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由來?
大寒的由來
大寒的由來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大寒,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週期大約為20天左右。此種環流調整時,常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我國受西北風氣流控制及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便會出現持續低溫。
大寒是在哪一天?有什麼典故?
戊子年十二月二十五,也就是2009年1月20日,大寒
大寒吾凍-----冷到芒種.
還有一諺語,還有典故
彭祖吾靈------做作吾成
彭祖的日期忘記了,而之前作的筆記本又丟失了,此是農村預測當年農作物收成的諺語,有知道的,請告知.或寫出來讓大家分亨.
典故大約是:
民間傳說彭祖厚道,被八仙知道了,為了探個究竟,一日,張果老見到彭祖,在彭祖面前裝作走得很累的樣子,叫彭祖幫他提包袱,彭祖很生氣,說:我彭祖八百八,怎麼會同你拿包袱?張果老說:我的歲數二萬九千七,你才八百八.八仙覺得彭祖不尊敬老人,要找理由讓他死,於是找閻羅王要生死薄,但找來找去都找不到彭祖的名字,最後才從一書逢中找到,閻羅王開啟一看,彭祖確實是厚道,沒有犯錯的記錄,不應該死,但事到如今,只好一定讓彭祖死,經商量,同意達成彭祖的心願才讓他死.於是找到彭祖,告知情況,彭祖無奈,只好死,他提出一系列的要求,這些要求,就是農村傳說中的彭祖的成與不成的日期了,其中的要求有:他死的前一天,要下雨,他要洗淨身體,他死的當天,要陰天,死的第二天,要出太陽,讓親朋來弔喪,第三天,要下雨,好挖棺材穴,第四天,天氣要好,好讓人抬他去葬,第五天,天氣要好,讓親朋回家,第六天,要下雨,讓家人洗乾淨物品,第七天,要出大太陽,要晒乾物品. 閻羅王同意他的要求,彭祖終於死了.
關於大寒的古詩
其一:題浮光丘家山寺
年代:【宋】作者:王之道
古寺鐘鳴漏向殘,馬嘶人起束徵鞍。
曈曚半弄陰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斷流寒凍合,野田飛燒曉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懷親眼欲酸。
其二:和仲蒙夜坐
年代:【宋】作者:文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雲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其三:遊慈雲
年代:【宋】作者:陳著
老懷不與世情更,才說閒行興翼然。
微溼易乾沙軟路,大寒卻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尋梅山自妍。
笑問鬆邊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其四:用夾穀子括吳山晚眺韻十首
年代:【宋】作者:方回
極目無窮六合寬,仰天如以渾儀觀。
日躔箕斗逢長至,月宿奎婁屆大寒。
肘後方多難卻老,杯中物到莫留殘。
來年七十身猶健,容膝歸歟亦易安。
其五:永樂沽酒
年代:【宋】作者:方回
大寒豈可無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幣破慳捐一券,瓦壺絕少約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凍面微溫尚帶冰。
爨僕篙工莫相訝,向來曾有肉如陵。
其六:大寒
年代:【宋】作者:陸游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拂麈取一編,相對輒終日。
亡羊戒多岐,學道當致一,信能宗闕里,百氏端可黜。
為山儻勿休,會見高崒嵂。
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其七:顧渚行寄裴方舟
年代:【唐】作者:皎然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鴂鳴時芳草死,
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
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濛濛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
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
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中藥中有哪些藥性是大寒的?
性大寒的話 那就只有石膏了
24節氣的由來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從霜降說起 “小寒”要比“大寒”寒
夏至漫話 夏至習俗與氣候 冬至氣候及習俗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來歷?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春雨驚春清天谷,夏滿芒夏暑相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園梅放立春先, 雲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 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 穀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 農田耕耘夏至間。 小暑白羅衫著體, 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華天。 枯山寒露驚鴻雁, 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 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 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 捧雪飄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豔......餘下全文>>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及其相關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只是在我國使用,並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紶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由來及習俗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有的節氣時間前後有習俗,有的節氣沒有)
立春 鬥指東北。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習俗就是中國的春節,過年了,閤家團聚,吃大餐,放鞭炮,穿新衣,走訪親友!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
驚蟄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2月2龍抬頭差不多在這前後,習俗剃頭!
春分 鬥指壬。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習俗就是農作時間到了,要種植了。
清明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度。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度。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 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度。
小滿 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度。
芒種 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度。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叫“黃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度。
小暑 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度。端午節在此前後,習俗家家戶戶驅邪,撒雄黃,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小孩子掛彩繩。
大暑 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度。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 習俗吃西瓜,打邪!(長江中下游區域)
處暑 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度。
白露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度。習俗,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女生乞巧。中元節,俗稱鬼節,夜晚不出門,燒紙祭奠故人!
秋分 鬥指已。太陽黃經為180度
寒露 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度。
霜降 太陽黃經為210度。習俗九月九重陽節,老人節,登高望遠!
立冬 太陽黃經為225度。
小雪 太陽黃經為240。
大雪 太陽黃經為255度。
冬至 太陽黃經為270度。習俗,南方冬至大如年,北方吃餃子!
小寒 太陽黃經為285度。
大寒 太陽黃經為300度。習俗臘八節,吃臘八粥!送灶王爺!
★節氣歌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乾。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