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來源的故事?
姓氏的傳說故事
中國的姓氏是如何由來的呢?文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千年前,在黃河流域已出現了龐大的人類群,由於處在落後的原始社會,人們不講究姓氏。
有個叫伏羲的去南山打獵,遇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餓得要命,向它乞求說:“能不能把你打的兔子讓我一隻?”
伏羲毫不猶豫地從腰裡解下來遞與他說:“拿去吧!”
老人接過獵物非常感動,於是從腰裡摸出一粒種子說:“年輕人,拿去吧。回家後把它種在土裡,以後便長出一顆秧苗,等它結了葫蘆,你把那個最大的摘下來留著。等下黃水時把葫蘆瓤掏淨,和你妹妹鑽到裡面,可保你們不死。”
伏羲接過種子說:“謝謝了,老人家!”但見老人一轉身便不見了。
伏羲回到家便把它種到洞前地裡,那葫蘆籽沒多久便鑽出了土,越長越高,一條繩子還沒打完結,就開了花結了果,共座了三個。其中一個葫蘆長得又大又圓,到成熟的時候,伏羲把它摘下存放起來
第二年夏季,空前未有的特大山洪暴發了、黃河水外溢。這時伏羲想起老人說的話。於是取出葫蘆在頂端開了個孔,把瓤子掏出來,然後對女媧妹妹說:“快鑽進裡面!”
女媧不解的問:“哥哥,你想幹什麼?”
伏羲說:“讓你鑽你就鑽,別磨蹭了!洪水就要到來,我們不能等死。”
女媧還是不解,問道:“這東西能救我們的命?”
伏羲說:“我也不清楚,一個神人告訴我的,他很厚道,不會騙我們的。”
“那就試試吧!也許死裡求生。” 女媧說完鑽了進去,發現裡面的空間很大,喊道:“哥哥!裡面好舒服,快進來吧。”
伏羲鋼鑽到裡面,洪水進家了,一個勁地上漲。但見葫蘆穩妥的漂在水上。這時,只聽人聲鼎沸。不多時便鴉雀無聲了。天地間茫茫一片洪水,只有一個葫蘆帶著兄妹二人隨波逐流。
不知過了幾天幾夜,那葫蘆落在一個山坡上。兄妹二人出來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大地上狼狽不堪。二人下得山來,走啊!走啊!走出很遠很遠,看不到一個人影,看來人們全被洪水淹死了。
女媧問哥哥:“那人間不就絕種了嗎?怎麼辦?”
二人想挽回人間慘局,可是沒有辦法。正在為難之際,忽聽有人在空中說道:“你兄妹二人不就是天下的人種嗎?”女媧和伏羲明知情理,可怎麼下得手!伏羲說:“妹妹!我有一法。”
女媧問:“什麼法子?快快講來。”
伏羲說:“我們兩個各奔東西,如果走對了頭,就是天賜的夫妻。”
女媧說:“只能如此了!”
於是他們分頭奔去,可是,不到兩個時辰,便遇到一起。
“我們再做一次,” 伏羲不甘心,指著一棵大樹說:“若我們把這棵樹推倒,就可以結為夫妻。”
女媧說:“那就試試吧!”
二人來到樹前,用力一推那樹就倒下了,不由唏噓驚歎,可還是有點難為情。正在躊躇之間,忽然發現山坡上有兩塊木板。伏羲說:“各自把一塊木板滾下山去,如果它們合在一起,我倆就是夫妻無疑了。”
女媧應聲“好!”便把一塊推下山去,伏羲也推下另一塊。只見那木板咕咕嚕嚕往山下滾去,到山腳下便合在一起了。伏羲仰天嘆道:“此乃天意!”
伏羲和女媧成為夫妻後,生了許許多多子女。
一天,女媧把他們叫在一起說:“娘想給你們起個名字,往後叫得方便。”
其中一個說道:“娘!先給我起吧。”
女媧尋思了半晌說:“還是你們自己起好。各自到外面選擇一樣東西,它叫什麼,你就隨它的姓。”
孩子們一聽,都紛紛跑到外面。有的來到李樹下姓了李,有的到了楊樹下姓了楊,有的揀了塊石頭就姓了石,有的遇到馬就姓了馬,有的看到花就姓了花,有的見了柳樹就姓了柳,有的見了水就姓了水……
這畢竟是傳說,真正的姓氏來自母系社會。群體為氏,女生者為姓,也就是說孩子是隨母親姓氏的。隨著人......餘下全文>>
姓氏的來源都有哪些歷史故事?
每個姓氏來源都有故事。
幾百個姓氏,就有幾百個故事。
你給的打賞太少了。
關於“周”和“張”姓的傳說故事??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考證,周姓是一個姓源複雜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發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個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於姬姓。
周姓的祖先是后稷,傳到周武王時,他建立了周朝,立國800餘年,當時主要定居在今陝西省岐山縣。
周朝被秦所滅以後,周武王的後代便以國為姓,即以周為姓。據《河圖運錄法》記載,周姓還出自於黃帝時期,黃帝的臣子周昌、周書等,他們的後代以周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據《逸周書》記載,商代時有太子周任,食邑於周地,他的子孫後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還有少數民族的改姓和賜姓所形成的支系。
張姓是中國最大的姓之一,得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張姓曾有43個望族,在所有姓氏中無與匹敵。
張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著力量。
關於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見《元和姓纂》)“揮造弧矢,受封於張 ,後為弓氏。張,望出太原。”(見《姓氏考略》)“ 張,黃,李,趙,黃帝賜姓。” (見《風俗通》)
“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見《通志 。氏族略 。以字為氏》)
“張姓出於姬姓,至周而氏者祖於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青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見袁桷《張氏宗譜序》)
從以上記載看,張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黃帝第五子青陽,生子曰揮。這位叫揮的黃帝之後,正是張姓的始祖。所以說張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並不為過。
這位名揮的黃帝后裔,非常聰明,他觀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狀做了弓矢。原來,天上有星名“天弓” ,簡稱“弧” 。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兩星座內。《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揮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啟發,最早發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賜姓張氏”。
不過,當初的“張”,非命姓氏之義也 “。因為弓矢發明之後,在使用之前,必須先用力氣將弓張開,不然,就無法使用。揮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命為 “張氏” 的 。從此之後,揮的後代子孫有的姓弓,有的姓張,分成兩支,也是出於此因 。後世的張姓,在談及自己的姓氏時,常常解釋為 “弓長張的張” 也是起於此故。這支源於揮的張姓,得姓甚早,是中國張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過了近兩千多年,到了大約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華大地上的張姓,又出現了兩支。與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這兩支張姓,也是以黃帝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立的韓國和晉國。在韓國和晉國之中,有人以張為氏,即“張姓出於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於韓” ,“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始有張氏”。 在張氏的總源流中,又增兩支源流。這兩支張氏源流,比揮之後要晚兩千多年,但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只是有遠近的區別而已。
關於張姓的最早源地,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揮這一支,最初源於現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國張氏的源......餘下全文>>
有關姓氏的幾個趣味故事 越多越好
姓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中國人維繫血緣的隱性紐帶。在我國,大多數的姓氏都比較常見,但也有一些古怪的姓氏,比如“東西南北”、“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還有“狼、雞、猴、狗、蛇、妻、妾、罵、邪、嫖”等姓,這也構成了姓氏文化一種比較有趣的現象。 湖北也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姓氏。這些姓氏從何而來?對“主人”有何影響?本報記者做了一番探訪。 這些姓氏自古有之 您可知道,已有近2萬中國姓氏徹底消亡?今年2月,中科院研究專案——《中國姓氏統計》確認了這一事實。由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歷時兩年完成的這項調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其調查人群數量將近3億,基本涵蓋全國。調查顯示,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24000多個姓,如今只能找到約4100個。袁義達說,在全國目前使用的約4100個姓氏裡,絕大多數屬常用字,這些常用字當然也包括“東西南北”、“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姓。在記者查訪過程中,發現湖北不少稀奇姓氏古來就有。“武漢還有姓門的嗎”?50多歲的門慧軍已經退休,家住武昌中北路6803廠職工宿舍。從小,大人們都“大門”、“大門”地叫著他,引來不少人側目。老門籍貫在河北省,從小在武漢長大。除了自己一家人,他還不知道武漢有沒有其他姓門的人。關於門姓的起源,他曾特意尋訪過,也聽說了多種傳說。一種傳說,這個姓是分拆後得來的,以前姓閆,後來兄弟兩個分家時,將閆字一分為二,一家姓門,一家姓三。還有一種傳說,門家祖先以前姓藺,後來因為祖上有人得罪了皇帝,“藺”這個姓氏被皇帝“去頭挖心”,剩下的就是個“門”字。當然,這些說法都難以證實。“你姓答,沒搞錯吧?”“你姓答,沒搞錯吧?”每次刷卡購物,答朝暉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答朝暉37歲,家住漢口常青花園,現為某銀行部門經理。說起自己的姓,最讓他哭笑不得的是,竟有很多人極度懷疑。“我說,我真的姓答,可無論怎麼解釋,他們嘴上信了,可仍投來疑問的目光。”答朝暉是回族人。他告訴記者,在回族,這種姓並不少見,還有更怪異的姓。正是因為姓答,他自小就對自己的姓氏來源產生了興趣。可問長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長久以來,我還以為姓答的就我們這一家。直到我遇到了一名鍾祥人。”他說。一次,他到醫院看病,遇到一名姓答的患者。一問,這名患者是鍾祥人。他還告訴答朝暉,答姓也是個“大姓”呢,在鍾祥,還有一個村子,村民們大都姓答。找到了“本家人”,答朝暉的興趣更大了。經過多年查詢,他終於弄明白了答姓的由來。據始修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譜》記載,現居於湖北鍾祥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元世祖時(1293年),向元朝皇帝“獻大珠”,皇帝大悅,“命姓答氏”。及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蠻遷居鍾祥縣,其後,答氏子孫以湖北郢城答家湖為中心,分佈於湖北荊州、襄樊、仙桃等地。“老小姐”的尷尬“老小姐”、“老經理”、“老姑娘”……你可千萬別以為這是在叫一位老人。實際上,被喊的人並不老,只有32歲,她就是老豔。老豔說,這個姓給她帶來了不少尷尬。以前在單位上班,大家見面都好稱呼,唯獨她不好稱呼。老小姐?不好聽。老姑娘?也不好聽。乾脆叫小老吧,聽著總覺得彆扭。後來,她在漢口順道街做起了生意,當上了經理。“老經理”的稱呼又來了。剛開始,她覺得自己的姓很特別,名字很好記,就印了大量的名片發給客戶。還別說,這個奇怪的名字確實給她帶來了不少回頭客。可漸漸地麻煩就來了,不少人慕名打來電話,總不好開口。“沒見過我的人,總以為我很老,害得我經常在電話裡給人家解釋。”後來,老豔決定將......餘下全文>>
關於百家姓中王字的故事。
所謂故事,一般指這個姓氏的來歷。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
③源出週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5、出自少數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有關姓氏韓的故事。是姓氏的故事,不是有關人的故事
西漢時期,韓安國是樑孝王的大夫。後來漢景帝因為一件小事而不滿樑孝王,眼看樑孝王性命危在旦夕,韓安國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去拜見漢景帝的姐姐,訴說樑孝王對漢景帝和竇太后的忠心。樑孝王得到了保全,韓安國也因為遊說有功而得到價值千金的賞賜,並且很受樑孝王的信任,後來由於韓安國恃寵而驕,結果犯了國法,被流放到了蒙地。獄卒田甲進常欺侮韓安國,韓安國非常氣憤地說:“死灰復燃乎?”意思是說,失敗了就不能重新振作起來嗎?田甲傲慢的說,如果你能復燃,我就尿泡尿來澆滅它。後來韓安國不但被釋放出獄,而且官復原職。獄卒田甲知道後,害怕遭到韓安國的報復,就逃跑了。韓安國聞訊後對別人說,如果田甲不趕快回來,就要殺死他的全家。田甲聽到訊息後趕緊光著身子前去請罪,韓安國笑著諷刺田甲說:“現在你就可以撒尿了。”田甲一聽這話,嚇得面如土色,趕緊跪下向韓安國磕頭求饒,而韓安國卻輕蔑地說:“像你這種勢利小人,才不值得報復呢!”
百家姓中有姓“太”的嗎? 關於“太”姓有什麼起源或是故事嗎?
起源
一、周文王四友之一太顛這後,見《元各姓纂》。一說文王四友為巨集夭、太公望、南宮适、散宜生,太顛亦作泰顛,非四友之一,僅為周文王之賢臣。 二、高車薛幹部有太姓。高車為古代民族鐵勒之別稱。因鐵勒所輪高大,故名高車。 三、朝鮮族有太姓。 四、唐開元元年(713年),女真先世的首領大祚榮曾建立勃海國.。被唐明皇封為勃海郡王。 川朝時隨成吉思汗南征,屢建戰功,賜“太平侯”,至今在雲南昆明仍有後人,民族仍為蒙古族,大多雜居於漢族中。 後被契丹滅國後,有一部分人遷移到朝鮮半島的明津一帶,成為顯赫的“明津太家”
有關姓氏李的小故事
相傳李姓的始祖為皋陶,他在堯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為“大理”。他的子孫世襲大理職務,歷經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被人稱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孫理徵因剛正不阿,執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紂王,被處死。理徵的妻兒和兒子開始逃亡。因為沿途的李子樹上掛滿了又大又紅的李子,母子倆摘取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為了紀念這段蒙難的歷史,感謝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倆改姓“理”為“李”,這就是李姓的由來。很長一個時期,李姓還是個小姓。但到了唐代,一部分其他姓氏的臣民因助李淵,李世民建國有功而被李氏皇族賜姓李。這樣,李氏宗族便龐大起來,一躍成為中國的大姓。古代李姓中最早建立起名望的家族多住在西隴(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川一帶),因此西隴便成為李姓家族的郡望源地。現贛南許多李姓客家人都以西隴望族而自豪。
這應該也算是個小故事吧!
秦姓氏由來的小故事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於嬴姓,一支源於姬姓,秦姓分佈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佈於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又其次分佈於安徽、貴州、浙江、福建、江西、雲南、北京、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
姓氏的小故事
百家姓的由來
黃
相傳黃姓是伯益之後。伯益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時。周代有黃國(今河南潢川縣西),是伯益後裔的封國。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消滅掉,其子孫以國為姓,稱黃氏。據考證,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雲夢縣東南)。黃姓最早南遷到寧都黃石田坑。黃姓也是唐朝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黃姓氏寧都第三大姓,也是贛南客家大大姓。
--------------------------------------------------------------------------------
周
周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周人的祖先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沙縣西南)。到商朝後期,遊牧民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於是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當地百姓認為赧王是周家後代,因此稱為周氏。另外,還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據贛南歷代府縣誌記載,周姓從唐朝起歷次大南遷都有移居贛南的。
--------------------------------------------------------------------------------
趙
造夫從華山一帶得到8匹千里馬辣的車子來到崑崙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他。這時東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鎬京,發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在這次平叛中立了頭功,周穆王就賜給他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趙姓氏唐朝至五代南遷到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也是贛南客家大姓之一。
--------------------------------------------------------------------------------
徐
相傳徐國是夏、商、週三代的諸侯。在周穆王時的徐君偃聰明仁愛,很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後來他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劍,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西王母那裡做客,得到訊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麼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立即收兵,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徐子孫的後代稱徐氏,這就是徐姓的由來。宋末,徐鶴齡孫三郎的後代播遷贛南各縣,成為贛南客家又一大姓。
--------------------------------------------------------------------------------
高
相傳齊太公的六世外齊文公有兒子受封於高,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溪聯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史稱齊桓公。齊桓公為了表彰溪的功勞,便賜他以祖父之名“高”為姓。高氏後來世襲齊國上卿之職,成為春秋時齊國名重一時的權貴之族。高姓是唐至五代南遷到贛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