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5日

中國民俗傳統文化

節日民俗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贊助廣告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贊助廣告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臺”,即窗臺、鍋臺、炕臺;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儲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餘下全文>>

如何看待中國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淵源!!!沒有民俗的,就沒有民族的,沒有民族的,就沒有國家的!!!這是最唯恭、最簡單、最直接的辯證法!!!

不只是中國,就是世界所有國家的傳統節日,都是由民俗文化傳承、發展、進化而來!!!如:我國的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乞巧、7月15、中秋、重陽、十月一、臘八、祭灶等等!!!外國的愚人、情人、鬼節、感恩等等。哪一個不是由民俗文化發展而來???!!!

所以說,中國民俗文化是我國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是中華文明傳統、傳承的橋樑。有了它,華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蘊、就有了傳承!!!

我國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要看你講得哪方面?

一般來講傳統的中國民俗文化中大部分是由中國特色的,其他國家沒有的,列舉如下:

除夕,春節,元宵節,

001 中國書法

002 篆刻印章

003 中國結

004 秦磚漢瓦

005 兵馬俑

006 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四川變臉

007 桃花扇

008 景泰藍

009 玉雕

010 中國漆器

011 紅燈籠(宮燈、紗燈)、

012 木版水?⒅傭ξ摹⒑捍?竇頡⒓墜俏?、鐘鼎文、漢代竹簡、漢代竹簡上的隸書

013 茶、中藥

014 文房四寶(硯臺、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015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016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0恭7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018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 、祥雲圖案、中國織繡(刺繡等)、鳳眼

019 彩陶、紫砂壺、臘染、中國瓷器

020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021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 、寫意畫 、太極圖

022 石獅

023 飛天 、太級

024 對聯、門神、年畫、 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025 鳥籠、盆景、五針鬆、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026 大熊貓、鯉魚

027 芭蕉扇

028 風箱

029 黑頭髮黃面板、丹鳳眼

030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031 唐裝、繡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 、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

032 泥人面塑、鋤頭

033 清朝大辮子、銅鏡 、大花轎、水菸袋、鼻菸壺

034 華表、牌坊、長城

035 園林、寺院、古鐘、古塔、廟宇、亭 、井 、黃土 、民宅

036 筷子

038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039 漢字

040 金元寶 、如意

041 燭臺、羅盤、八卦 、司南

042 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042 黃包車 、鼻菸壺 、鳥籠 、長命鎖 、糖葫蘆

043 玉佩 、鷲 、千層底 、刺繡 、絲綢 、簷

044 餅、油條、豆漿、小籠、茶 、中藥

045 毛澤東、人民幣、古錢 明,端午節,七夕情人,中秋,重陽

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 5分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複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係呈現出多元複合的性格特徵。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儲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們在探討中國民俗多元性特點時,不能忘記中國民俗的另一特性即複合性。多元性與複合性緊密相關。中華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層面的接納,民俗化人於細微處,卻影響深遠。漢俗中複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俗,只有民俗複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俗影響。

階層性與地方性 首先看階層性,這是就社會民俗的縱向分佈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廣大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具有較強的民間性特點。不僅中下層社會相較於上層社會有著層位的差別,就是中下層社會內部亦有著民俗差異。農民與手工業者是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樸、節儉、勤勞的民俗本色。而屬於中層社會的商人與城市平民,他們的民俗觀念與民俗行為有著自己的層位特色,在行業的競爭與酬對中,他們逐漸養成鋪張、浮靡、好新慕異的風尚。居於社會支配地位的達官貴人,他們擁有明顯區別於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當然,在傳統社會中,各階層之間仍然有著部分具有共同意義的習俗。

其次是地方性,這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神祕性與實用性 神祕與實用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性,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質來說的,在中國傳統社會裡,民眾的實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祕的民俗行為來促成,神祕性事象無論怎樣複雜,目的也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國民俗的神祕性。民間傳承著大量古老風習,“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依然濃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祕色彩。佛、道二教的傳播與流行,尤其是道教對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國傳統民俗的神祕色彩更為濃厚。

其次,實用性。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穩定性與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餘下全文>>

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據《2013-2017年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程序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儘管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於非物質文化保護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於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倖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我國所開發的文化產業,多是針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而進行,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臺,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現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由於總體戰略的不夠清晰、產業佈局的混亂、產業創意力量的薄弱分散,我國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已遭遇瓶頸。主要民俗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苗年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線在一起。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餘下全文>>

中國民俗可分為哪些類別

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

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

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絡在一起的,既然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關於中國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麼叫呢?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曆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曆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餘下全文>>

中國民俗老黃曆的介紹

《中國民俗老黃曆》由氣象出版社出版,作者任丙未。老黃曆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特有載體,它按曆法排列年月日和節氣,同時記錄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如今。這些民俗文化歷經長久傳承和演繹,仍廣泛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尤其成為了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民俗文化的介紹

《中國民俗文化》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言選修課本,摘錄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及詩歌。中華大地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鍾敬文語)。它流傳在老人們的口中,存活在孩子們的童年遊戲中,反映在人們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遠古、今朝和明天。

中國民俗文化的概況

保護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建設中國特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漢開闢的絲綢之路到晉朝法顯的南亞之行,從唐朝玄奘西天取經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許多志士仁人、高僧學者、工役商賈不辭辛苦,長途跋涉,把熱汗和鮮血灑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話,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中國經歷了**,也經歷了改革開外,在這5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也一道與共和國茁壯成長。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文化充斥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現狀已經對新時期的青少年們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面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傳統文化,它應該深入每一個人的骨髓。然而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衝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年輕的一代人。 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在青年所接觸的外來文化中佔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影視片還是音樂,美國大眾文化產品對中國青年的滲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企及的。外來文化之風吹入神州大地的時間遠遠短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形成歷史,然而它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擁有相當數量的青睞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傳統文化挑戰。外來時尚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眾多青年擁護的原因,並非由於其內涵的豐富或深遠,而是通過宣傳、包裝、造勢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來的鮮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愛,而這恰恰是傳統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國傳統文化單以內容上的博大精深為傲,而忽視了外在包裝與其他必要的宣傳手段,造成形式上遜人一籌的現狀。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近年來,洋人的情人節在我國大中城市的年輕人和在校大學生中日漸流行。我們青年為什麼過情人節?是純粹追求一種節日的浪漫,還是認同其節日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節代表的也是愛情,為什麼不受追捧?應如何弘揚民族文化並積極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其實“七夕”也有人過,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單就這兩個節日來講,確實有點意思。“七夕”的來龍去脈大家都清楚,而情人節則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這個節日其實並不浪漫,還帶有感傷的情調,不過也罷。重要的是,但凡節日,總要有點儀式,有象徵物,而“七夕”是沒有的。 另外,央視主持人芮成鋼稱星巴克開進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呼籲要將星巴克趕出故宮,認為其“破壞了故宮的“神聖”。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附和者人言洶湧,反對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沖決一切羅網之氣勢。反對者認為,星巴克進入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故宮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這裡開了6年。“星巴克”是美國消費主義精神的代表符號,更多的是與小資、時尚聯絡在一起,這與暮鼓晨鐘、蒼涼威嚴的紫禁城能和諧地搭配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會互相交集,而國外的消費文化與本土文化遺產之間也很容易產生對峙與衝突。星巴克與故宮,就是這麼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宮裡已開了6年,6年間,人們已習慣了它的存在,雖說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氣總有些不相調和。 針對這個事件,星巴克全球總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應故宮博物院的邀請,星巴克在故宮開了分店。我們是抱著對紫禁城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和高度敏感開設這家分店的。我們一直並且會繼續表達我們對(紫禁城)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尊重。我們也為讓這家店適應紫禁城的環境作了認真的努力。 而中國的學者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孫曉忠教授認為,當故宮失去皇權後,這個空間對內形......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民俗文化?
中國節日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老黃曆查詢?
雲南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中國民俗節日?
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
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