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全部意思?
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是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揣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中國二十四節氣都是指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丹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二十四節氣]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簡版]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都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是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寓意什麼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
直接反映熱量狀況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它們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熱即將過去等都很確切.
直接反映降水狀況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程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雖說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
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的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資訊.
各個節氣的時間和含義:
立春:2月3—5日,太陽達315度黃經.“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天有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2月18—20日,太陽移至330度黃經.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十分頻繁.
驚蟄:3月5—7日,太陽移至345度黃經.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過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是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3月21—22日,太陽移至0度,陽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4月5—6日,太陽移至15度.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秀朗的景象.
穀雨:4月19—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雨生百穀“,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
立夏:5月5—6日,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事活動也已進入夏季欣欣向榮的繁忙季節了.
小滿:5月20—22日,“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5—7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在北方是刻麥種稻的時候,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和夏種了.
夏至:6月20—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夏至前後,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的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攝氏度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攝氏度.
小暑:7月6—8日,太陽達黃經105度,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行炎熱季節.
大暑:7月22—24日,此時太陽已達120度,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8月7—9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的季節.
處暑:8月22—24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7—9日,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24日,太陽移至黃經180度,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相關諺語
二十四節氣和現在通用的陽曆一樣,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為根據劃分的,因此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 (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現在我們習慣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祖先們依據二十四節氣來進行生產,同時有著許多諺語我們一起看看吧:
二十四節氣諺語:
春諺: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烏雲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烏雲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無水過田岸。(三月水少不夠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無。(夏天早來,卻因涸早,晚冬收穫減少。)
閃爍的星光,星下風會狂。(星光閃爍,夜雖晴,有大風。)
雷打蟄,雨天陰天四九日。(驚蟄日鳴雷,雨或陰的天氣會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亂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時寒時熱。)
夏諺: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梅雨季節雨水多。)
雲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鱗雲重疊,翌朝必起大風。)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霧濃必大旱,夏則大雨。)
四一落雨空歡喜,四二落雨有花無結子。(四月農作物忌長雨,收穫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開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漸大。)
秋諺:
六一,一雷壓九臺。(六月一日鳴雷,該年臺風少。)
七一,一雷九臺來。
五月蝶,討無食。(五月花季已過。)
六月攏無巧,七月頓頓飽。
風臺做了無回南,十日九日溼。(尚有多日下雨。)
雲佈滿山底,透暝雨亂飛。
雷打秋,晚冬......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