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孃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裡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裡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贊助廣告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贊助廣告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裡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較多,境內比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瑪突”、“惹矻扎”,俗稱哈尼三大節。

1.“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般過節三天,每年夏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至屬馬日為節期。節日期間不推磨,不舂碓,不生產,不許把山上的青枝綠葉子帶回家裡。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舂粑粑,敬天地,獻祖宗。出嫁的姑娘要帶著米酒、粑粑、豬肉、雞蛋等回孃家拜年。節日過後回婆家時,孃家要送上一隻豬腿,表示對親家的回敬。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請客吃飯,互致節日的祝賀。青年男女邀約上山,彈三絃、吹巴烏、對山歌、談情說愛,尋覓知音。

建國以後,許多與漢族雜居的哈尼族,如境內東部和西部地區,已經不再過“十月年”,盛行過春節。但地區邊遠,哈尼族比較集中的黃草嶺鄉、俄扎鄉、沙拉託鄉等地過“十月年”的習俗仍很盛行。

2.“埃瑪突”:俗稱“長街宴”,意為祭寨神。境內以豪尼、白巨集、羅緬、阿鄔、羅碧等自稱的哈尼族在春節前後過“埃瑪突”。“埃瑪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選擇一棵挺拔的大樹進行祭祀,整個祭祀活動,由“咪谷”主持。“咪谷”需經村民選舉,必須是夫婦雙全,五官端正,身體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擔任。祭祀時要殺一頭肥豬,一隻大公雞,並將一揹簍黃糯米飯供奉在樹下,眾人叩頭,“咪谷”則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願全村吉祥幸福。祭畢共同就餐,然後每家分一點豬肉帶回家去祭獻。“埃瑪突”一般過節三天,不事生產,男女青年邀約串山,尋找物件。村裡的小孩身背小蛋籠,內裝五彩蛋,到處玩耍。節日的最後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門前的場地上擺長街宴,邊吃邊唱,共致節日的祝福,哈尼族稱這節日之夜為“埃瑪支拔多”。席間由“咪谷”領頭,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村裡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獻上一壺米酒,向長者報喜,祝全村幸福。

3.“惹矻扎”(又叫“矻扎扎”),每年夏曆六月的頭一個屬狗日至屬鼠日過節。節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殺牛祭祀。節日前,村裡要選出一個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在村邊的磨秋場上,由“倮突”開刀殺牛。牛頭牛腳歸“倮突”,牛肉按戶平分。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舂粑粑,煮糯米飯,喝悶鍋酒,三天之內不事生產,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物件,村裡村外,一派歡樂景象。新街鎮、牛角寨鄉、勝村鄉、攀枝花鄉、黃茅嶺鄉的哈尼族,節日期間有摔跤比賽的習俗。

此外,哈尼族還有“莫埃納”、“合什扎”、“扎勒勒”等節日。“莫埃納”在哈尼語中是歇一歇,過過節的意思,每年夏曆五月初五過節,節期家家戶戶都要殺公雞,染紫色、黃色糯米飯祭獻犁耙、鋤頭,用青草包一包糯米飯喂牛。“合什扎”即“新米節”。各地節期不一,一般在每年夏曆八月新谷上場以後過“合什扎”。過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舂新米,殺雞請客,互慶豐收。“扎勒勒”相似於漢族的過冬。節日期間,各家各戶都要舂米磨面,做湯圓祭祀,並在門頭上插上一束馬櫻花,表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哈尼族一年一度的節日叫什麼節?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孃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裡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裡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裡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節日風俗?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藏族的傳統節是什麼節日呢!苗族呢?哈尼族呢!

藏族有藏曆新年,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

哈尼族的風土人情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裡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好收色: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孃家探望。

嘎湯帕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甦或永珍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杆舞及盪鞦韆、射弩等比賽。

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每逢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五 ,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苗族、基諾族、哈尼族、景頗族、僳僳族各有什麼傳統節日

跟你說一下哈尼族吧,因為我是哈尼族,有農曆二月的祭司龍樹節,七月節也稱火把節

相關問題答案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赫哲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壯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彝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苗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瑤族的傳統節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