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飲食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傣族的飲食習慣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入夏節(傣歷9月15日)、出夏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在傣族社會裡,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傣族人喜歡吃什麼?

傣族飲食2006-8-28 23:52:51

在江河之畔,有許多富饒美麗的壩子,傣族人民世代聚居在這裡。村寨臨江河湖畔,翠竹成林,景色清幽,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全年無四季之分,只有明顯的乾季和溼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於種植水稻和多種經濟作物。傣族是最早栽培稻穀和最早進行犁耕的民族,西雙版納有“滇南穀倉”的美稱。“芒市穀子遮放米”也為雲南人民所稱譽。傣族人民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風味獨特的傣味。其烹調技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漢族菜餚的影響較深,製作方法亦趨於成熟。主食以大米為主,喜食酸、辣、麻及烘烤食品,嗜酒。喜嚼檳榔。

贊助廣告

雲南的傣族雖有居住內地和邊疆之別,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卻大同小異,都喜食糯米飯,與他們世代沿襲的生產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因為他們經常到遠離村寨的野外從事勞動,回來吃飯不便,常在野外就餐。另外,他們吃飯不善於用筷子,而慣於用手捏飯吃。因此糯米飯正適合於他們的要求。與野外就餐應運而生的菜餚,如酸肉、燒雞、喃咪、青苔鬆、幹鱔魚、竹筒飯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鍋便可製作,佐餐十分方便。又由於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吃酸性食物能助消化,難怪其他族稱他們為“酸傣族”。傣族人認為,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昧。他們在遠古年代就學會了水碓舂米。由於與居住的環境有關,傣族人食螞蟻、蜂蛹、酸筍、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魚、鱔魚、螺、青苔、牛肉),反映了他們適應環境就地取材的聰明才智。

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巨集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擯榔。

到過西雙版納的人,如果只迷戀於那旖旎的熱帶風光,卻沒有去品嚐一桌傣家風味的宴席,還算不上領略了孔雀之鄉的美麗風情,諳熟了傣族文化獨一的特色。

到了黎明之城允景洪,沿油棕成蓋的大道轉向去曼聽公園的路,在曼景蘭一帶,裝飾別緻的竹樓式餐廳一座接一座。樓上樓下,面帶微笑,綽約多姿的小卜少,正恭候著您的到來。

入鄉隨俗。當你步上竹樓,殷勤的小卜少便端來一盆清涼潔淨的水,讓你先把手洗淨——別以為這是一般的飯前洗手的衛生習慣,到吃飯的時候,非剛洗過的手是不能抓飯的。傣家人多傍水而居,喜歡乾淨,因此,對水有一種虔敬的感情,一年一度的新年被稱為“潑水節”就是絕好的例證。也許是當地水土的關係,你洗過的手還有一股幽微的香氣呢!落座後,小卜少又款款地送上一杯糯米香茶。版納本是我國一大茶園,茶葉片大而味醇,再加進幾片酥香的糯米茶葉,更是清香醇甜。這傣茶,包含了傣家人特有的神韻——清雅、隨和、潔身自好而又彬彬有禮……

停杯舉箸,面對滿桌佳餚,竟有無從下手之感。桌上有魚肉而不覺葷腥,有雞鴨而不見油膩,有冷盤而不見寒氣,有熱菜又不覺燙口,有紅綠卻不顯濃烈。真可謂歎為觀止,眾家全無,一家獨有,表現出傣家人那種誠實而又靈巧、富厚而又灑脫,勤奮而又聰睿的風格。你若是一位營養學家,定會斷言:“這是最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多維生素食品。”你若是一位畫家定會稱讚:“這是極富現代氣息的色彩和線條。”你若是一位民俗學者,定會引起考據的興趣:“香茅草系在魚身上與氏族圖騰有什麼關係?”你若是一位博採眾家的烹任師,不禁會脫口發誓:“我也要開個傣味餐廳……”

還是讓我們來觀摩一下這傣族飲食文化的珍品吧。這一桌子上有的是烤、炸、煎、炒、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烹任全法,包攬山珍海味。...餘下全文>>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如酸肉、燒雞、喃咪、青苔鬆、幹鱔魚、竹筒飯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鍋便可製作,佐餐十分方便。

傣族人食螞蟻、蜂蛹、酸筍、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魚、鱔魚、螺、青苔、牛肉)

有烤、炸、煎、炒、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烹任全法,包攬山珍海味。

烤菜有雞、牛肉丸子和牛肉鬆、豬肉、鯉魚和鱔魚,全用一種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內加各種香料蔬菜烤熟,味鮮,肉嫩,易嚼,營養成分基本上保留下來。

特別是鱔魚劃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堅韌的草根,讓人不知何物,忘記了血腥,愉快地品嚐。

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冷盤、酸芭蕉片、牛皮膠條,這是滿漢全席;

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將油膩包藏在肥碩青蔥的辣椒肚裡,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質,

炒的是臭蒸雞蛋,名臭實香,香中微有苦涼氣,令人回味再三。

煮的是酸筍雞。版納滿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將嫩竹筍漚酸後用來煮雞,

還有白斬雞。沒有鹹、麻、辣的濃烈氣息,有的是清淡鮮香的傣家特色

藏族和傣族的飲食習慣和傳統禮儀

傣族風俗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遊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佔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裡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準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髮。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乾淨。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係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係。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餘下全文>>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傣族的聚居地,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目介紹一下

傣族(Tai nation),也稱“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

傣泰民族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佈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900萬,中國境內約126萬。

傣泰民族在中國史籍中,先後被稱為“哀牢”、“撣”、“烏蠻”、“白蠻”、“白衣”、“金齒”、“黑齒”、“白夷”、“僰夷”、“擺夷”等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王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佈於各國的傣泰民族統稱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佈在各自境內的傣泰民族分別命名,在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稱為“泰族(Thai)”,在寮國被稱為“佬族(Lao)”,在緬甸被稱為“撣族(Shan)”,在印度被稱為“阿薩姆族(Assam)”,在中國被稱為“傣族(Dai)”。傣泰民族雖有不同他稱,但均自稱“Dai”或“Tai”或兩者之間的發音。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繃體、哪體、阿洪體等七種字型,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襬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男性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餘下全文>>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傣族的特色飲食

1、如酸肉、燒雞、喃咪、青苔鬆、幹鱔魚、竹筒飯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鍋便可製作,佐餐十分方便。

2、傣族人食螞蟻、蜂蛹、酸筍、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魚、鱔魚、螺、青苔、牛肉)

3、有烤、炸、煎、炒、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烹任全法,包攬山珍海味。

4、烤菜有雞、牛肉丸子和牛肉鬆、豬肉、鯉魚和鱔魚,全用一種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內加各種香料蔬菜烤熟,味鮮,肉嫩,易嚼,營養成分基本上保留下來。

5、特別是鱔魚劃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堅韌的草根,讓人不知何物,忘記了血腥,愉快地品嚐。

6、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冷盤、酸芭蕉片、牛皮膠條,這是滿漢全席;

7、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將油膩包藏在肥碩青蔥的辣椒肚裡,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質,

8、炒的是臭蒸雞蛋,名臭實香,香中微有苦涼氣,令人回味再三。

9、煮的是酸筍雞。版納滿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將嫩竹筍漚酸後用來煮雞,

10、還有白斬雞。沒有鹹、麻、辣的濃烈氣息,有的是清淡鮮香的傣家特色

關於西雙版納傣族傳統飲食文化論文3000字以上

什麼時候要,我可以。

相關問題答案
傣族的飲食文化?
壯族的飲食文化?
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
高山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風俗?
傣族的飲食特點?
傣族的飲食?
傣族的飲食資料?
蒙古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