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歷史名人?
歷史上的曾姓名人有哪些
古代: * 曾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 曾萬:漢代鎮南將軍。 *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 曾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 曾南仲: 北宋進士、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 曾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 曾鯨: 明末畫家。 * 曾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 曾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現代名人: # 曾約農:東海大學首位校長,曾紀澤之孫 # 曾中生: 中國工農紅軍高階指揮員 ,軍事家 # 曾生: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 # 曾山: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 # 曾昭掄: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 曾聯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設計者 # 曾憲梓: “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中國全國人大常委 # 曾培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曾憲林: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 全國人大常委、財政委副主任 # 曾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歷史上的曾姓名人
古代:
伐 * 曾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 曾萬:漢代鎮南將軍。
*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 曾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 曾南仲: 北宋進士、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 曾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 曾鯨: 明末畫家。
* 曾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 曾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現代名人:
# 曾約農:東海大學首位校長,曾紀澤之孫
# 曾中生: 中國工農紅軍高階指揮員 ,軍事家
# 曾生: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
# 曾山: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
# 曾昭掄: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 曾聯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設計者
# 曾憲梓: “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中國全國人大常委
# 曾培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曾憲林: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 全國人大常委、財政委副主任
# 曾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曾姓歷史名人及事蹟
曾國藩,曾國荃,曾子
曾國藩都知道,清末官員,可能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不好,但是怎麼說,他們那一代不就講求一個忠字麼,而且曾國藩出生書香門第,這種觀念就更深了,而曾國荃呢,他是曾國藩的弟弟,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
曾子,我也就不大清楚了,反正只知道他是孔子的學生,剩下的自己百度吧
曾姓至今有多少年曆史 ?
曾姓起源 曾姓歷史名人
曾姓當代分佈
據統計,按人口多少,曾姓為中國第38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為多。
四川 什邡縣,曾姓為該縣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縣研城鎮2382戶,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戶,275人;夾江縣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縣,曾姓為人口聚居較多的村莊和人口較多的9大姓之一;崇義縣 155姓有曾姓;定南縣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縣328姓、潢川縣494姓、西平縣302姓、虞城縣328姓、息縣340姓、太康縣467姓、淅川縣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濱縣207姓、登封縣337姓、光山縣 334姓、長葛縣206姓、長垣縣214姓、柘城縣235姓、鄢陵縣231姓、延津縣265姓、新縣272姓、夏邑縣292姓、扶溝縣 279姓、南陽市613姓、商水縣281姓、西華縣249姓、濮陽縣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縣523姓、嘉定552姓、寶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紅安縣239姓有曾姓;漢川縣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佈
曾姓族人已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了。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名副其實的四千年。
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鄫”為氏,後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遠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國黃河中游的許多氏族、部落,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很大的部落聯盟—— “華夏部落聯盟”。
相傳在堯作華夏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發生過一次大洪水,持續了很長時間。田地被淹沒,莊稼被沖毀,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氾濫,逼得人們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難。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們,不少人就在大樹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時漲時退,人們根本無法耕種。
有一位名鯀(gun,滾)號若陽的人,是黃帝族後裔,為夏部落酋長,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為崇伯,賜姓姒。鯀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他生性耿直,為人有些恃才自負。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堯命鯀去治理洪水。
鯀採用築堤圍堵的方法,企圖把洪水堵住。這不僅沒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圍住的水越積越多,最後把堤衝潰,大水更加橫流泛濫。鯀雖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東邊西邊潰堤,圍了南邊北邊氾濫,始終沒有把洪水制服。這時堯由於年老讓位給了舜。舜見鯀治水9年,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損失,就革去了鯀的職務。
舜命鯀的兒子禹去繼續治理。
禹聯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許多部落,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放棄了築堤堵水的辦法,改用疏導的辦法。他根據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積水,讓洪水順著河道宣洩,流向大海。經過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們紛紛從高地上下來,回到平原上。接著,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化水害為水利,在黃河兩岸的平原上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
禹聰明能幹,吃苦耐勞,為天下人謀利......餘下全文>>
曾姓有哪些名人?
曾姓名人如下:
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萬:漢代鎮南將軍。
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南仲: 北宋進士、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鯨: 明末畫家。
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現代名人:
約農:東海大學首位校長,曾紀澤之孫
中生: 中國工農紅軍高階指揮員 ,軍事家
生: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
山: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
昭掄: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聯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設計者
憲梓: “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中國全國人大常委
培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憲林: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 全國人大常委、財政委副主任
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1945年以後曾姓將軍有幾位
1、中將
曾紹山 曾澤生 曾國華 曾思玉
2、少將(55年)
曾 生
曾 徵
曾 威
曾 美
曾 滌
曾光明
曾旭清
曾如清
曾克林
曾育生 曾保堂
曾憲池
曾祥煌
曾敬凡
曾雍雅
3、少將(61年)
曾凡有
曾慶良
曾新泮
4、少將(64年)
曾傳芳
曾昭墟
曾鑑修
姓曾的偉人的故事
姓曾的能稱得上偉人的,只有曾國藩了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舊屬湘鄉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雖笨,但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的動盪歲月裡,既無家學,也無根底,卻以一介儒生,僅憑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查中科事務、禮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治軍,講仁守義,自籌湘軍,另立綱紀。他創作的《愛民歌》,使湘軍士兵行為有所遵循。他寫的《討粵匪檄》文,鼓動了不少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心甘情願地投入同太平軍的作戰中。他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係網。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餘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範本。
歷史上姓曾的有沒有大官?
古代曾姓的名人和大官
* 曾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 曾萬:漢代鎮南將軍。
*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 曾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 曾南仲: 北宋進禒、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 曾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 曾鯨: 明末畫家。
* 曾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 曾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曾姓的介紹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1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2中國歷史曾出現許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子、北宋文學家曾鞏、晚清重臣曾國藩等。
關於曾姓的歷史現況的研究報告 5分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同學的姓很多,但是姓曾的只有我一個。我覺得我的姓很特別,於是,我對曾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姓氏的書籍,瞭解曾姓的來歷。
2、閱讀報刊,瞭解曾姓的歷史名人。
3、上網瀏覽,瞭解曾姓的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資訊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曾姓的來歷
鄫國太子巫,出奔於鄰近的魯國為官,其後裔以原國名“鄫”為氏,後去掉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報刊
歷史上曾姓的名人
曾子,曾譚,曾玉,曾萬,曾輝,曾芳,曾布,曾慥,曾幾······
上網
曾姓人口數量
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約650萬人。
四、結論
1、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恭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2、曾姓的歷史名人很多。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藥來接濟百姓。來求藥的人接連不斷。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3、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約6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