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杜氏名字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求杜姓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看其中的小括號)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餘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樑♬(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幹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鬱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鬆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臺 叢 鄂 索 鹹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毆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遊 竺 權逯 蓋益 桓 公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贊助廣告

杜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餘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樑

贊助廣告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幹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鬱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鬆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臺 叢 鄂

索 鹹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毆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遊 竺 權逯 蓋益 桓 公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跋 夾谷 宰父 谷粱 晉 楚 閆 法 汝 鄢 塗 欽

段幹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海 羊舌 微生

嶽 帥 緱 亢 況 郈 有 琴 樑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佟

杜姓的郡名百家姓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採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蕩,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裡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佈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三、歷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並稱“崔杜”。

杜 詩:河南汲縣人,漢代著......餘下全文>>

百家姓膠州的杜姓氏是從哪裡遷移來的?

杜姓遷徙史

春秋後期,魯國公室的大權已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軍。杜洩就是在魯昭公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時年約20多歲。魯定公時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於叔孫、孟孫兩家,獨掌了大權。不巧,叔孫豹在這時病逝,季平子下令,不準以卿士身份安葬。杜洩等家臣怒,認為三家均為卿士,欺人太甚。他們不僅以卿士禮儀安葬叔孫豹,而且還以周王賞賜的寶器輅車隨葬。季平子聞報,大怒,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洩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殺身滅門之禍,因而得到楚國的保護。

2.杜赫由郢遷南陽

杜洩一家遷居郢後,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為朝官,其子杜綽就生於惠王時期。他去世後,至楚聲王時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綽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於聲王時。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為以才學著名的青年。楚肅王時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餘歲,另有弟杜摯,西人秦。楚宣王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綽去世,杜段襲父職任楚大夫。時其弟杜摯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為朝臣,在商鞅變法中持反對態度。至楚懷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頃襄王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雙全、善於指揮軍事聞名。他因叔父杜摯曾任秦國大臣,對秦國的不斷強大十分嚮往,於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統一戰爭中屢建奇功,被拜為大將軍,封於南陽衍邑(今河南南陽市),於是稱“杜衍”。杜赫有子數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莊襄王時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為官吏。

遷居秦都咸陽(今屬陝西)的杜摯,子孫名字失載。傳至西漢初時有杜樨,從咸陽遷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毛西村),與其子杜蒼均隱居讀書,不做官。蒼的兒子杜信,是民間醫生。信有子杜勳,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軍校隨陳湯的大軍出征匈奴,立有戰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俠客。

附:杜摯世系示意簡表

杜洩(由魯遷楚)——杜綽——杜段、杜摯(由楚遷咸陽)——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蟲)(摯的後裔)——杜蒼——杜信——杜勳、杜季雅

3.中原杜姓遷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戰國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陽遷入的,漢武帝時期又相繼西遷於國都長安的近郊。

(1)繁陽杜姓人遷居茂陵

杜赫少弟約於秦惠公時,未隨兄長人秦,而是遷居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傳至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於茂陵(今陝西興平市北)。西漢末年有杜鄴,父親早逝,隨母親居住於杜陵外祖父張敞家。舅父張吉教杜鄴讀書,博學多才。杜鄴與杜欽(杜周之孫)均以才學聞名,又字同為“子夏”,時人為相區別,稱杜鄴為“大冠子夏”,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漢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後,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漢末之亂,便遷到了涼州。

杜鄴之子杜林,字沉靜,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隨表叔張竦讀書,博通經史。王莽建立新朝後,他任扶風(治所在今陝西興平)郡吏。更始年間農民軍攻克長安殺王莽後,杜林和弟杜成避難於河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於此。漢光武帝時期(公元25—57年),杜林勸割據河西的同郡人隗囂歸順東漢,不聽。後來,杜林以送弟杜成靈柩回故鄉為由,辭別隗囂東返。安葬弟......餘下全文>>

劉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劉姓為中文姓氏之一,中國大陸第四大姓,人口在6500萬人以上,大約佔漢族人口

5.4%,在《百家姓》之中排第252位。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劉姓是第四大姓。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

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유)姓在韓國亦有分佈,在韓國排名第32位,有

約22萬人。劉姓是江西第一大姓。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劉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淵源

和很多姓一樣,劉姓源於劉氏,歷史非常悠久。但漢代以前的世系,缺乏明確的脈絡。從古籍中的零星記載,可以梳理出兩個源頭:

1.

唐堯後裔祁姓劉氏。堯的一支嫡系後裔(一說堯的長孫式,一說堯的第九子源明,一說堯之子丹朱)封在劉邑,其氏族即以地名為氏。祁姓劉氏在夏孔甲時出現了一

位御龍高手,叫「劉累」。後來有一條龍病死,劉累攜家眷逃亡魯陽(今河南魯山),這是河南劉姓的起源(另一說法,劉累故地在河南偃師)。劉累的後人中還衍

生出御龍(以職業為氏)、唐(周初「興滅繼絕」時期以堯故地唐為氏)、杜(周成王遷劉累子孫於杜)、士(杜氏遷晉,擔任士師,以官職為氏)、範(晉士會受

封範,以地為氏)等氏。

2.

周文王後裔姬姓劉氏。周成王曾封曾祖父王季後人於劉(河南偃師),後失考。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又封劉邑與王弟季子,季子稱劉康公,建立了劉國。但周後期,此支沒落。

而據《國語·晉語四》:「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 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祁、姬二姓均出自黃帝。

許多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心慕漢化,多有改姓劉氏者(鮮卑獨孤氏、契丹耶律氏等)。

“杜”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福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採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蕩,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裡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佈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三、歷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並稱“崔杜”。

杜 詩......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杜氏名字大全?
姓杜的名字大全?
中國姓氏名字大全?
杜姓寶寶名字大全?
兩字姓氏名字大全?
男生姓氏名字大全?
歐陽姓氏名字大全?
杜姓女孩名字大全?
胡姓氏名字大全?
各個姓氏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