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嵇的名人?
近代姓嵇的名人
嵇留山,名永仁,遷錫二始祖,南渡穎十九世孫,康四十二世孫。生於明崇禎十年(1637),卒於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隨父覲南(名廷用)僑居金陵白下區,後遷無錫定居。留山少負才華,受業東溪(張鞠存)先生門下,十六歲入蘇州縣學,為廩生。凡天文、象緯、兵、刑、禮、樂、河渠(水利)、荒政(防災、救災),無不條分縷析。旁及岐黃,濟人之術,也無不精。為詩、古文詞皆發於至性,往往為人傳誦,有《葭林堂詩》、《竹林集》。好從士大夫遊,論國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備要》以便仕官給諫,有《東田醫補》四卷。然屢試不第,鬱郁不得志;於是‘以親老昆弟未志室,出就館穀’‘欲退耕樑溪之野,賣藥金昌之市’。
嵇姓的嵇姓名人
嵇安(1189-1262)字寬濟,江蘇漣水人,南宋沿海巡檢使。嵇家祖籍為宋代譙郡(今安微毫縣)嵇山人。嵇安的五世遠祖 嵇弘政,曾任宋朝提點京東刑獄、兵部郎中等職,諡號莊肅。曾祖嵇克仁,進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議大夫、知集賢院、兼太常寺丞事。祖 父嵇大成,進士登第,曾任宋朝監察御吏、鎮南軍副節度使、龍虎衛上將軍。年老退休時,經過漣水,愛漣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戰亂頻 仍,遂於漣東擇地定居。父親嵇迪,清高文雅,隱居不仕,積德鄉里。嵇安字寬濟,身材魁偉,勇敢尚武,精於騎射。時值南宋末年,天下 大亂,兵匪為災。嵇安聚集義旅,構築堡柵,護衛鄉井。南宋詔授其為承節郎,任制將沿海巡檢使,統領義兵。外御**,內撫民眾,興修水利,獎勵農耕,賑濟流民,聲望著於鄉里。南宋景定三年(元中 統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鎮國上將軍、河東道、山西道宣慰使(署治濟南)。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二十日,嵇厚將其父嵇安靈 柩葬在漣東長樂鄉逢原。三十年,恭請奉訓大夫國子司業商琥撰寫 碑文,集賢侍講學士奉政大夫宋渤書寫及題額,益都路莒州沂水縣安平鄉石工雕刻碑文、翁仲(石人)及其它祭器,於三十一年(1294 年)十一月豎立嵇安墓前。後嵇厚去世,亦葬於其父嵇安墓側(見 《康熙安東縣誌》:"嵇安墓、嵇宣慰墓,俱去治東五十里,在太平鄉逢村浦北。'') 嵇安父子之墓及墓前巨碑、最質、翁仲、祭器等,至清雍正初年仍然俱在,但不知於何時加上封土,成為一個大封土堆,想來亦是其後人所為。 孤鬆獨立;野鶴超群。——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時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嵇康,字叔夜,譙郡錘人。娶魏宗室女為妻,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子、莊子,講究養生服食之道,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因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被司徒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文章思想新穎,往往與舊說唱反調;詩擅長四言,風格清峻;善於鼓琴,在《聲無哀樂論》中認為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所作《琴賦》,對琴的奏法和表現力作了細緻而生動的描寫。著有《嵇中散集》。他博學多才,丰姿俊逸,如孤鬆獨立。下聯典指嵇康的兒子嵇紹,字延祖,歷官祕書郎、侍中。西晉永安初年,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惠帝與成都王司馬穎交戰,在蕩陰大敗,他以身保護惠帝,被殺。有人曾說他“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會嵇棠葉;夏後桐枝。——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魏嵇康事典。下聯典指夏·嵇抒事典。 篤學為師表;治河悟上下。——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嵇穎謹厚篤學,張知白謂其子弟曰:“若曹師表也。”下聯典指清·嵇璜九歲讀《禹貢》即有所悟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蓋下流通則水自下。” 篤學足為師表;幼年已識治河。——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嵇穎事典。下聯典指清·嵇璜事典。
嵇的嵇姓名人
嵇康嵇留山先生傳略嵇留山,名永仁,遷錫二始祖,南渡穎十九世孫,康四十二世孫。生於明崇禎十年(1637),卒於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隨父覲南(名廷用)僑居金陵白下區,後遷無錫定居。留山少負才華,受業東溪(張鞠存)先生門下,十六歲入蘇州縣學,為廩生。凡天文、象緯、兵、刑、禮、樂、河渠(水利)、荒政(防災、救災),無不條分縷析。旁及岐黃,濟人之術,也無不精。為詩、古文詞皆發於至性,往往為人傳誦,有《葭林堂詩》、《竹林集》。好從士大夫遊,論國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備要》以便仕官給諫,有《東田醫補》四卷。然屢試不第,鬱郁不得志;於是‘以親老昆弟未志室,出就館穀’‘欲退耕樑溪之野,賣藥金昌之市’。清初四朝(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寵臣范文程,與留山父覲南於京洛有舊誼。文程仲子承謨,康熙十一年(1672)任浙撫,擢閩督;喜留山才,以國士相待,邀其入幕,同赴閩任。時靖南王耿精忠已是蓄謀待反,留山曾與範公曰:“事迫矣,與為忠臣,寧為良臣,盍早為備”,“屢陳弭變策,請撥協餉,補綠旆兵,安插逃弁,條議屯田諸端,冀固民心,殺賊勢”;又請借巡視沿海為名,提輕兵駐上游制裁。但當時範公已是號令不暢,對策不能付現。康熙十三年(1674),留山隨範公被拘,繫獄歷經脅降、誘官、促草安民檄、均拒,被錮。獄中,留山蓬首垢面,械鎖鋃鐺,以真情著真文“留與寒家子弟看”。燒桴存炭,圖著作於四壁,有詩《吉吉吟》、《百苦吟》兩卷;文《和淚譜》一卷;以歌哭笑罵,一唱三嘆,憂愁幽思作元曲雜劇:續離騷《劉國師教習扯淡歌》、《杜秀才痛哭泥神廟》、《痴和尚街頭笑布袋》、《憤司馬夢裡罵閻羅》。閩督範承謨在獄中得誦,當即以炭筆識曰:“慷慨激烈,氣暢理該,真是元曲;而其譭譽、含蓄又與四聲猿爭雄矣!捧讀之際,具感友誼忠懷,不禁涕泗滂沱。”“意謂猩猩、鸚鵡、梟獍、獅蟲等類,雖屬怪種,也當痛快一擊,使後世知有底止畏懼,少存人性”。對續著《東田醫補》,嘆曰:“死無餘恨,但醫統廢墜,學其術而未大展活人之心耳”。康熙十五年(1676)範公遇害,留山等同僚(紹興生員王龍光、松江沈天成、瀋陽範永譜)四人,自縊於獄中。次年清師進剿,亂平。以上著作,均為同室七旬難友、閩人林能任,周旋於鋃鐺狴犴之間,苦心默誦,攜出獄外,收集錄藏。林翁卒,終前將此諄諄輾交其甥婿博士潘宗趾藏存。留山子曾筠七歲失怙,三十三歲中舉,徒步親去福州,盡得其先父難中遺著於潘家,“捧讀號慟,五內摧裂”。歸與留山舊刻彙編成《抱犢文集》,後由《四庫全書》採入集部。康熙十九年,閩撫楊熙,疏請為留山贈銜。部議因以生員無贈銜之例,僅令給優恤銀若干兩。四十五年(1706)曾筠登進士、點翰林,四十七年(距留山死難三十二年),範承謨仲子時崇任廣東巡撫,念留山之忠義,疏請朝廷部議,特敕追贈為國子監助教,陪祀於範忠貞公(承謨)祠,無錫縣學鄉賢祠、忠孝祠。雍正二年留山入祀北京昭忠祠。
嵇的嵇姓來源
源出於姒姓。會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諸侯開大會的地方,禹死後也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後,封庶子無餘在會稽主持禹廟的祭祀,稱會稽氏。會稽氏在西漢初年被遷往嵇山(今安徽渦陽縣北),並改稱為嵇氏。無錫嵇氏源流無錫嵇氏有兩支,同為嵇康後裔。據湖州府嵇氏宗譜載,穎十一世孫鎮,明成化元年(1465)生,於成化年間遷常熟嵇家蕩。一支為嵇廷用(穎十八世孫)字覲南,號晉楠,原籍常熟。任南明福王弘光(1645)中書舍人,居金陵白下區。子八。晚年攜仲子永雋以下諸子,遷無錫定居,為無錫廷用支派始遷祖,卒後歸葬金陵雨花臺嵇氏世墓。另一支由湖州轉輾先期遷錫,居西城前西溪荷花蕩。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嵇永福,字爾遐,號漪園,即出此支。永福與秦鬆齡同榜齊名。
陳姓和嵇姓哪個更高貴
字之間沒有高貴不高貴,(只是腦袋裡的等級觀念)倒不如看人。
中國哪裡姓嵇的最多?
我也姓嵇。家是哈爾濱的。聽老人說祖先是山東逃荒來的東北。姓這個嵇的應該都是一家。。。。
"嵇"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嵇(Jī)姓源流較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稽姓所改。上古時候,會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死後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將王子季抒封於會稽,稱會稽氏,遂以稽為姓。到古代漢朝初年,會稽氏的後裔遷到礁郡的嵇山,便又改為嵇姓。此後,會稽氏的後裔就以“嵇”作為姓氏了。
2、出自北方少數民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統稽氏、紇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嵇,遂成嵇氏。
得姓始祖:季杼。嵇姓是禹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所記載,大約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繼位後,又將庶子季杼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孫稱為會稽氏。到了西漢初年,會稽氏遷往譙郡的稽山,即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為姓,稱嵇氏。另一種說法,根據《文帝敘錄》上的記載,稽康本姓奚,會稽人,由會稽遷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西),取會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為“嵇”,而稱嵇氏。二則雖稍有出入,然嵇源於稽則一。故嵇氏後裔尊季杼為嵇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嵇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略)
三、歷史名人
嵇 康:會稽人,後徙遷譙郡(今安徽省宿縣西南)銍縣,三國時期魏國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也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博學多聞,有奇才,崇尚老莊,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工詩文,善鼓琴,精樂理。他善於寫四言詩,風格清峻,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戌、沛人劉伶友善,遊於竹林,稱“竹林七賢”。後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年40。著有《養生論》、《幽憤詩》、《琴賦》、《聲無哀樂論》等。後人輯本,以魯迅輯校的《嵇康集》為最詳備。他還擅長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嵇康在古琴曲上的成就也很高,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東漢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嵇康的兒子嵇紹在“八王之亂”時,為了保護晉惠王而被殺,鮮血濺到了惠王的身上,典故“嵇侍中血”就是出自此事。
嵇 紹:字延祖,晉朝礁郡銍縣人。事母孝敬。山濤薦諸武帝,徵為祕書郎。趙王倫篡位,署為侍中,惠帝復昨,遂居其職。永興初河間王禺、成都王穎舉兵,紹從帝戰於蕩陰,侍衛皆潰,惟紹以身捍衛,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衣。事定,左右欲洗衣,帝說:“此嵇侍中血,勿洗”。元帝時溢忠穆。
嵇 穎:字公實,宋代應天府宋城人。天聖年間(1023-1031年)進士,時王曾、張知白相繼任南京留守,見穎謹厚篤學,乃謂子弟曰:“若曹(你們)師表也。”官至翰林學士。
嵇 璜:字尚佐,清代江寧人。乾隆年間(1736-1795年),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幼年讀《禹貢》,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蓋下游宣通,水自順流而下。”長老皆驚異,後治河果多有功績。
嵇文甫:名明,河南汲縣人。民國7年(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提前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學院等校講授先秦思想史、明清思想史、宋代哲學及中國社會經濟史等。民國20年後,任教於河南大學,曾任教授兼文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1948年6月,與一部分師生投奔解放區,幫助創辦中原大學,任副主任委員。 1949年5月起,歷任河南大學校長,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餘下全文>>
嵇姓的姓氏源流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上古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後就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後,將其子季杼封於會稽,專門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動,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會稽氏。到了漢朝初年,會稽氏族人遷到豫州南部譙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帶),遂指地改為嵇氏。此後,會稽氏的後裔就以“嵇”作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統稽氏、紇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嵇,遂成嵇氏。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跋部中的統稽氏、紇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皆改為漢字單姓為嵇氏,世代相傳至今。
姓“嵇”的是什麼人的後代?誰有嵇氏家譜啊?看看!!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姒姓。據《姓譜》、《元和姓纂》所載,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於會稽,遂為會稽氏。漢初時遷於譙之嵇山(今安徽宿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改為嵇姓。②他姓改姓而來。據《姓氏考略》、《文章敘錄》、《元和志》所載,三國時嵇康本姓奚,由會稽遷譙之銍縣(故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南),取稽之上以為姓。③黃帝有臣名太山稽,其後或有嵇姓。④出自他族。據《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所載,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紇奚氏為嵇姓。
始祖:少康。
郡望:
譙 郡 東漢置,治譙縣(今安徽亳州),轄境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靈壁、蒙城、宿州、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河南郡 漢改三川郡置,治雒陽(故城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雙洎河、賈魯河上游,黃河以北原陽等地。
堂號:
①郡望堂號:譙郡、河南。②自立堂號:竹林、宋遺、立命、師善、七賢等。
字輩:
某支嵇氏字輩:宗叔含翰,蒙曠劉欽質,起固希蹇祿,萬奇可射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