姓考》所載,黃帝裔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鄶子),受封於路,子孫以路為姓。
4、以縣名得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路,原作潞,初為水名,後為縣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縣東八里),居者有以縣名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於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後滅於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6、出自他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沒路真氏後改為路姓;今滿、侗、景頗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玄元。黃帝子名玄囂,玄囂生子帝嚳,即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時為部落首領,後玄元因功被封為路中侯,歷經虞舜時期和夏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為氏,稱路姓。並尊玄元為路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路姓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姓已經十分搶眼,如有鉅鹿東里(今河北平鄉西南)人路溫舒,漁陽(今北京密雲)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路粹,太原(今屬山西)人路佛……。可見在此際,路姓已分佈於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並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期,路姓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現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縣一帶路姓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陝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際竟現於史,名人不斷。當然,此際劇烈的社會動盪,也導致數量眾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並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姓東陽郡望。隋唐時代,路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並且以陽平等路姓郡望為中心擴充套件至今山東境內,如唐代宰相路巖為魏州冠氏(今山東冠縣)人,其家族在當地頗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後路巖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時,其後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屬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此後至清,路姓由於仕宦、謀生、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約佔全國漢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三、歷史名人
路 雄:陽平人,北魏大將。因從軍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將軍,奉車都尉。
路 隋:陽平人,唐代大臣。舉明經第。歷遷左補闕、侍講學士、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時,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監修國史。後出任鎮海軍節度使。有《平淮西記》。
路 巖: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遷屯田員外郎、翰林學士,以兵部郎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進左僕射。後與韋保衡交惡,被流放儋州,並賜死。
路 皋:幷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畫家。善畫駱駝,醉後數筆,頗具生意,時稱河東三絕之一,兼長畫鬼神。
路 彬:晉陽(......餘下全文>>
姓路的名人有哪些
路姓——姓氏來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1、遠古帝嚳高辛氏之孫玄元,有功於唐堯,受封為路中侯,其後子孫便以路為姓,世代相傳。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帝摯子玄元, 堯時於中路。夏代為侯國,子孫以國為「路」氏。
3、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有潞子國,在今(唐代)上黨潞縣,子孫以路為氏。參看「潞」氏條。又《姓氏急就篇注》雲:「路」,水名(即今山西濁漳河),因以為縣(即潞縣),居者氏焉。
4、為古代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雲: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沒路真」氏,進入中原後改為路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路姓始祖的繁榮滋長於潞子一帶,已經有了悠長的5000年時間,他們當初是由於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卻由於路姓人士的世代綿延而聞名,兩者之間,關係密切異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農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姓纂系此時之作),便已經從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漸遷到了陝西的陽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陳留等地,可見得路姓子孫的播遷,也跟其他許多古老的姓氏一樣,是自北而南,然後遍及於全國各地的。
不過,我國後世的路氏,並非僅僅只有源自炎帝神農氏的一支,他們的組成份子較多,有的是帝嚳高辛氏的後裔,有的來自五胡亂華時期的外族,有的則是滿洲旗人的後代,至少有5種不同的來源。
這個集天下精英於一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國曆史上出人頭地,漢代路溫舒和路博德的事蹟足以說明。路溫舒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律學家,他在1900年前的西漢宣帝之時,就主張“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則太平之風可興”。堪稱法律之學的先知;路博德,則是漢武帝時隨霍去病六擊匈奴建立不世奇功的名將,曾被封為符離候顯達異常。
地望分佈
河北大名縣,河南襄城縣,河南開封,河南洛陽市。
《姓纂》的有關路姓記載是這樣的:“炎帝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今上黨潞縣,子孫以路為氏,望出陽平、襄城、陳留。東陽、河南。”
郡望堂號
漢置內黃郡,現在河南省內黃縣。
歷代名人
路博德——漢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從西漢名將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勞,殺敵勇猛,屢立戰功,被朝廷封為符離侯。
路敬淳——唐朝臨清人。少有志學,足不履門。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後舉為進士,遷崇賢館學士。奉詔編輯慶郵儀典,又著《姓略》、《衣冠系錄)等書。唐初姓譜學,唯敬淳名家,後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東諸城人。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後因病歸國,嗣任北京《益世報》編輯。民國12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後被張作霖逮捕遇,年32歲。
路振——字子發,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間(公元990 - 994年)進士,歷官太常博士,左司諫等。振文詞秀美,尤善詞,多警句。科舉時,宋太宗試《卮言日出賦》,應試者數百,名人亦有難色。時振尚不知名,然其賦典故尤豐,太宗十分讚許。
路博德——西漢西河郡平州人。任右北平太守,隨霍去病出徵有功,封符離侯。後封伏波將軍,伐破南粵
路姓的由來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姓路的名人?
路姓由來
一、姓氏源流
路(Lù)路姓礎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據《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因功封於路中,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封炎帝庶子於潞地(今山西省長治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其後以封地為氏,後去三點水為路姓。
3、出自妘姓,為陸終後裔(其實亦為黃帝后裔)。據《困學紀聞》與《姓考》所載,黃帝裔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鄶子),受封於路,子孫以路為姓。
4、以縣名得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路,原作潞,初為水名,後為縣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縣東八里),居者有以縣名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於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後滅於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6、出自他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沒路真氏後改為路姓;今滿、侗、景頗等民族亦有此姓。
歷史人物:路鐓、路振、路慎莊、路學巨集、路鐸、路澤農、路喬加、路惠期、路翔、路粹、路皋、路德……
路姓的由來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姓路的名人?
姓氏來源
遠古帝嚳高辛氏之孫玄元,有功於唐堯,受封為路中侯,其後子孫便以路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堂號
漢置內黃郡,現在河南省內黃縣。
路姓起源有
( 一)、出自姬姓,為黃帝的後裔。黃帝生子玄器,玄器生子帝嚳,為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為部落首領時,玄元因功封為路中侯,歷經虞舜時期和夏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為姓,為路氏。見《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二)、出自姜姓,為炎帝的後代。黃帝為首領時,封炎帝支子於潞地(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後代子孫以封地為姓,後去掉三點水為路氏。見《元和姓纂》。
(三)、出自妘姓,為陸終的後裔。實際也是黃帝的後裔。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子老童生吳回,吳回子即陸終。陸終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一名鄶子),受封於路,子孫以路為姓。見《困學紀聞》。
(四)、以縣名得姓。路,原為水名,作潞。初漢置路縣,東漢改為潞縣,該縣有許多人以潞命氏,稱潞姓,後復為路姓。見《姓氏急就篇.注》。
(五)、以國名為姓。春秋時有潞國,隗姓(在山西潞城縣東北一帶),是赤狄建立的國家。公元前594年,潞國被晉國吞併,國人稱潞氏,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六)、為一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魏書.官氏志》載,代北三字沒潞真氏(或作沒鹿真、末路真氏)改為路姓。
郡望堂號 漢置內黃郡,現在河南省內黃縣。
路姓典故
*湘潭博士2;
荊溪孝廉3。
註釋:2宋代學者路振,字子發,湘潭人。五歲通《孝經》、《論語》。進士出身,曾任太常博士。文辭為名輩所稱,有《九國志》。
3清代畫家路學巨集,字慕堂,乾隆辛卯孝廉。工設色花卉。
*本乃嶔巇摩皓月;偏為路地騁良騏7。
註釋:7妝代楹聯作者姚瑩(原名成玉,吉林白城人)給當代詩人、《滿族文學》主編路地的贈聯。
南式大學士;
仲略好尚書。
· 上聯:典出唐代鎮海節度使路隋,字南式。曾任左補闕,史館修撰,以鯁亮稱。文宗時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門下侍郎、巨集文館大學士。 下聯:典出後魏車都尉路雄,字仲略。以軍功為給事中,孝文帝稱他為好尚書才郎。後遷伏波將軍
尚德緩刑,用匡時政;
仁民近物,加惠生靈。
· 上聯:典出漢代臨淮太守路溫舒,宣帝時,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帝善其言。 下聯:典出宋代紹光間廣東提刑路彬和。時夏稅折布錢太重,彬奏乞鷁免。後去任,民攀留不捨
近汶上,遠內黃,氣鍾玉女銅峰,從此奠安巨集衍緒;
漢將軍,唐宰相,書讀緩刑尚書,只期忠永傳家。
路姓與潞水關係密切
《姓纂》的有關路姓記載是這樣的:“炎帝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今上黨潞縣,子孫以路為氏,望出陽平、襄城、陳留。東陽、河南。”
由此看來,路姓始祖的繁榮滋長於潞子一帶,已經有了悠長的5000年時間,他們當初是由於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卻由於路姓人士的世代綿延而聞名,兩者之間,關係密切異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農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姓纂系此時之作),便已經從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漸遷到了陝西的陽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陳留等地,可見得路姓子孫的播遷,也跟其他許多古老的姓氏一樣,是自北而南,然後遍及於全國各地的。
不過,我國後世的路氏,並非僅僅只有源自炎帝神農氏的一支,他們的組成份子較多,有的是帝嚳高辛氏的後裔,有的來自五胡亂華時期的外族,有的則是滿洲旗人的後代,至少有5種不同的來源。?
這個集天下精英於一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國曆史上出人頭地,漢代路溫舒和路博德的事蹟足以說明。路溫舒是一位了不......餘下全文>>
古代有哪些姓應的名人
應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奉:〔約公元144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樑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從車騎將軍馮緄徵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劭:〔約公元178年前後在世〕字仲遠,(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珣:字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瑒。
應瑒: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徵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璩:(?~252)字休璉,三國時,魏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人,應瑒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餘篇,與應瑒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貞著有文集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應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咸寧五年,卒於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共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勳。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諡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志》傳於世。
應夷節 :唐代人。遊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傳尸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養其元神。
應用:後周書法家,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髮......餘下全文>>
有哪些古代名人姓單的
單 超:後漢河南省人。桓帝初為中常侍,幫助桓帝剷除異己,穩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為新豐侯。常侍預謀獲封者有五,世謂之五侯。自是權歸宦宮,朝政日亂。後拜車騎將軍卒。 單 煦:字孟陽。宋朝平原人。中進士後,知洛陽縣。勤政為民,成績顯著,升任昌僕知州,累官光祿大夫。煦友愛,他15歲時,兄單熙毆人至死,他勸兄逃跑,願自己頂罪代死。當平原 知縣伍剛查明原因後,十分感動,免了單熙的死刑。 單 父:宋代人。字仲儒。種牡丹,能變易千種,人呼為“花師”。 單雄信:唐代濟陰郡人,為李密將,能馬上用槍,軍中號“飛將”。 單仲升:元代廣東省增城人,奉母至孝。母卒,蔬時水飲,不事家業,廬墓三年,人稱孝子。 單毓華:字枚叔。江蘇省泰州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應縣、州、府童子試,均為第一名。光緒二十功年人南京實業學堂。光緒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獲法學士 學位。光緒三十四年回國,殿試中舉人。先後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審判廳廳長,上海震旦大學,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教授,上海三吳大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律師。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9009.htm?fr=ala0_1_1#5
古代姓史的名人有誰
史籀:周宣王時書法家,據傳籀文(即大篆)為其所創,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思想。
史墨:春秋時晉國大夫,長於天文,熟悉各諸侯國內政。其認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史晨:春秋時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此碑所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
史魚酋:又名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其一貫正直,臨終時還不忘勸衛靈公進賢去佞,時謂“尸諫”。其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丹:魯人,漢代都尉侍中,時元帝想廢立太子,丹竭力勸諫,後太子即位,封關內侯。
史萬歲: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隋代名將。勇武有謀,善騎射,屢立戰功,敵聞名而喪膽。
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
史思明: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初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其子史朝義於公元七六一年殺父奪位,後兵敗自縊。
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
史達祖:汴(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詞人,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
史天澤:永清(今屬河北)人,元代名將。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
史際:江蘇溧陽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春坊,後棄官回鄉,置義莊義塾,修明倫堂,招募勇士,抗擊倭寇,鄉人多敬重。
史可法: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末抗清義士。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有《史忠正公集》遺世。
史震林:江蘇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著《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史翁:清代詩畫家。時稱其詩、書、畫為“三絕”,同時,善左筆書。
史榮椿:北京人,清朝將領。
歷史上姓百的名人有哪些
百政,西漢農民起義首領。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
武帝末年,戰爭頻繁,賦役繁重,人民窮困,被迫紛起反抗,他與梅免在南陽各地領導農民起義,攻城邑,殺長吏,互相呼應,官府不能制。數歲後,武帝命繡衣御史以虎符發兵進擊,起義終被鎮壓,但起義軍散卒仍多繼續堅持鬥爭。
百家奴(?-1311),元將領。蒙古人。
父唆都任郢、復(今湖北鍾祥、沔陽)二州招討使;他承襲父職。至元五年(1268),從大軍圍攻襄陽(今屬湖北襄樊),多立功,1271年,宋將范文虎輸糧於襄陽,他在鹿門山給予襲擊,後駐軍該地,斷絕宋軍糧道。1274年從攻郢州(今湖北鍾祥);宋大軍驟至,他深入宋陣,身負數傷,猶力戰。後從元軍大戰鄂、漢,宋將夏貴率水師拒戰,他突入宋陣,擊敗宋軍,追至黃州(今湖北黃岡),轉戰百里,深夜始還。又攻破金牛壩要寨,立有戰功。
百齡(?-1815),清臣。字子頤,號菊溪。漢軍正黃旗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授編修。歷奉天(遼寧)順天府丞。嘉慶五年(1800)授湖南、浙江按察使。歷貴州、雲南布政使。八年,擢廣西巡撫,平冤案,上嘉之,特加少保。尋擢湖廣總督。後被劾,奪職。赴福建治糧餉。歷山東按察使、巡撫。十四年,復擢兩廣總督。籌餉練水師,懲貪去懦,降服巨寇張保,粵洋肅清。授兩江總督。時河決王家營,其親勘下游,疏請修浚正河,詔如儀。十八年,命協辦大學士,總督如故。後因案受牽,嚴詔責捕。二十年,封三等男,兼署安徽巡撫。是年病卒於江寧(南京)。諡文敏。所著有《除邪紀略》、《守意龕集》。
其他百姓名人有戰國列子弟子百豐;明將領百恭、百通;清將領百祥等。
歷史上姓華的名人
華元:華督曾孫,
華毋害:西漢將領。以越將從高祖起於留,定三秦,擊臧荼,有功,封為終陵侯,
華佗: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
華歆: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三國時魏國大臣。
華嶠:華歆孫,華表子,西晉史學家。官至侍中。因不滿《東觀漢記》,乃撰《後漢書》九十七卷,記東漢一代史事,文質事核,有司馬遷、班固之風,如今已散佚。
華恆:華表孫,東晉大臣。娶晉武帝女,拜附馬都尉,後任尚書、潁川令。西晉亡,南渡。領國子祭酒,封苑陵縣侯,官至左光祿大夫、開府,身後無餘財。
華溫琪:宋州下邑(今安徽碭山)人,五代樑唐間將領。
華鎮: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官吏。
華雲龍:安徽定遠人,明初將領。
華蘅芳:江蘇無錫人,清末數學家。致力於翻譯工作,譯出算學、地質學等書十七種,包括《代數術》、《三角數理》、《微積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軒算稿》。
華喦:福建上杭人,清代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為揚州畫派代表之一。
華羅庚:著名數學家。
華-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