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9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由來?

十天干的含義

天干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迴圈往復週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五行大義》中說,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贊助廣告

天干之名傳說是得於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廣雅.釋天》“甲乙為幹。幹者,日之神”。

一. 天干及陰陽之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天干,或謂十天干。其陰陽之分,以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二. 天干及五行屬性

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屬棟樑之木;乙為陰木,屬花草之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屬於太陽之火;丁為陰火屬燈燭之火。戊已同屬土,戊為陽土,屬城牆之土;己為陰土,屬田園之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屬於斧鉞之金;辛為陰金,屬於首飾之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屬於江 河之水;癸為陰水,屬於雨露之水。

贊助廣告

三. 天干與方位及季節配屬

甲乙東方木,屬春;丙丁南方火,屬夏;戊己中央土,屬長夏;庚辛西方金,屬秋;壬癸北方水,屬冬。

四. 天干與人體的關係

天干配屬身體:甲為頭,乙為肩,丙為額,丁為齒舌,戊己為鼻面,庚為筋,辛為胸,壬為脛,癸為足。

天干配屬臟腑: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五. 天干化合

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天干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於天體上的位置來決定的,以甲與己合化土為例,當五行土氣在天體上經過心、尾、角、軫四宿時,恰是甲己方位,故甲己天干就合化為土,而逢甲逢己亦便是屬土的氣象執行主事。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餘下全文>>

天干的由來

黃帝時期的大撓氏所創。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

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

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這就是干支紀法。

天干地支的由來

這天干地支的由來,有多個版本的傳說。其中《淵海子平儲說是黃帝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天、十二支。就是說天干地支是上天掉下來的。《三命通會》則說是天皇氏制定了天干地支。呵呵,神話傳說不要太較真!但築壇祀天,方丘禮地的說法比天皇氏制定的說法更接近事實吧!其實吧,黃帝之前的先民己經築壇祀天,方丘禮地了。那天干就是插在天壇上的十根樹幹,那地支就是插在方丘上的樹支。天干是用來記日用的;地支是用來記月用的。所謂“天有十日;月有十二辰。”並不是說天上有十個太陽;有十二個月亮。而是說記日用十個天干;記月用十二個地支。如何記?那時還沒文字的,以前都說是用“結繩記事”法。結繩還得做繩呢!如果直接用樹幹樹支記事豈不更方便?您想漁獵時代的古人,進入茫茫原始深林狩獵,如何進去?如何出來?那時沒指南針的!最簡單方法莫過於折些樹支作記號對吧?再說打獵回來了,打幾隻獵物“結繩記事”吧!那記事繩卦哪呀?哪天的事呀?卦哪十條天干對吧!也許這才是天干地支的由來吧!

天干地支曆法的來歷?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戶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迴圈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執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週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干地支之由來。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大創造,它把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星分為二十八群,各以一個字來命名:角、亢、氏、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星宿是沿著黃道和赤道之間來劃分;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據它們的出沒和中天時刻來定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古人把二十八個部份歸?#123;......餘下全文>>

天干地支的排列由來?

天干為陽代表天氣,地支為陰代表地氣,天干地支的排列組合(六十甲子)構成了天地執行(年月日時)的模擬迴圈符號體系。

十進位制數字系統中陽數1、3、5、7、9之和為25(代表天氣),陰數2、4、6、8、10之和為30(代表地氣),25與30之比正好等於10與12之比,故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就是十進位制系統中陽數與陰數在反映天地執行規律中的最合理最簡化的數量表達。

(此處省略一段文字)

下面完整計算一下六十甲子的(此處省略四個字),看是否符合我的上述推測。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60度) (120度) (180度)(240度) (300度) (0度)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60度) (120度) (180度)(240度) (300度) (0度)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90度) (150度) (210度)(270度) (-30度) (-30度)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90度) (150度) (210度)(270度) (-30度) (-30度)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度) (60度) (120度)(180度) (-120度) (-60度)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60度) (120度) (180度)(120度) (-60度) (0度)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60度) (120度) (180度)(240度) (-60度) (0度)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60度) (120度) (180度)(240度) (-60度) (0度)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90度) (150度) (180度)(270度) (-30度) (-30度)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90度) (150度) (210度)(270度) (-30度) (-30度)

注:(此處省略若干字)

0度,6個(360度)=2160

30度,0個

60度,6個=360

90度,4個=360

120度,7個=840

150度,4個=600

180度,7個=1260

210度,3個=630

240度,4個=960

270度,4個=1080

300度,2個=600

-30度,8個(390度)=3120

-60度,4個(420度)=1680

-120度,1個(480度)=480

(此處省略四段文字)

由此可知,240時(20天)、240天(8個月)、240月(20年)、240年才為天地干支陰陽在理論意義上的一個完整的迴圈週期。...餘下全文>>

中國的天干地支由來。

你好

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看來干支是大橈創制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隋朝《五行大義》也同意干支是大撓創制

但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無定論。

謝謝 望採納

花甲之年的由來?

一般只有60歲才稱為花甲,花的確是像您所說的,頭髮花白.也就正常人是60歲左右開始頭髮普片花白了.

六十歲為什麼稱為“花甲”

人們習慣稱六十歲為“花甲”,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簡稱,這一名稱的來歷和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密不可分。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本稱“幹”,地支本稱“支”,是上古時代就已出現的一種計數、計時符號。 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組合時單數配單數,雙數配雙數,如甲子、乙丑,而不能是甲醜、乙子)組合為六十對不重複的計數單位(成語“丁是丁,卯是卯”即源於此。因為“丁”和“卯”分別屬於天干和地支,混誤不了,所以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辦事認真,毫不含糊)。組合時,以十干為主,自“甲”開始,依次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時,十干已全部配完,那麼再從第一干開始與第十一支相配,依次類推下去,共得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復始,所以六十歲是“花甲”之年。 據考證,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商代,我國就已經有用干支記日的記載,而用干支紀年,一般認為開始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在此以前的干支,是後人加上的。干支紀年從東漢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問題答案
十天干的由來?
天干的由來?
星座四大天王的由來?
十天干的喜忌?
十天干的五行屬性?
十天干的讀音?
十天干的意思?
十天干的喜忌註解?
十天干的五行?
十天干的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