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溫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歷史上有哪些姓溫的名人?

溫 嶠: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東晉名臣。博學能文,工書。咸和初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驃騎大將軍,卒於平蘇峻之亂,終年41歲。

溫 璋:大雅六世孫,唐代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邠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為政嚴明,後為直諫貶振州司馬。溫日觀: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宋末攻初畫家。僧人,法名子溫。善草書,喜畫葡萄,須梗枝葉,皆草書法,時人以溫葡萄稱之。傳世《葡萄圖》流入日本。

溫 新、溫秀: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新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

贊助廣告

溫 純:陝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諸大臣伏階泣請皇帝罷礦稅,清白奉公,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

溫 達: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宰相。歷任陝西道御史、鑲黃旗管旗大臣、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宰相)等職,頗受康熙重用。

溫仲舒:古代哲學家、教育家。西漢廣川(近河北省景縣人)人。今文經學的創始人。青少年時學習十分勤奮,達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故學術日精。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次相授業。武帝時上“天人三策”,以對策第一而著稱。其對策中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及“興太學”、重選舉等建議,為武帝採納,對漢代的政治建設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開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他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吸收陰陽、五行的學說,提出“天創萬物”與“天人感應”的學說,為君權神授和王道三綱編造理論。他還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之性生來就善,下品之性生來就無善質,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這一部分人的人數最多,故又稱“萬民之性”,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物件,提出了有別於孟子、荀子的人性論和教育作用論。對策之後,他被武帝遣為江都王相,後又調任膠西王相,“凡相兩國,輒事驕王”,因恐久職獲罪,告病歸家,著書講學以終。其著述頗豐,但流傳下來的只有《春秋繁露》一書和《漢書·董仲舒轉》中的《舉賢良對策》(即天人三策)等。

贊助廣告

溫子升:後魏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35卷。被譽為“江左文人”之一。

溫彥巨集、溫彥博、溫彥將(大雅、大臨、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於當世。高祖時,彥巨集參與機務,官吏部尚書,封黎國公;彥博初從幽州總管羅藝,後隨羅藝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於陰山苦寒之地,歸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封虞國公;彥將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溫庭筠:太原祁人,溫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作賦八叉手而成,時稱溫八叉。精通音律,詩詞風格濃豔,詞藻華麗,多寫閨情,乃花間派鼻祖。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

溫體仁:浙江省烏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進士及第,歷任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四年(1631年)入閣,不久升為首輔。其為相八年,崇禎對其恩崇無比,而溫對上一味迎合,對下嚴厲刻薄,幾無政績。

溫以燠:嘉應州(今廣東省梅縣)人,清代學者。文章詩詞,均斐然可觀。工書法,師顏真卿,瘦硬似柳公權。

溫文禾:歸安(浙江省吳興)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黃公望,著墨淹潤,神韻天然。有《辛夷花館詩稿》。

溫生才:廣東梅縣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會,後與李佐漢等組織暗殺團,決心刺殺清軍水師提督李準,後誤殺清廣州副都統兼署廣州將軍孚琦,旋即被捕並被殺害,時年41歲。...餘下全文>>

溫姓的歷史名人

溫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人不勝列舉,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溫姓可謂名家輩出,群星璀璨。 溫平即己平,古溫國立國者。因在夏朝少康帝復國時消滅有窮王過程中建立大功而被封到溫國,乃以國為氏稱溫平。唐代溫彥博家族墓誌記載: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於溫,因以命氏。其後子孫尊他為溫姓得姓始祖。溫季即郄至。因被封於溫地,人稱溫季。其家族顯赫,世代任高職於晉國。在與楚進行的鄢陵之戰中,出謀獻策,身先士卒,為大敗楚軍立下汗馬功勞,。因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忠心不避死,是古來少有之忠臣。溫疥史書上最早記載的溫姓著名人物。漢功臣,封惸侯。漢王四年,在成皋之戰中,破曹咎軍。後擔任燕相。孫溫何,始居太原,繼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溫序(?~30)漢朝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曾任州從事。公元26年(東漢建武二年),受平定北州的騎都尉弓裡戍賞識推薦,被漢光武帝越級提拔為御史。溫恢(178~223)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曹魏大臣。任揚州刺史,後遷涼州刺史,並任護羌校尉。溫羨太原祁人,漢護羌校尉溫序之後。祖溫恢,曹魏揚州刺史。父溫恭,濟南太守。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六龍”。溫嶠(288~329)太原祁人,東晉名臣、名將。博學能文,工書。咸和初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驃騎大將軍,卒於平蘇峻之亂,終年41歲。溫子升(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35卷。被譽為“北地三才”之一。溫彥巨集、溫彥博、溫彥將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於當世。高祖時,彥巨集(?~627)參與機務,官吏部尚書,封黎國公;彥博(573~637)初從幽州總管羅藝,後隨羅藝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於陰山苦寒之地,歸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封虞國公;彥將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溫璋溫大雅(彥巨集)六世孫,唐代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邠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為政嚴明,後為直諫貶振州司馬。溫庭筠(約801~866)太原祁人,溫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作賦八叉手而成,時稱溫八叉。精通音律,詩詞風格濃豔,詞藻華麗,多寫閨情,乃花間派鼻祖。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溫仲舒(?~1010)河南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曾任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知審官院,戶部尚書等職。大中祥符三年,判昭文館大學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贈左僕射,諡恭肅。與寇準同進,時人謂之“溫寇”。溫日觀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畫家。僧人,法名子溫。善草書,喜畫葡萄,須梗枝葉,皆草書法,時人以溫葡萄稱之。傳世《葡萄圖》流入日本。溫純(1539~1607)陝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諸大臣伏階泣請皇帝罷礦稅,清白奉公,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溫新、溫秀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秀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溫體仁(1573~1639)浙江省烏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進士及第,歷任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四年入閣,不久升為首輔。其為相八年,崇禎對其恩崇無比,而溫對上一味迎合,對下嚴厲刻薄,幾無政績。溫璜(1585~1645)明代崇禎年間的進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後起兵拒京師,城破,他全家殉難,他自刎,一日後復活;又絕食五日;後手抉其創而死。義震一時。其母陸氏訓言由溫璜筆錄而成《溫氏家訓》,世人重之,被收入《四庫全書》。溫達(?~1715)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宰相。歷任陝西道御史、鑲黃旗管旗大臣、內閣學士、戶部侍郎、......餘下全文>>

歷史上溫姓的名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506134.htm

歷史上姓溫的名人有哪些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 — 約866),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漢族,唐代幷州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晚唐時期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

溫體仁

溫體仁(1573年—1639年),字長卿,號園嶠,浙江烏程(浙江今湖州)南潯輯裡村人。明末大臣,崇禎年間朝廷首輔。

溫韜

溫韜(?-928),後更名為李彥韜,五代時樑國人。五代十國時期曾出任耀州節度使(相當於今天陝西省軍區司令員)一職,時任七年,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瘋狂作案,關中地區大小唐皇墓陵無一倖免,被其趁戰亂之際,其率領手下毀陵盜掘。

古代姓溫的謀士或名人

溫平

即己平,古溫國立國者。因在夏朝少康帝復國時消滅有窮王過程中建立大功而被封到溫國,乃以國為氏稱溫平。唐代溫彥博家族墓誌記載: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於溫,因以命氏。其後子孫尊他為溫姓得姓始祖。

溫季

即郄至。因被封於溫地,人稱溫季。其家族顯赫,世代任高職於晉國。在與楚進行的鄢陵之戰中,出謀獻策,身先士卒,為大敗楚軍立下汗馬功勞,。因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忠心不避死,是古來少有之忠臣。

溫疥

史書上最早記載的溫姓著名人物。漢功臣,封惸侯。漢王四年,在成皋之戰中,破曹咎軍。後擔任燕相。孫溫何,始居太原,繼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溫序

(?~30)漢朝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曾任州從事。公元26年(東漢建武二年),受平定北州的騎都尉弓裡戍賞識推薦,被漢光武帝越級提拔為御史。

溫恢

(178~223)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曹魏大臣。任揚州刺史,後遷涼州刺史,並任護羌校尉。

溫羨

太原祁人,漢護羌校尉溫序之後。祖溫恢,曹魏揚州刺史。父溫恭,濟南太守。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六龍”。

溫嶠

(288~329)太原祁人,東晉名臣、名將。博學能文,工書。咸和初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驃騎大將軍,卒於平蘇峻之亂,終年41歲。

溫子升

(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35卷。被譽為“北地三才”之一。

溫彥巨集、溫彥博、溫彥將

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於當世。高祖時,彥巨集(?~627)參與機務,官吏部尚書,封黎國公;彥博(573~637)初從幽州總管羅藝,後隨羅藝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於陰山苦寒之地,歸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封虞國公;彥將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溫璋

溫大雅(彥巨集)六世孫,唐代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邠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為政嚴明,後為直諫貶振州司馬。

溫庭筠

(約801~866)太原祁人,溫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作賦八叉手而成,時稱溫八叉。精通音律,詩詞風格濃豔,詞藻華麗,多寫閨情,乃花間派鼻祖。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

溫仲舒

(?~1010)河南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曾任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知審官院,戶部尚書等職。大中祥符三年,判昭文館大學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贈左僕射,諡恭肅。與寇準同進,時人謂之“溫寇”。

溫日觀

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畫家。僧人,法名子溫。善草書,喜畫葡萄,須梗枝葉,皆草書法,時人以溫葡萄稱之。傳世《葡萄圖》流入日本。

溫純

(1539~1607)陝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諸大臣伏階泣請皇帝罷礦稅,清白奉公,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

溫新、溫秀

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秀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

溫體仁

(1573~1639)浙江省烏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進士及第,歷任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四年入閣,不久升為首輔。其為相八年,崇禎對其恩崇無比,而溫對上一味迎合,對下嚴厲刻薄,幾無政績。

溫璜

(1585~1645)明代崇禎年間的進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後起兵拒京師,城破,他全家殉難,他自刎,一日後復活;又絕食五日;後手抉其創而死。義震一時。其母陸氏訓言由溫璜筆錄而成《溫氏家訓》,世人重之,被收入《四庫全書》。

溫達

(?~1715)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宰相。歷任陝西道御史、鑲黃旗管旗大臣、內閣學士、戶部侍郎......餘下全文>>

姓溫的名人有幾個|

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人不勝列舉,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溫姓可謂名家輩出,群星璀璨。

名人精粹

溫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東晉名臣。博學能文,工書。咸和初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驃騎大將軍,卒於平蘇峻之亂,終年四十一歲。溫彥巨集、溫彥博、溫彥將(大雅、大臨、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於當世。高祖時,彥巨集參與機務,官吏部尚書,封黎國公;彥博初從幽州總管羅藝,後隨羅藝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於陰山苦寒之地,歸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封虞國公;彥將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溫庭筠:太原祁人,溫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作賦八叉手而成,時稱溫八叉。精通音律,詩詞風格濃豔,詞藻華麗,多寫閨情,乃花間派鼻祖。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溫璋:大雅六世孫,唐代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分阝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為政嚴明,後為直諫貶振州司馬。溫日觀: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畫家。僧人,法名子溫。善草書,喜畫葡萄,須梗枝葉,皆草書法,時人以溫葡萄稱之。傳世《葡萄圖》流入日本。溫體仁: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進士及第,歷任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入閣,不久升為首輔。其為相八年,崇禎對其恩崇無比,而溫對上一味迎合,對下嚴厲刻薄,幾無政績。溫新、溫秀: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新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溫純:陝西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諸大梗伏階泣請皇帝罷礦稅,清白奉公,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溫達: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宰相。歷任陝西道御史、鑲黃旗管旗大臣、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宰相)等職,頗受康熙重用。溫以燠:嘉應州(今廣東梅縣)人,清代學者。文章詩詞,均斐然可觀。工書法,師顏真卿,瘦硬似柳公權。溫文禾:歸安(浙江吳興)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黃公望,著墨淹潤,神韻天然。有《辛夷花館詩稿》。溫生才:廣東梅縣人,民主革命烈士。一九零七年加入同盟會,後與李佐漢等組織暗殺團,決心刺殺清軍水師提督李準,後誤殺清廣州副都統兼署廣州將軍孚琦,旋即被捕並被殺害,時年四十一歲。

歷史上“溫”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一、姓氏源流 溫(Wē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兒子叔虞於唐,號唐叔虞。唐叔虞的後代被封於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其後代子孫遂以封地名命姓,稱溫姓。 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為氏。據《廣韻》、《萬姓統譜》等所載,周初,蘇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溫。公元前650年,溫國被北狄人攻滅,國君溫子逃往衛國,稱為溫氏。後來晉國攻滅狄人,溫就成為晉國大夫郄至的封邑。當時郄至在鄢陵之戰中指揮晉軍打敗楚軍,成為晉國執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權傾朝野,引起其他晉卿的嫉妒。晉厲公對郄氏專權不滿,早就想找藉口除掉國中的這些強宗大族。有一次,晉歷公帶著群臣打獵,郄至打著一頭野豬,派人給歷公送去,卻被歷公寵幸的寺人孟張奪去,郄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張。晉歷公對此大為惱火,說:“這傢伙欺負到我頭上來了!”決定除掉郄氏。這個訊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錡便主張先攻殺歷公,郄至卻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結果歷公糾合了一批與郄氏有怨仇的臣子滅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孫中有逃到國外的,以封邑命姓,稱溫姓。 3、出自高陽氏,亦以邑名為氏。據《唐溫侯碑》所載,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封於溫邑,其後以封邑名為氏。 4、回族中有溫姓。源自明代融於回民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于山東省德州的北營村,留下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及王妃守墓並定居中國。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其溫塔刺取名子首音為姓(安都魯亦同),遂產生了溫姓。關於溫(安)姓的來龍去脈,在溫氏十六世孫溫壽文於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頗具研究參考價值。此外,據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並‘自言其先世為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其先世弟兄二人,採用漢姓,系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溫都督”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山東德州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刺(塔拉)”。這顯然不是巧合。再有,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採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別,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斷言,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是同祖同宗。溫姓回族主要分佈在山東和河北地區。 5、出自他族改姓: ①據《唐書》所載,唐代康居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境至俄羅斯一部),國王姓溫,後入中國,自成溫姓。 ②據《通志》所載,北魏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單姓溫。 ③ 金時女真人溫迪罕氏漢姓為溫;據《唐書》所載,唐時彭城長史劉易從之子劉升流放嶺表,免歸,改姓溫。 ④ 清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 ⑤ 今臺灣土著、布依、土家、黎、壯、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溫季。名郄至。其家族顯赫,世代任高職於晉國。郄至在與楚進行的鄢陵之戰中,出謀獻策,身先士卒,為大敗楚軍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被封於溫地,人稱溫季。不意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恰逢晉厲公廚師孟張仗勢搶奪溫季之鹿被溫季射殺,厲公以此為口實,派人去抓溫季,有人透露訊息給他,並勸他先行動手,殺厲公另立新君,溫季不為所動,乃被厲公誅殺並殃及子孫,有子孫避逃國外,因他以死來表忠心,是古來少有之忠臣,其後子孫尊他為溫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發源於河南的溫姓,有一支於西周初年,遷到甘肅祁連山,並融入古康居國......餘下全文>>

古代有沒有姓溫的詩人?

1.溫庭筠

(約801~866)太原祁人,溫彥博裔孫,唐代詞人和詩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作賦八叉手而成,時稱溫八叉。精通音律,詩詞風格濃豔,詞藻華麗,多寫閨情,乃花間派鼻祖。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

2.溫新、溫秀

河南洛陽人,明代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秀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姓溫的名人?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歷史上姓尤的名人?
歷史上姓袁的名人?
歷史上姓嚴的名人?
歷史上姓肖的名人?
歷史上姓谷的名人?
歷史上姓南的名人簡介?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