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呂”這個姓的由來是什麼啊?

一、姓氏源流

呂(Lǚ 呂)姓源出有三:

1、是出自姜姓

以國為氏,始祖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嶽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嶽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呂與申,皆為四嶽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贊助廣告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又向東遷。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源于靖邊縣的白于山,東流注入延河,後流入黃河。呂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的。今山西鄉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呂姓進入山西的落腳點。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後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呂姓,呂尚為呂侯的支系子孫,曾輔佐周文王;武王。這時期是呂姓的發端。呂尚,在當時又稱姜尚,人們仍以其祖姓姜稱呼他。

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後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呂侯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條文之一,用以對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為五刑(墨、劓、[非阝]、宮、大辟),共三千條。

贊助廣告

周宣王立志復興周朝,大力經營南蠻、百濮、荊楚和淮夷,改封呂侯為甫侯,將呂國和申國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鎮守南方。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地理志》雲:“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括地誌》確切指出在呂在“南陽縣西三十里”。唐時,南陽縣治設在今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其西“三十里”即今鎮平縣境。這一地帶即春秋以前的古呂國、戰國時期的呂邑、秦漢時的涅陽、呂城遺址。

呂國南遷之後,到周幽王時,申、呂的國勢漸衰,春秋初年,楚國強盛,向北吞併漢水流域諸國。公元前688年,呂與申、繒等被楚文王所滅。楚靈王時,呂部分遺民被遷至湖北蘄春。

南陽呂國被楚滅亡後,楚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

西呂、東呂滅亡後,呂國子孫均以國為氏,形成呂姓的主脈。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

2、是出自魏氏

據《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山西的呂人故地,被晉國所並,晉侯將此地作為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後裔雖系晉之公族,姬姓,但因封於呂人的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晉惠公時有大臣呂甥。《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霍州呂城條:“州西三裡,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呂邑後被晉併吞,呂甥後代以邑為氏,形成呂姓。是為山西呂氏。

3、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複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改為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為呂姓。後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為呂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後均改為呂姓。

★★得姓始祖:伯夷。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餘下全文>>

呂字的來歷?

不知究竟是何意?漢字的每個字都有出處,於現在的使用其實關係不一,呂字就是姓氏所用。

呂姓氏的來源及分佈。

呂氏起源: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廣東的這支。呂姓,始於清康熙煌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呂阿四和呂阿南兩兄弟。鶯歌鎮,阿四坑和阿南坑

呂的姓氏如何得來的 5分

關於呂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遷徙分佈

呂姓播遷頻繁,分佈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佈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範,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佈於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佈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呂是臺灣的第二十九個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廣東的這支。呂姓,始於清康熙煌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呂阿四和呂阿南兩兄弟。鶯歌鎮,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廣東遷臺開墾的呂氏源源不斷。以臺北縣為最多,次為嘉義縣。

堂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

家乘譜牒

江蘇:塘洋呂氏族譜十卷、白沙圩呂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呂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餘姚新河呂氏家乘十二卷附錄一卷、餘姚呂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貴門呂氏宗譜十卷、東陽象岡呂氏宗譜二十二卷

廣東:嶺南呂氏家譜一卷、潮州呂氏族譜一卷

四川:呂氏世譜、呂氏族譜不分卷、呂氏宗譜一卷

南渡呂氏族譜十二卷、河東呂氏譜、呂氏族譜、河東呂氏支譜二卷、呂氏重修族譜二卷

歷史名人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屍,著述焚燬。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

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 光:十六國時後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並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

呂 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讚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餘下全文>>

呂國的呂之起源

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華夏族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族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周朝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中華百家姓中呂姓的發源地。悠悠華夏,泱泱呂氏,淵源遠矣。始自炎帝,炎帝少典之嫡出長子,居於姜水,故以姜為姓,為氏族部落。黃帝少典之庶出次子居於姬水。炎帝始至十五世孫伯夷,輔堯、舜、禹帝,掌四嶽、典三禮、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號呂侯,以為股肱心膂之重臣,受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曰呂國。本為姜姓,後世從其封姓,以銘記呂國及伯夷功,故曰呂氏。伯夷為呂氏開姓始祖也。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後續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封呂侯子孫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春秋時期楚國攻佔呂國,國遂亡。國族子孫一支遷於湖北蘄春,一支遷於河南之東,河南之東一支復為呂國,以繼國祀,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今河南新蔡是也。古之徐州亦為呂之封地,皆為呂國。呂國之爵位或為王,或為侯爵。呂氏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孫太公呂尚,深謀遠慮,英明神武,起於渭濱,輔文佐武,滅殷興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呂尚於營丘,曰齊國。太公享年百年餘年而卒,子丁公呂及立,丁公卒,子乙公呂得立,及至十二世桓公呂小白立,忠天愛民,氣度蓋世,號令諸侯,春秋首霸,名載千秋。後至二十世康公呂貸立,淫於酒色,不思政績,大權旁落,田氏奪之,國遂不祀。自齊太公呂尚立國至齊康公呂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呂氏享國六百六十餘年。國亡,族之子孫散居齊、趙、燕、衛各地。族眾且散,無從細述。

呂姓的來歷

呂姓,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姓氏,從一開始,便表現不同凡響——《辭海》對於呂字的解釋,便是引用呂姓始祖大嶽的典故,這個典故,是《說文》呂部上所說的:“昔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

呂侯大嶽,是後世所公認的呂姓的始祖,他是聖君大舜的“心呂之臣”,後來就被封為呂侯,子孫也自此以呂為姓,歷代繁衍下來。這位呂侯大嶽,根據《姓纂》的記載,是炎帝姜姓之後。

呂姓出自姜姓,是根據國號而來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歷史上屬於炎帝的後代。相傳,炎帝的裔孫伯夷在帝堯時負責制訂禮法,管理四方諸侯,號稱“太嶽”。至大禹時,他又以幫助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在今河南南陽縣西部一帶建立呂國。經夏、商、週三代,呂國都是諸侯國之一,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楚國滅掉,呂國貴族也從此姓呂。周代還有一個呂國,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歷史上稱為東呂,春秋初期被宋國吞併。在文獻上記載最早的呂姓人物中呂尚就是姜子牙,號太公望,後來因為輔佐周武王滅商,被封在齊國,作為齊國的始祖。以後世代相傳,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遷到海上。南陽呂國、新蔡呂國在春秋初滅亡後,子孫都以國為姓,和齊國呂尚的後代共同形成呂姓的三大主流。呂姓遷移頻繁,所以分佈比較廣泛。南陽呂國被消滅以後,一部分的遺民遷到現在的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以後,遺民主要分佈在現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齊國呂姓散居在韓、魏、齊、魯之間,他的子孫主要在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發展繁衍。兩漢時期,呂氏還分佈在現在的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時,現在的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都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遷往福建,分佈在泉、漳二州,後來又有一部分移居廣東。此外,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武子,史稱呂錡琦,他的後代也以呂為姓。北魏時,有鮮卑人姓叱呂氏,在魏孝文帝時被改姓呂。數年後,北周時期的少數民族俟呂陵氏也被改姓呂。儘管上述三支呂姓後來的發展不及三大主流呂姓,但也都是天下呂姓的重要組成部分。

■ 發展

呂姓得姓以後,很早就從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影響重大的姓氏。特別 是商朝末年,出自呂侯伯夷之後的呂尚(又稱姜尚、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中興,於西周初年受封於齊,建齊國,使呂姓歷史進入一個輝煌時期。後來,呂尚的子孫在齊國十九傳至齊康公呂貸,國家被田和篡奪,族人遷居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後來便在當地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漢初,呂青佐漢高祖開國有功,封陽信侯,其後世居河東,被稱為呂姓“河東”望。至於“東萊”、“著存”,一為郡望,一為堂號,在呂姓中同樣有廣泛影響。呂姓人所創造的文化也極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戰國時呂不韋“一字千金”,三國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以及與唐代呂純陽有關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諺,無一不由呂姓人而來。

呂姓家譜的起源

源於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賜伯夷呂氏,屬於以帝王賜氏、部族名、國名、居邑名為氏。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顓頊帝之師,堯帝時期的輔政,負責掌管禮儀。舜帝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大禹的心腹之臣。為了嘉獎伯夷,舜帝在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此後形成了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嶽部落。在堯、舜、禹時代,四嶽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姜氏與姬、媙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姓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氏、甫申氏、呂氏、紀氏、許氏、向氏等姓氏。呂氏與申氏皆為四嶽部落之後,屬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原始社會末期,呂氏部族從羌族人中分出,與親族申氏部族由甘肅東部向東遷徙,一直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陝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發源於今山西省靖邊縣的白于山,東流注入延河,後流入黃河。呂氏族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氏族人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今山西鄉寧縣東南四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古呂氏族人進入山西的落腳點。呂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時期世有其國,後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區,至今仍存有古呂城遺址。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呂氏,其後人呂尚為呂侯的支系子孫,他後來輔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滅了殷尚王朝。這一時期是呂氏族人的真正發端。呂尚,就是稱姜尚,人們習慣以其祖姓姜來稱呼他,這是正確的:呂,是氏,是族、邑之稱,是一種封號;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到了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了獎賞呂人的功勞,在建立西周王朝後封呂他為呂侯。到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呂侯為國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條文之一,用以對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為五刑:墨(臉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蓋骨)、宮(閹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體內容有三千條之多。後周宣王姬靜(姬靖)立志復興周朝,大力經營南蠻、百濮、荊楚和淮夷,改封呂侯為甫侯,將呂國和申國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以鎮守南方。唐朝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引《地理志》記載:“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在史籍《括地誌》中,確切指出在呂國在“南陽縣西三十里”。唐朝時期南陽縣治設在今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其西“三十里”即今鎮平縣境。這一地帶即春秋以前的古呂國、戰國時期的呂邑、秦漢時期的涅陽、呂城遺址。呂國南遷之後,到周幽王姬宮湦執政時期,申、呂二國的國勢漸衰。到春秋初期,楚國開始逐漸強盛,向北吞併了漢水流域諸國。到周莊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呂國與申國、繒國等諸侯國被楚文王熊貲所滅。到楚靈王羋圍執政時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呂國部分遺民被強行遷至今湖北省的蘄春地區。南陽呂國被楚國滅亡後,呂國子孫均以故國名為姓氏,形成呂氏的主脈。到春秋末期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被田氏家族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氏,稱呂氏、齊氏、姜氏等,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氏正宗,是為南陽呂氏。呂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呂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地區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南陽呂國被楚文王熊貲所滅後,楚文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的附庸,史稱東呂國,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國。後來,東呂國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國的屬地。在陳國被楚國滅亡後,其......餘下全文>>

梁姓氏的由來

【姓氏源流】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於東夷少昊部,伯益之後。伯益三十五世大駱生非子。再五傳秦仲,秦仲的小兒子康封於夏陽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南),建立樑國,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樑國,改稱樑地為少樑。亡國後的樑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樑,嬴姓,伯益之後,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是為樑伯,後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樑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稱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傳顓頊帝有一孫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後生了大業,大業娶少典氏之女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復續嬴姓祀,伯益便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時,因其後裔中秦仲父子征討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附近),建立樑國,立為國君,稱樑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滅樑國,樑伯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梁姓,伯益也就成為梁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梁姓支派較多,但據史料所載,其最早發源地當是今陝西一帶。晉代以前,梁姓多集中於北方居住,且以西北為主要分佈點。秦漢時期,梁姓散居於山西,據載,漢景帝時,有樑林任太原太守。漢末,山西梁姓遷往陝西耀縣、富平一帶。漢平帝時,梁姓集中於安定(今甘肅東部及寧夏大部分地區)、扶風(今陝西關中西部一帶)地區。其中安定梁姓最為旺盛,成為當地一支望族。此時,天水一帶也有梁姓郡望,為少數民族改姓發展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為避戰禍而南遷者絡繹不絕,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據載,西晉“永嘉之亂”時,有樑芳率家族隨晉南遷於浙江杭州與廣東河浦之間。又有樑遐開基福州,被視為閩、粵始祖。此時,梁姓遍佈南方的廣西、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廣東、福建一帶。隋唐時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發展。宋元時期,由於金兵及蒙古軍隊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舉南遷,進一步推動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發展。明清時期,梁姓已遍佈全國,且以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廣東為多,約佔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七,佔全國樑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四。在今日的山東龍口市原中村鎮,有一近三百戶的梁姓村莊——樑家村,村裡男性居民90%為有血緣關係的梁姓。

"呂"姓氏來源及遷徙分佈,歷代名人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qfg3Y_ 你看一下,介紹的挺詳細

baike.baidu.com/...AdklKo

相關問題答案
呂姓氏的由來?
呂姓氏的由來一百字?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