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節日?
二月份有什麼節日
2 月 份
2月2日 世界溼地日
2月7日 國際聲援南非日 1964
2月10日 國際氣象節
2月14日 情人節
2月15日 中國12億人口日 1995
2月21日 反對殖民制度鬥爭日 1949
2月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2月有什麼節日
2 月 份
2月2日 世界溼地日
2月7日 國際聲援南非日 1964
2月10日 國際氣象節
2月14日 情人節
2月15日 中國12億人口日 1995
2月21日 反對殖民制度鬥爭日 1949
2月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1月-2月有哪些節日
1月1日 元旦 1月第一個星期日 黑人日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國際麻風節(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節(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元宵節(陰曆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節(日本女孩節,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
記得采納啊
2月和3月分別有哪些節日啊?
2月份 2月2日 世界溼地日 2月7日 國際聲援南非日 1964 2月10日 國際氣象節 2月14日 情人節 2月15日 中國12億人口日 1995 2月21日 反對殖民制度鬥爭日 1949 2月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3月份 3月1日 國際海豹日 1983 3月3日 全國愛耳日 2000 3月5日 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月8日 國際勞動婦女節 1910 3月12日 中國植樹節 1979 3月14日 國際警察日(節) 3月15日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1983 3月16日 手拉手情繫貧困小夥伴全國統一行動日 3月17日 國際航海日 中國國醫節 1929 3月18日 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3月21日 世界林業節(世界森林日) 1972 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1976 世界兒歌日 世界睡眠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993 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 1950 3月24日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1996 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1996
2月份有什麼節日
常月2日是聖燭節。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 2月4日:世界抗癌日 2月7日:國際聲援南非日 2月10日是國際氣象節。 在日本,2月11日是建國日。 2月14日是情人節。 在臺灣,2月28日是和平紀念日(紀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 農曆2月初2是龍抬頭。 2月21日:國際母語日 望採納
二月十四號是什麼節日
聖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
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
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淪丁(Valentine)就住在這裡。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淪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淪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淪帝尼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裡,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訊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裡。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淪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淪丁終於在地牢裡受盡折磨而死。
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另外的版本似乎沒有這一個精彩。傳說中瓦淪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蹟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淪丁)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遊蕩。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曆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 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餘下全文>>
2月2日是什麼節日2月2日是什麼節日
農曆2月2日的節日名稱:龍抬頭,也稱青龍節。
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農曆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說文》中有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週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週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後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凶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另外一說法: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夏曆二月初二,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抬頭。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著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
農曆一月、二月節日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春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為人所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二月二,傳說是堯王的誕辰。還有人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髮(剪“龍頭”)的習俗。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餘下全文>>
農曆二月初二是什麼節日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
二月初二龍抬頭,萬萬得罪不得。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髮,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瀋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1]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地方風俗:山東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髮,龍抬頭這天理髮希望一年好運。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徵著“金豆開花”。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