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六是什麼節?
農曆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一,洗晒節 熱在三伏。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晒,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曆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晒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溼,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裝置,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二,洗象日 在元明清時期,農曆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據說舊址即現在的宣武門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衚衕”的美名。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佔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讚歎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 三,晾經節 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晒,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製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晒。當年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晒,以防經書潮溼、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雲觀藏經樓裡,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裡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晒。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湧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晒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龍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節”或“晒伏”。 四,蟲王節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藥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藥製作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制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餘下全文>>
陽曆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農曆六月六是2014-07-02 星期三
“六月六”是瑤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 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國際體育記者日
每年的7月2日為國際體育記者日。國際體育記者協會1995年在加拿大舉行代表大會,確定每年7月2日為“國際體育記者日”。中國體育記者協會於1978年成為國際體育記者協會的正式會員。
國際合作社日
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佈1995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為聯合國國際合作社日,以紀念國際合作社聯盟建立100週年,並決定考慮將來每年都將此日定為聯合國國際合作社日。
農曆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有什麼來歷?
農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 農曆六月初六,淮安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晒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晒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溼,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晒乾,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晒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晒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起源 六月六又叫“天貺節”,此節起源於宋代。宋真宗趙恆是一個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聲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並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這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巨集大的天貺殿.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天貺節”已失去原來含義,而晒紅綠的風俗尚存。 風俗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餘。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摻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晒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晒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溼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溼衣晒乾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黴,取出來晒一晒,可免黴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該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巨集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晒乾了,方才儲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天貺節這一天翻檢曝晒。 【天貺節的習俗】天貺節,又稱“六月六”、“回孃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經書,婦女回孃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 [回孃家]漢族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孤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晉國遭受災害,孤偃出京城放糧,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為父親報仇,殺死孤偃。女兒知道後,星夜趕回孃家報信,讓父親有個準備。孤偃放糧回城,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他不僅不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後,每年農曆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兒接回家裡,閤家團聚。後來傳到民間,逐漸成了婦女回孃家的節日,還稱為姑姑節。 女兒回孃家是經常性的,但是什麼時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離開,如農忙時節、節日期間,女兒要在丈夫家生活。而農曆六月農閒期間,才為女兒回孃家提供了方便條件,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因此,婦女回孃家是天貺節的重要內容。此時,小孩也要跟隨母親去姥姥家,歸來時,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避邪求福的標記。河南婦女回孃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為掃墓供品。另外,甘肅榆中在農曆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太白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 [晒書]關於天貺節的來歷,認為是道教元始天尊賜書於人間。在民間,傳說玄女賜給宋江一部天書,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濟貧。正因為有農曆六月六降天書的傳說,又傳說當天是龍晒鱗的日子,天晴日朗,當時又處於盛夏,多雨易黴,這種多雨天對書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進行曝晒。河南有首民諺:“六月六晒龍衣,龍衣晒不幹,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時從佛寺、道觀......餘下全文>>
貴州農曆的六月六什麼節日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 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有回孃家(上墳)、晒蟲蟲等,民俗有云:六月六,請姑姑。
貴州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六月六是什麼節
六月初六
就我國民俗來說,農曆六月六日有些習俗是傳之已久的,這在名諺中也有反映。
一說是:“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此時已屆仲夏,驕陽高照,為了防止家畜生蟣蝨人們在此日為貓、狗洗浴,農家則把貓、狗驅往河中洗澡。貓、狗在這一天嬉水,與小兒同樂,因此民間也稱此人為貓、狗的生日。
另一習俗是晒衣服。傳說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書書不蠹。此俗見於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獲編》,文雲:“六月六日,內府皇史晟曝列聖實錄及御製文集,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於此日晒裘衣雜物,以防蟲蛀。
上海的民諺卻誇張而有趣:“六月六,晒得鴨蛋熟。”把驕陽下的酷熱說得很形象化。早年人們常在這一天晒伏醬、付瓜,為了防潮防腐,人們常於這一天用桐油塗飾門窗和樑柱。
北方人的諺語則是:“六月六,看谷秀。”一般說,莊稼長得好不好,秋收時豐歉如何,這時候已大致可以測定了。
至於伏夏糕點,近人周簡段先生提及江蘇東臺民諺:“六月六,吃了糕屑養了肉。”認為吃了用麥粉和糖油做的麵食,對增強體質有益。有詩云:“早市離家二里遙,攜籃趕上大雲橋。今朝不吃麻花粥,荷葉包來茯苓糕。”這類糕點為人喜歡,其原因是它鬆軟、清口、甜淡適宜,而又價廉潔。不過如今的糕點市場已經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尋覓賣茯苓蛋糕的店攤已經很難尋見了。
關於“六月六”還有很多的傳說,“六月六,請姑姑”是流傳很廣的一個。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個習俗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興起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兒女親家趙衰對他很反感,直言數落了他,狐偃不聽,當眾把親家責怪一番,趙衰年老體衰,不久因氣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對家人說,六月六日趕回家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訊息,決定六月六日殺狐偃,抱父仇。
狐偃的女婿把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狐偃的女兒得知這個訊息後整天心驚肉跳,在六月初五這天,悄悄跑回家把這個訊息告訴了母親。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來請女婿。到相府後,狐偃請女兒、女婿坐了上席,然後對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錯。今天女婿設計殺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為民除害,為父報仇,我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禮當受我一拜。希賢婿看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座賓客又驚又喜,女兒、女婿叩頭謝罪,前仇盡釋。
從此後,狐偃真心改過,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此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閨女,應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農曆六月六是什麼節氣 ?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 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漢族的六月六
[編輯本段]一,洗晒節
熱在三伏。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晒,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曆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晒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溼,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裝置,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編輯本段]二,洗象日
在元明清時期,農曆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據說舊址即現在的宣武門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衚衕”的美名。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佔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讚歎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
[編輯本段]三,晾經節
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晒,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製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晒。當年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晒,以防經書潮溼、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雲觀藏經樓裡,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裡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晒。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湧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晒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龍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餘下全文>>
農曆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
農曆的六月初六,在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天貺意為賜贈,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巨集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晒乾了,方才儲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晒。
“六月六,請姑姑”是流傳很廣的一個傳說。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個習俗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興起的,就稱為“姑姑節”。
農曆的六月初六還要吃鴨子,這也是有來歷的,但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有的是吃雞,有的是吃鴨,有的是吃肉。俗語說:六月六,不吃雞就吃肉。六月六吃雞、吃鴨、吃肉,其目的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夏收夏種大忙季節做好體力準備。
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六月六 ,燙炒麵不是甚麼節日
東方尚英
( 回答 )
六六順
好日子
六月六是漢族的什麼節日
漢族的六月六一. 洗晒節 熱在三伏。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 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 "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晒,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曆六月初六,民間稱為“ 洗晒節 ”。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溼,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裝置,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二. 洗象日 在元明清時期,農曆六月六還是法定的“ 洗象日 ”。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據說舊址即現在的宣武門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衚衕”的美名。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佔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讚歎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 三. 晾經節 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晒,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製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晒。當年這一天也有“ 晾經節 ”之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晒,以防經書潮溼、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雲觀藏經樓裡,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裡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晒。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湧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晒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龍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節”或“晒伏”。四. 蟲王節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藥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藥製作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制大醬。每到......餘下全文>>
農曆六月六是哈薩克族人的什麼節日
農曆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因各地區節日內容的側重點有所 不同,又有多種異名,有嘗新節、伏羊節、晾經節、晒衣節、洗晒節、蟲王節、姑姑節、天貺節等。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還有稱為“六月街”、“六月橋”、“拜灶節”的,有的直稱為“小年”,可見其隆重程度。
但哈薩克族並不過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