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與農曆的區別?
農曆和陰曆的區別是
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迴圈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迴圈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迴圈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迴圈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迴圈一次(迴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恆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恆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恆星年(比迴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裡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迴圈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誌開始等多種計演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迴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麼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幹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曆、陽曆、陰陽合曆。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曆,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週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曆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週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曆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曆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曆是伊斯蘭曆裡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曆”。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迴圈所構成的年叫做“迴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迴到最高的週期......餘下全文>>
農曆 陽曆 陰曆有什麼區別?
我國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是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週期(即迴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瞭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為月,陽曆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迴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曆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曆,帶有陽曆因素的陰曆。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公曆、陽曆、陰曆、農曆如何區分,什麼跟農曆是一樣的
陰曆:全稱“太陰曆”。曆法的一種。我國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陰曆”,其實是陰陽合曆。陰曆的特徵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倍數,和迴歸年無關,歷月和四季寒暑無關。
陽曆:全稱“太陽曆”。曆法的一種。它的特徵是:年的長短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於迴歸年,月的長短則是人為規定,和月相盈虧無關。一年中分為若干個月也是人為規定。
農曆:即我國舊曆(陰陽曆)。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舊曆,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舊曆叫做“農曆”。節氣的確表示四季寒暑變化的時間,但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應該屬於陰陽曆中的陽曆部分。 所以說農曆是陰陽曆;至於公曆倒就是陽曆~
農曆和日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是用月亮的週期來定月份的。月亮從沒有開始慢慢的長大,變成滿月,也就是圓圓的月亮,再慢慢的變小,最後再到沒有,這時就叫一個月了。所以也叫月曆。我國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陰,所以便把月曆稱為陰曆。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大約二十九天半。所以陰曆的一個月就是29或30天。把12個月叫一年,一年就是354或355天。可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經過陰曆一年的時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並沒有回到起點,還差十天左右。這樣,三年就差一個月,18年就差了半年。也就是說,18年後,正月初一過年,就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了。這怎麼辦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三年加一個月。平常年份是十二個月,加了一個月的年份叫閏年,是十三個月。這樣雖然能夠保證正月初一過年時是在冬天,但是,陰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並不固定,從而其它日子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在每三年裡,大概會差十幾天。這就是為什麼從陽曆來看,春節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的原因。 陰曆還有一個名字叫農曆。但農民並不能靠農曆來種地,因為舊曆的日子不固定。如果把種地的日子弄錯幾十天,收成就大受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又想出個好辦法,把地球公轉的軌道分成24份。也就是我國的24節氣。農民種田用的是這個二十四節氣,而不是陰曆。 陽曆也就是太陽曆,它是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把365天定為一年,再把它分成12個月。與陰曆類似地,陽曆的日子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是變動的,每4年差一天,加在二月裡。這樣,陽曆日子的擺動幅度很小,只有一兩天。對於人們來說,這一兩天就算不了什麼,完全可以忽略了。所以,陽曆不需要節氣。
農曆 陰曆 陽曆 黃曆 區別
我國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是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週期(即迴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瞭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為月,陽曆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迴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曆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曆,帶有陽曆因素的陰曆。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你好。
陽曆也叫公曆,來源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曆(公曆)計算的。
陰曆也叫農曆,來源於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聖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曆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曆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曆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釘)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可能比較繁多,如果想真的瞭解。希望你耐心的閱讀。謝謝。
謝謝採納呢。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通俗的講:陽曆就是日曆中講的幾月幾日。也就是上學上班等所按照的日曆。
陰曆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或者是算節氣或者傳統節日時所按照的日曆。
若要知道陽曆與陰曆的科學解釋,下面附上百科網址:
陽曆:baike.baidu.com/view/284.htm
陰曆:baike.baidu.com/view/23598.htm
夏曆,跟農曆、陰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是以月亮的一個圓缺週期紀年的歷法。因為中國的古代人把月亮叫做 “太陰” ,所以這種曆法就叫做 “陰曆” 。現在的人早就不記得什麼是陰曆了。
陰曆在使用中很不準確,跟地球的 “恆星年” 不合拍兒,平均每年會發生 11 天左右的誤差。
為了調整這個誤差,就在每十九年裡面加進去七個 “閏月” 。這就是 “十九年七閏” 、“三年兩頭閏” 說法的來源。因為在中國古代,曆法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就把這種調整後的歷法叫做 “農曆” 。
農曆的出現,大約在殷商時期,誰是發明者,已不可考。所以 夏曆的說法不正確。
每一年的 “冬至” 這一天,皇帝要在午門釋出第二年的歷法,所以老百姓把農曆又叫做 “皇曆” 。
現在的一些人,總是說 “黃曆” ,是絕對錯誤的說法。
一句話:以地球自轉紀日、以月亮公轉紀月、以地球公轉紀年的歷法,叫做 “ 農曆” 。所以農曆是一種 “陰陽曆” 。
由於農曆的誤差大,不能準確指導人們的活動,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憲法規定從1912年起,改用公曆紀年。把公曆 1 月 1 日叫做 “元旦” 了。改農曆的正月初一元旦為 “春節” 。新中國延續了這種曆法。
因為公曆是從西方引進的,所以又叫做 “西曆” 。
一些人把公曆又叫做 “新曆” ,把農曆叫做 “老歷” 、“舊曆” 。
又因為公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作為基本依據的歷法,所以又叫做 “陽曆” 。
農曆,除了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外,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了。
陽曆和陰曆有什麼區別呢!
陽曆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它是按地球公轉一週為一年來計算的歷法,也稱公曆。
陰曆是中國和與中國有歷史淵源的國家使用的歷法,它是按月亮的一圓缺為一個月來計算的歷法,也稱農曆。
殷歷與農曆區別?
是陰曆吧?陰曆和農曆指的是同一個東西。
陰曆指的是月亮(太陰)歷,所以稱陰曆,而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因此將陰曆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從而又被稱為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