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8日

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贊助廣告

【建築】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蓆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託樑,橫樑上再託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贊助廣告

【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乾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簷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製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梗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閒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誌,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慄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誌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樑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餘下全文>>

佤族的分佈,服飾與習俗

佤族的分佈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錠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5070.htm

滄源佤族女人嫁到外地的習俗

問他們才能知道

這些佤族人為什麼男的光腳,女的穿鞋,是習俗嗎?

佤族是一個純樸、熱情、奔放的民族,女的穿鞋到沒有特別的意義,男的不穿鞋到代表了他們粗獷豪放的性格!個人理解!

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佤族人是黑人?

佤族人是黃種人,但屬於東南亞人種。和越南,菲律賓,泰國,緬甸那邊的人血統很近。

佤族的民族歷史?

中國的民族學研究者多數認為,佤族是現今雲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書的記載中,漢朝所稱的“閩濮”、 “裸濮”唐朝所稱的“望蠻”、“望苴子”,明清所稱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由於歷史上受傣語和漢語的影響較深,有相當程度的藉詞現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稱為“佤族”。

佤族對本民族來源,各地傳說不一。比如有從“司崗裡”出來;從葫蘆裡出來;天神創造了達古亞和葉裡,由他們繁衍人類;達能在女始祖燁奴姆(又稱媽農)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媽農生育人類等等。在眾多傳說中,“司崗裡”傳說最為普遍。佤族格言“司崗裡來,葫蘆裡生”源於佤族敬祭神靈時,上告祖先神靈下傳子孫的祈禱詞。“司崗裡”傳說,嚴格細分為兩部分:神話與歷史傳說。神話又可分為感測神話和釋然神話。感測神話反映母與子生命資訊的相互承傳關係,是母體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儀的解讀。(關於“司崗裡”為母體崇拜,王敬騮教授和胡德楊先生在《佤族的創世紀神話-司崗離研究》一文中有此說,見《民族研究》第7期;筆者通過多年調查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見拙文《西崗裡神話:感測神話的典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天恩出版社1996年3月版。)釋然神話則是佤族思維發達了以後利用想像力對宇宙萬物作各式各樣的解讀。

屬於傳說部分的“司崗裡”,主要敘述佤族產生的過程、居住過的地方、民族遷徙的路線,以及佤族與其他民族交往關係等等內容。無論是勒佤人“司崗裡”傳說,還是布饒人的葫蘆傳說,共同之處,都說他們的祖先從“司崗裡”出來之後,自南向北遷到滇池、洱海一帶居住過。後來被打敗了,又遷徙下來居住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流域,所以他們也自稱兩江的兒女。史學界一般認為,南亞語系各民族,是我國雲南西南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廣大地區的最早居民,而這些地區的彝語支和傣語支各族是後來才遷入的。

對“司崗”的解釋各地稍有差異,西盟佤族認為“司崗”是石洞,“司崗裡”,意即人從石洞裡出來。據說這個洞位於阿佤山中部緬甸境內的布拉德寨(又譯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縣馬散寨約25公里。至今,西盟縣和緬甸佤族地區等地的佤族還把它視為“聖地”,每隔5年還帶上豐厚的祭品舉行祭祀活動。西盟部分佤族自稱“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護聖洞之人。滄膽等地佤族認為“司崗”是葫蘆,“司崗裡”,意即從葫蘆裡出來。學術界對“司崗裡”的解釋也不同,一說是佤族先民對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一說是佤族古代先民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雖對“司崗裡”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區視為佤族的發樣地,這說明他們在阿佤山區居住的歷史已很久遠。新石器時代佤族地區的重要文化遺存中的滄源巖畫(崖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佤族先民歷史上有不同的稱謂。秦漢以前稱“濮人”;漢晉稱“哀牢”;隋唐稱“望蠻”、“朴子蠻”、“茫蠻”;宋元稱“金齒”;明清稱“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

關於濮人的族屬,時下學界雖有不同觀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認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濮人可能源於本民族對人的稱謂和自稱。佤語至今仍稱人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稱為“布饒”。不僅濮人一名源於佤語,“永昌”地名也可能源於佤語。“永”為寨子意,“昌”為人名。“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西盟一帶傳說,昌即艾昌,他是女王葉東與達亞的二兒子,他與同母異父的哥哥達太上來在大理保山一帶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為“永昌”。除永昌外,永平、永壽、永臘、永德......餘下全文>>

佤鄉有哪些風土人情?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在鐵鍋傳入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後製成,多盛於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兩成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是,締結婚姻須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於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佤族出過什麼名人

抗英愛國首領胡玉堂(1900—1967),佤名昆散。

佤族的節日

“拉木鼓”,所謂的木鼓節,就是佤族製作木鼓的日子,他們看作是盛大的節日。順便提一句,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所以他們把木鼓看作是通天神器,能夠保佑村寨平安。因此,具有觸此神聖地位的木鼓,也只有在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採用。

相關問題答案
佤族的風俗?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赫哲族的風俗都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的風俗?
赫哲族的風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