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文化特色?
南京文化的民俗
南京民風淳厚,有悠久的歷史,“華而不佻”、“醇而不俚”是南京民俗的本質。南京向為文化之邦,文化融進民俗;民俗又豐富了文化,南京的民俗娛樂中充溢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間傳統娛樂舞龍燈,高淳區的跳“五猖”、花臺會、打水滸,溧水的打社火,江寧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獅舞、玩石擔、六合的玩飛鏜等,看似樸拙,卻是深深紮根於民族沃土之中帶露的奇葩,而深受群眾喜愛。南京的傳統習俗則有爬城頭(踏太平)、食烏飯,跳五猖、長蘆龍燈(高淳)、金陵燈會等。 春節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南京人過年要灑掃庭除,張燈結綵,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南京人過年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還有文人雅士在大門貼一幅畫雞,取“雞日相長”之意。這是他處所沒有的。初一早上必飲屠蘇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寧府,在詩中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此俗始於南朝,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飲用,而且形成一套規制:日升之時,面向東方“自少至長次第飲之”。年少的先飲,年長的後飲,取旭日東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親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來時,雙手合揖,並以茶點相待。還獻二枚元寶蛋,稱“進元寶”。現在人們過年相見,互祝“恭喜發財”,並敬遞茶煙,以時尚糕點相待。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嚐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餘丈,長的百餘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永珍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遊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節自古以來由於注入掃墓祭祖的習俗,受到歷代朝廷和民間的重視。民間屆時上墳祭掃、祭灑、燒紙、挖蓋墳帽、插柳以表達慎修追遠的情思。並帶茶點到看墳地者門上看望,看墳者亦留食茶飯,互稱“墳親家”。此時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臺、梅花山“攜酒遊山,謂之踏青”。有諺雲“春牛首”。近年牛首山又經修葺增設景點,並與附近新開發的將軍山聯成一線,成為遊人觀賞郊野自然風光的絕佳之處。此外,城南雨花臺、東郊梅花山也是遊人常到之處。近十多年來,梅花山造萬畝梅園,還舉辦國際梅花節。每到春暉融融,萬花爭放,雲蒸霞蔚,暗香浮動,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連忘返。 端午節遊秦淮 夏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稱端陽。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綠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幹雜炒)、莧菜和雄黃豆,飲雄黃菖蒲酒,以求免災。用經過曝晒的水洗眼,謂之“破火眼”,說可免一年眼疾。還用菖蒲、艾葉蘸水灑地而後插門楣,用以“禳災”。懸掛鍾馗影象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蠍子、蜈蚣、......餘下全文>>
南京紫金山有什麼文化特色?急!!!!!! 20分
紫金山,又名鐘山,位於南京市區東郊,曾有金陵山、蔣山、北山、神烈山之稱。紫金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面積約20餘平方公里。山勢呈弧形,弧口朝南。山脊走向以北高峰為轉折點,東段南東走向,止於馬群;西段南西走向,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餘脈向西斷續延伸為富貴山、九華山、止於北極閣。紫金山共有3座山峰,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東峰稱小茅山,海拔365.8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24川.5米。
紫金山歷經滄海桑田之變。早在13億年前的三迭紀晚期,這裡原是大海,海水退去以後,首次出現大陸盆地。由於當時氣候比較乾燥、炎熱,氧化充分,沉積物中所含的鐵質發鏽變紅,所以北坡的三迭紀巖呈現紫紅色。三迭紀將結束時,地殼又有活動,盆地周圍的起伏態勢有所加大並出現湍急的溪流。後來,劇烈的地殼運動使紫金山一帶岩層受到擠壓力的作用,產生了強烈的抬升和斷裂,自此從地面挺立起來,並形成南平北險的態勢。南坡平緩,多泉水、樹木;北坡由於長年風化剝蝕,表土層逐漸脫落,裸露出質地堅硬的礫石,顯得雄峻峭拔。
戰國時,紫金山稱為“金陵山”,漢時始稱“鐘山”。東漢末年,秣陵縣尉蔣子文追逐盜賊受傷後死於紫金山葬於紫金山之陽,並建蔣王廟。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遂改鐘山為“蔣山”。相傳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了聯吳抗魏,出使東吳,路過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頭山(今清涼山)觀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勢。當他看到以紫金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似的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一樣雄踞在江濱,便脫口而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生動地概括了南京險要的地勢。
東晉初,元帝渡江之時,發現紫金山頂峰常繚繞紫金色的雲彩,故稱之為“紫金山”,簡稱“金山”。這種自然現象當時已被人們神化,也許與東晉初建,需要穩定人心有關。其實,紫金色的雲彩是因山的北坡廣泛出露的紅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的紫金色光芒所致。南朝時,因鐘山在建康都城之東北,故又稱為“北山”。明代嘉靖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鐘山南麓獨龍阜,鐘山因此改名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紫金山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塞,也是帝王將相墓穴選址之地,還曾是佛教聖地,因而山中名勝古蹟比較集中有頭陀嶺、桃花塢、靈谷寺、孫陵崗、明孝陵、中山陵等景點。紫金山現為南京的主要風景區。
南京有什麼文化傳統和習俗。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裡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餘下全文>>
南京的特色是什麼呢?( )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山水風景優美,( )填寫恰當的話
人文歷史悠遠,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山水風景優美,有著獨特的景觀魅力。
南京有哪些特色景點?
夫子廟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白鷺洲公園
·江南貢院 ·明故宮 ·南京長江大橋
·棲霞山 ·秦淮河 ·玄武湖公園
·雨花臺烈士陵園 ·南京大學 ·南京中山陵
·浮泥國王墓 ·渡江勝利紀念碑 ·古林公園
·弘覺寺塔 ·九華山公園 ·靈谷寺 ·梅花山 ·美齡宮 ·莫愁湖公園
·南朝陵墓石刻 ·清涼山公園 ·南京博物館
·鄭和紀念館 ·南京總統府
南京風俗習慣
簡述 自古“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南京又是十朝都會,“衣冠文物盛於東南和都市大氣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透露出幾分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秀美,亢朗衝融。”同時南京作為天下文樞所在,文化底蘊深厚,所謂“菜傭酒保也有六朝煙水氣”。 春節元旦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南京人過年要灑掃庭除,張燈結綵,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 南京人過年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還有文人雅士在大門貼一幅畫雞,取“雞日相長”之意。現在人們過年相見,互祝“恭喜發財”,並敬遞茶煙,以時尚糕點相待。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嚐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 清明踏青 清明節自古以來由於注入掃墓祭祖的習俗,受到歷代朝廷和民間的重視。 此時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臺、梅花山“攜酒遊山,謂之踏青”。有諺雲“春牛首”。 端午遊秦淮 夏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稱端陽。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綠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幹雜炒)、莧菜和雄黃豆,飲雄黃菖蒲酒,以求免災。用經過曝晒的水洗眼,謂之“破火眼”,說可免一年眼疾。還用菖蒲、艾葉蘸水灑地而後插門楣,用以“禳災”。近20多年來,秦淮河又進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換水,增添畫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兩岸萬家燈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遊人置身遊船中,船在景中過,人在畫中行,自有別樣情趣。 中秋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此夜,天上月圓,人間圓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趕回家團聚。南京人喜閤家賞月,叫“慶團圓”,團坐聚飲稱“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皆為遊人賞月之所,而以遊玩月橋為最盛。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為舊院所在地。清以下,賞月之風仍盛,人們祭月,陳列鮮果、月餅,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紙鬥,叫斗香),講《嫦娥奔月》故事,然後分食月餅。月餅以瓜埠“賴月”,民國時期以“金陵套餅”為上乘。 重陽登高會 夏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為陽數,故稱重陽。歷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會”。此俗源於一個古怪離奇的避邪傳說,南朝梁人吳均寫的《續齊諧記》中有詳述。從魏晉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陽風俗猶盛。當時居城南登雨花臺,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為最著。 臘八節品粥 世界第七,中國大陸第二高樓——紫峰大廈 [6]南京自古是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心,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這個起源於佛教傳統的臘八節也隨之在南京興旺起來。臘八顧名思義,為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最為著名的就是位於南京市長江路程總統府旁的毗盧寺。 小年迎財神 按照南京人的傳統習俗,農曆正月初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放在簸箕裡多日的垃圾可以到處門外了。人們等待著凌晨12:00的時候(子時),子時到時,各地響起了震天的鞭炮聲,聲音有時甚至可以賽過大年三十。這天,南京老習俗中,夫子廟就開始上燈了,大大小小的荷花燈,菠蘿燈,生肖燈等等各式各樣的燈都亮起來了。
南京這座城的文化特點、風俗和習慣?
k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