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服飾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納西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鍊等飾物。麗江納西族的大襟女襖多為布袍,基本結構是大袖、無領、夾層,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卷齊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圍腰,背披“羊披”。由於麗江地區的海拔、氣溫、水草山林等條件宜於發展畜牧業,牛羊皮毛也就成為納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東巴經《迎東格神》中有這樣的描寫:“天地動,生兩兄妹,結緣成一家,牧養白綿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氈,用羊毛作帽子腰帶……”,直到現在,納西婦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飾的一個主要標記。羊皮披納西語稱“優軛”,用毛色烏黑純淨的綿羊皮經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後,再按體裁製。縫上黑絨或黑氆氌的“優軛筒”(羊皮頸),飾以七塊圓形五彩絲絨繡的“優軛繆”(羊皮眼睛),再訂上七組細白羊皮條做成的“優軛崩”(羊皮須),一對“優軛貨”(羊皮揹帶)用白布做成。上繡藍色蝴蝶紋飾,一端訂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揹帶在胸前交叉,然後繞回背後從下端把羊皮繫緊,尾端自然垂下,類同有“尾”,與東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寧蒗納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帶,用很多的寬布條製成,層層纏於腰間,寬的可達二十多公分。腰帶下面繫著的,是寬大的百褶長裙。以麗江縣城大研古城為代表的納西族民族服飾,未婚女子一般梳長髮或扎長辨批垂肩後,已婚婦女則在頭頂梳髮髻,喜歡帶藍色帽子。衣著方面,上身著寬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捲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百褶圍腰,從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繡花鞋。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由於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寧蒗地區的摩梭人的服飾則另有特點。摩梭女子喜歡用犛牛尾或線製成粗大的假髮辯,戴交纏式布包頭,上身著短衫,下著十分寬大的長裙。腰間用很長的寬布條層層纏繞。納西婦女喜歡佩帶手鐲、耳環等飾物。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古雅純樸的納西族服飾是其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

納西族居住在我國雲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川滇交界的瀘沽湖地區是納西族的兩個主要聚居地,其餘散居於中甸、維西、永勝、鹽邊、鹽源、木裡和西藏芒康等縣。這裡是屬穿斷山脈地區,背靠青藏高原,面向雲貴高原,境內山川壯麗,河流縱橫,景色秀美,民風古樸,文化底蘊身厚,被視為是美麗、神祕而又富足的“香格里拉”。今天,納西族聚居的麗江古城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受到海內外的關注。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一.民族介紹

在中國,傣族的人口有一百多萬,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縣是傣族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緻。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插綴鮮花並酒香水,再穿上用綢緞、尼龍、燈芯絨、金絲絨等縫製的精美衣裙,盛裝打扮,更感嫵媚。傣族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大方文雅,色彩豔麗。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 ”的美稱。

二.男女服裝色彩對比

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穿緊身筒裙,上衣多用薄布或綢子做成,多以淺色調為主,白色、嫩黃色、水紅色、肉色、春花色都是她們十分喜愛的顏色。筒裙以深色調為主,分淨色和起花兩種,淨色有深藍、湖藍、黑、大紅、紫紅、紫藍等,起花就多種多樣了,但多為深色底起淺色細花,深淺搭配,明快素雅。銀質腰帶是傣族姑娘腰上的特殊飾物,由銀絲銀片編織而成以寬和細紋為美,一般系在腰間露在短上衣的下邊,婦女節日聚會、上街趕擺都要佩戴在一些鑰匙,傣族村寨人們可以通過又無鑰匙判斷女子是否以結婚,結婚的女子有配帶鑰匙,未婚的女子則不佩戴。

三.分類色彩對比

主要可以劃分為西雙版納型別、德巨集型別、元江-新平型別、元陽-紅河-金平型別等四種類型。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

德巨集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青年婦女多束髮於頂,中年以上則戴黑色高筒帽;西雙版納歷來被譽為“孔雀之鄉”、“白象的樂園”,傣族人民十分崇拜孔雀和大象。他們長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窗簾、墊單、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文色彩都被賦予具體的形象內容。如 紅、綠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孔雀圖案象徵吉祥等。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服飾各具特色,或華麗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顏色都以黑、紅為主調,喜帶包頭,頭飾極為多彩豔麗,除傣拉支系著長及小腿的寬大褲子、長及膝蓋的藍色右衽圓領衣外,其餘支系皆穿黑色短統裙,外出打綁腿,喜用五彩刺繡和花布裝飾領、袖、襟擺、包頭及裙、綁腿。上衣都分內外兩件,內衣圓領或豎領,斜襟,領部飾有銀泡或魚形飾物,外衣有長有短,無紐無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還在衣襟、腹、背處和前額包頭處綴滿閃亮的小銀泡和魚形銀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銀飾,一旦走動,滿身銀飾叮噹作響,平添無限生機與富貴,又以綵帶束裙,故也稱之為花腰傣。傣雅婦女頭戴邊緣上翹的篾帽,腰繫精緻小巧的五彩腰籮,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標誌。新平、元江一帶的傣族婦女的筒裙都用彩色布鑲邊,並用銀泡綴成花紋,光彩奪目,尤其是他們腰帶更為鮮豔耀眼,所以被稱為花腰傣花......餘下全文>>

納西族服飾的女性服飾

納西族女子服飾有兩種型別。 第二種見於中甸白地。那裡的納西族婦女留長髮,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身穿開長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加彩繡,腰繫黑底 起彩色線格花並垂毛線須穗的腰帶。下穿長褲的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穿氈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飾色調素雅,古樸大方。各地納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環、戒指和手鐲,有些胸前掛銀鬚穗。服與飾搭配得體,自然諧和,很有風韻。納西族婦女的羊皮背飾是其服飾中最具特色之處,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背飾用羊皮製成,披於背部,故俗稱為“羊皮披肩”。羊皮披肩多精選黑色、白色的綿羊或山羊皮,經過反覆揉制後,剪裁而成。不同地區的羊皮披肩形制不同,中甸、維西等地的納西族婦女羊皮披肩幾乎沒有什麼裝飾。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以毛色純黑為最佳,上部橫鑲一段黑氆氌(毛織品)或黑呢子,內襯天藍色棉布,其下用七對皮條穗訂綴有並列的七個圓形綵線繡花布盤,傳統羊皮披肩的肩部還綴有兩個圓形綵線繡花布盤。披戴時用前面的兩條繡花布長帶在胸前相系,帶端繡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燈籠、蜜蜂、蝴蝶等圖案,還有攜手跳舞的人群像,據說是象徵納西族人民如蜂似蝶的奔忙,以辛勤的勞動換取甜蜜生活的熾熱感情。納西族羊皮披肩,以婦女披戴為主,過去男子也曾披用。這種披肩首先源於納西族先民的遊牧生活,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遠古的時候,羊皮披肩是納西族先民的主要禦寒工具,那時,納西族是山地遊牧部落,以放牧為主,他們剝下羊皮披掛在肩上以御風寒。由於勞動需要揹負重物,羊皮披肩又多了一個負重墊背的功能。隨著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羊皮披肩開始向適用美觀的方向發展,而且裝飾的功能日益突出,成了今天納西族婦女特有的一種裝束。

納西族人的性格特點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香格里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宗教文化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

日常生活中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簷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佔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譁、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菸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裡(因為把筷子插在飯裡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嚥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簷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晒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晒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餘下全文>>

民族特點的服裝特點

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的服飾當然也不例外。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繡花衣,穿的是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正規化,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解放後,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服和新潮服裝已越來越受到維吾爾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喜愛。 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皮帽主要用於禦寒,大多用羊皮製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2、阿圖什吐馬克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3、賽爾皮切吐瑪克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4、歐熱吐瑪克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裡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裡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5、開木切特吐瑪克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製,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隨著時間推移多為老年人佩戴。6、庫拉克恰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是維吾爾族群眾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頭部面板溼潤和防暑的作用。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位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豔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1、巴旦姆花帽是用巴旦姆杏核......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共有服裝特點是什麼?

1、傣族服飾: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2、布依族服飾:布依族服飾多用青、藍、白幾種顏色。建國前,男子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年人多著長衫。近來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多種多樣,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是目前儲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飾的地區,婦女著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自制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只有老年人為了莊重,才用赫紅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蠟染花布。每位婦女通常有十幾套衣裙,多則幾十套。節日裡都習慣於穿6件上衣,9條裙子,系1條青色或藍色繡花腰帶,顯得更加嬌姿豔態。同時非常講究頭飾,婚前頭盤髮辮,戴繡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寧、關嶺地區,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和繡花布鞋。其他地區則多著短衣長褲,或在衣襟、譁口少褲腳鑲上蠟染或刺繡花邊。黔西南安龍、興仁一帶婦女喜用白布作頭巾,系各色繡花圍腰,樸實無華,典雅大方。同時還喜戴銀、玉手鐲、髮簪和戒指、項圈,樣式別具一格,頗有特色

3、白族服飾:白族女子穿淺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絲絨大襟坎肩,下著鑲花邊長褲,系繡花圍腰,腰帶刺繡精美,腳穿翹頭繡鞋。頭上頂一塊花帕,未婚女子梳獨辮子盤於頭頂,壓在花帕上,飾彩色絨球,耳側垂長線穗。已婚婦女將長辮藏在花帕裡。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和琺琅飾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體現在男子的服飾上,男子的包頭帕、上衣、褲子、綁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著立領對襟衣,寬大中式長褲,鹿皮對襟坎肩,繡花肚兜,包頭帕、打綁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紋樣,這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白族女子善於繡染,其服飾上多有精美的刺繡、挑花、鑲滾、扎染等手工藝。 白族服飾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餘下全文>>

納西族服飾的男性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傳統穿戴也大致分兩種:一種見於麗江一帶,一種見於中甸三壩一帶。麗江納西族男子蓄短髮,戴氈帽或纏包頭。氈帽中有一種一半卷邊、名為喜鵲窩帽的,十分瀟灑和別具一格。上身內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氈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腰束帶,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褲,衣為右衽或對襟、長袖外套,衣長到腹部,纏紅布包頭。各地的納西族男子服飾都比較簡潔,色調明快,顯得純樸自然。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有哪些特色

傣族雲南少數民族著裝介紹【傣族】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雲南白族【雲南白族服飾】   鳳凰帽”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鄧川一帶,那裡的姑娘對“鳳凰帽”可是情有獨鍾。白族姑娘用兩片姑娘用兩片魚尾形的帽幫縫合成鳳凰鳥似的帽身,後帽簷有二寸來長、稍稍上翹的“鳳尾”,前帽簷正中有用白銀鑲邊的帽花,帽花邊綴滿了玉石飾品,帽花上還插著一朵五彩絲綢花。無論是誰見了“鳳凰帽”,都會誇讚它的美麗。   傳說鳳凰帽為為了紀念一對不畏強暴,為民除害的孿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一帶有一對孿生姐妹,她們不但聰明美麗而且勤勞勇敢。在一年秋收季節裡,由於她們的辛勤勞作換來了五穀豐收,各種各樣美麗的鳥兒在鳳凰的帶領下來自她們表示祝賀,鳳凰還把自己的帽子送給了這對姐妹。美倫美奐的鳳凰和美麗姐妹成為了殘暴國王眼中的獵物。這位國王平時魚肉人民,禍害鄉里,人民早就怨聲載道,他不僅想把鳳凰據為己有,還垂涎於孿生姐妹的美色。國王把姐妹倆捉進宮中,姐妹倆為捍為自己的純潔而與國王勇敢搏鬥,並機警地殺死了這人暴君,為民除害。為了緬懷這對勇敢的孿生姐妹,洱源、鄧川一帶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鳳凰帽”而且世代相傳。   “鳳凰帽”是白族姑娘純潔美麗、機智勇敢的象徵。瞭解了鳳凰帽的傳說,當您看到戴鳳凰帽的白族姑娘時,您一定會由衷地感覺到她們的美麗。   以白族人生活為藍本的影片《五朵金花》,曾經風靡中外。影片中蒼山,洱海的美景。蝴蝶泉邊的歌聲,三用街的賽馬會令人魂縈夢牽。英俊的白族小夥阿鵬,美麗的白族姑娘金花,所穿著的民族服飾,更是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族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的衣服最大為尊貴。男子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著對襟短褂,下著白色長褲。女子服飾更為豔麗,色彩對比豔明,穿著白色,淺藍色,粉紅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紅,紫紅,黑,藍色的褂子。未婚少女梳獨辮,末端繫著鮮紅的頭繩。然後將獨辮繞在白色頭巾上,腰繫繡花短圍腰。把白族姑娘裝扮得像是一朵朵豔麗的山茶,亭亭玉立。   白族的服飾歷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織出了著名的“桐華布”。早在“南詔”、“大理”時期,白族服飾就已具有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國”之稱。白族人熱愛生活,有愛花、愛美的傳統。“雲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雲南”。大理白族視茶花為美的象徵,在家裡的房前屋後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飾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選擇上,也喜歡用白上衣配紅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綻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飾,美觀大方,樸實、健美,這樣的服飾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審美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雲南撒尼人【雲南撒尼人的服飾】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分佈於雲南省石林縣境內。他們勤......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納西族的服飾特點簡介?
納西族的服飾特點?
納西族的服裝特點?
藏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的服飾特點?
傣族的服飾特點?
壯族的服飾特點?
侗族的服飾特點?
土家族的服飾特點?
蒙古族的服飾特點?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