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06日

過年貼春聯的習俗是什麼?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製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唬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還有悼念已故親友的輓聯和孝聯等。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贊助廣告

然而對聯發展到今天,隨著白話文和大眾文化的普及,現在人們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種嚴格的律詩般的字句對仗原則,但一副象樣的對聯至少應在選字用詞上講求對等,即字數與詞類應求相對。按照現代漢語規範應求上下聯中的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等片語相對等排列有序,而在聲調上至少應求每個上下聯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對。如一般上聯末字為仄聲(即漢語拼音第三,四聲),則下聯末字應為平聲(即漢語拼音第一,二聲)。這應該是創作對聯的最起碼的要求,否則就不稱其為對聯了,至少是不規範的對聯。新春佳節之際,當你訪親會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著雅興留意欣賞張貼在各家各戶的新春聯,於字斟句酌與領略其意之中確實可以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並吟誦其中的妙聯佳句,這無異於一種別有雅趣的藝術欣賞。因為當你看到和讀到那些堪稱絕妙的春聯並加以品評的過程,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藝術鑑賞能力的有益嘗試。我還記得很早以前南昌電視臺攝製的電視連續劇《聯林珍奇》,其中彙集了不少我國古代膾炙人口的妙聯佳作,可謂〃佳聯佳絕句,妙語妙詩章。〃

贊助廣告

據說新中國誕生時有人曾作聯慶祝:〃北京重慶成都,西安南寧長春。〃作者巧用我國六大城市名稱成聯,但細細品味卻覺得不甚貼切。請看此上聯中的〃重慶〃是作為動詞之意,且〃成都〃與〃長春〃的詞義亦不對等,再則上下聯末字同為平聲。嚴格說來,此聯乃美中不足矣!

聞說又有人用江西省八個地名巧作對聯:〃新建石城萬年萬載,永修銅鼓樂平樂安。〃則注重了字,詞的義,音相對。此不失為絕妙之佳聯。筆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鎮看到一副好春聯:〃三陽開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飄春秋。〃此聯中的〃三陽開泰〃與〃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鎮的傳統藝術名瓷,而上下聯的〃光照日月〃又與〃香飄春秋〃在字,詞的義,音上

巧妙相對。說明此聯作者是深諳古人作聯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於某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他的文學功底不淺,尤擅長吟詩繪畫。我記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書房裡掛著他的一幅新作國畫,上面有他題寫的一副配畫對聯:〃窗外青枝......餘下全文>>

貼春聯的習俗由來是什麼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

聯。朱元漳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貼對聯的習俗

過年的時候貼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哪個朝代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 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餘下全文>>

現在有哪幾個國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看你怎麼想了.臺灣也貼的. 還有 越南 越南春節“中國”年 越南是中南半島上被漢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在越南生活和工作,其文化習俗基本與中國相鄰的廣西、雲南類似。越南雖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官方公佈有54個民族,但京族人佔了整個越南國家人口90%以上。自19世紀中後期,被法國人殖民統治後,法國殖民者對越南的文化也開始了殖民改造,主要表現在文字由漢字改用拉丁字母文字,自此越南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拉開了較大的差異。 越南畢竟自秦漢以來,與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淵源,浸透在其民族的中華文化不是西方殖民者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越南除了保留京族自身的民族習俗外,在民間傳統節日和農曆節氣與中國完全一樣。如果不是現在使用拉丁字母文字,越南基本上就是一個完全漢化的國家。特別是越南的春節到來,這裡的氣氛與中國國內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差異,讓人在這裡感受到中國文化在越南的深厚底蘊。 越南人過春節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個時間段,與國內的雲、貴、川地區類似。在中國民俗中,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庭之日,灶王爺被人們稱之為“生活之神”,灶王爺上天就標誌著農曆過年的開始。在越南,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非常熱鬧,民間一直保留著祭祀灶王爺上天的活動,並將這一天稱之為“入除”,標誌著過年的開始。中國民間關於灶王爺的傳說與越南的灶王爺幾乎如出一轍,唯一有區別的是,為了送灶王爺上天庭,灶王爺向天庭彙報人間生活時能儘量說好話,越南民間在這一天有放生鯉魚的習俗,因為鯉魚據說是灶王爺的坐騎。 臘月二十三“入除”後,越南人家家戶戶就開始置辦年貨。近幾年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各類生活物質應有盡有,非常豐富。但是在越南人過年的習俗中,有兩樣食品是不能少的,一是粽子,二是醃製的蕎頭。越南的粽子和國內的粽子做得不太一樣,他們的粽子是方形的,據說是取中國道教文化的“天圓地方”之意。一直以來不懂越南人過年,為什麼要在餐桌上放上醃製的蕎頭這樣非常普通的小菜,後來在廣西東興一京族(京族是越南最大的民族)朋友家中才知道,說越南人過去過年有“肥肉醃蕎紅對聯,蕃杆炮仗綠年粽”的傳統,“蕎頭”有來年好“兆頭”之意。 法國人雖然改變了越南的文字,但是並沒有改變越南人貼春聯的習俗,並且越南人寫春聯全部是用漢字,這是漢文化在越南儲存得最好的,在越北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貼漢字的春聯,讓你感覺置身於中國的鄉村一樣,過年的氣氛非常濃烈。越南人從“入除”開始就可以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到家吃“年飯”,俗稱“過年”,與雲、貴、川民間習俗非常相近,吃年飯不一定要等到大年三十那天。輪流到親戚朋友家“過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越南人才算過年完畢,簡直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過年,臨近開餐吃飯時,主人家要先敬天地祖宗,然後鳴放鞭炮,一通儀式後,然後大家開懷暢飲,盡享一年來的豐碩成果和親情的無限溫馨。由於越南城市自1995年禁止燃放煙花炮竹,過節的氣氛不是很濃烈,隨著中國城市對煙花炮竹的開禁,越南人民要求政府開禁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估計很快就會順民意,讓炮竹煙花重回越南城市,為新春增添濃烈氣氛。 越南大年初一這一天與中國有所不同,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祭祖。越南人很看重祭祖活動,春節祭祖遠比清明濃重,這一點與中國四川川中一帶幾乎完全一樣,所以我一直懷疑越南人是否是古川人的後代。祭祖完畢後,小孩向大人拜年,大人則要給小孩分發紅包。初一這天,越南人全國幾乎都吃相同的食品“糯米粽子”。越南民間在這一天會有很多慶祝活動,如中國兩廣一帶的醒獅舞龍表演、下人棋等活動在越南民間均可看到。越南過年印上濃濃的“中國印”。 越......餘下全文>>

中國人過年貼春聯的風俗是怎麼形成的?

春聯(spring festival couplets)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餘下全文>>

傳統民俗活動貼春聯風俗習慣小練筆

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每到每年的12月28日,家家戶戶就熱鬧起來了。一會兒刷漿,一會兒貼膠帶的。歡歡喜喜過大年嘛!每年的12月28日,我們每家每戶就要貼春聯了。為什麼有這個習俗呢?我問了問媽媽。媽媽搖了搖頭。我又去問爸爸。爸爸也不知道。問了一遍,還得還請叫我的電腦先生啊!電腦先生說:“傳說當年明朝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喜歡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有一年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讚不絕口。巡視中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就問原因,侍從回答說:“這一家人不識字,不會寫。”朱元璋就當即揮筆寫了一副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此,春節貼春聯開始普遍盛行了。”聽了電腦先生的講解,我們全家人都明白了貼春聯的來歷。我們一家趕快刷漿,還要忙著自己貼春聯呢!

我們貼貼貼,忙活了好一陣兒才貼好了幾幅春聯。不一會兒,外面鞭炮聲就響起來了,大街也熱鬧起來了。好了,不給你說了,我要去過新年貼新春對聯啦!拜拜!歡歡喜喜貼春聯,快快樂樂迎新年!

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由來30字

貼門神由來:唐太宗半夜睡不著,尉遲恭和秦瓊自薦當守門的,保護他的安全,然後他倆就成了門神。

貼春聯由來: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貼春聯的習俗,主要內容及你的感受。

哎怎麼說呢,不是我親手貼的對聯兒啥感想都沒有,也沒說讓我想,都是買好的現成的,我能怎麼想,我也很絕望呀。主要就是貼 ,吧

相關問題答案
貼春聯的風俗?
漢族春節的風俗?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貼春聯的含義?
苗族春節的風俗?
過年貼春聯的由來?
蒙古族春節的風俗?
貼春聯的講究時間?
貼春聯的美好寓意?
春節貼春聯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