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檢視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餘下全文>>
中國節日的內容簡介
這是我國第一部面向大中小學生和廣大民眾系統介紹中國節日的傳統文化讀本。根據教育部綱要,強調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內容、風俗、禮儀,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繼續完善中華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動,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高度重視國慶節、“五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節日、紀念日,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本書講述了節日來歷、節日風俗、節日禮儀、節日傳說、節日故事、節日詩詞、節日名畫、節日名作等;對於春節、元宵節、花朝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包括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都有精彩介紹;在附錄中還簡要介紹了元旦、植樹節、婦女節、青年節、父親節、萬聖節等國內外重要節日。內容豐富,資料全面,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實用性於一書,是一本節日文化百科全書。 中華五千年,節日有大觀,民族特色濃,文化永流傳。中國傳統節日的百科全書,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化盛宴,56個民族節日文化洋洋大觀,趣聞傳說民俗風情一書盡覽。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物質層面
1, 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節日裡蘊藏著豐厚的“吃”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節日就是一路“吃”過來的。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而且,絕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在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伴隨著祭神、祭祖以及節日飲食而逐漸形成一種習俗的食物,都負載著一種深厚的民俗情感。它們不僅為後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且,節日食品的獻祭、饋贈與集體分享,構成了中國節日物質生活的重要傳統,體現著中國人處理天人關係與社會關係的表達方式。①
2,傳統節日中的服飾文化
每逢節日來臨,人們都會穿上節日的盛裝,這在春節時候體現得尤為明顯。可以說,節日是一個民族的特色盛裝的展示舞臺。與便裝相比,盛裝雍容、典雅、莊重、講究、繁瑣,它更注重節日文化內涵的表達與展示,是我們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參照,具有更為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比如唐裝的演變和發展就是很好的例證。
2, 傳統節日中的節日儀式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最早起源於祭祀。發展到今天的節日慶典活動大多都與古老的祭祀儀式、迎神賽會、驅邪免災等活動有密切關係。保留到現在的民俗活動,如安塞腰鼓、端午龍舟、上元花燈等,不僅增添了中華民眾的節日樂趣,也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獨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為與節日儀式相關的民間文藝,如祭神神詞、神話、傳說、故事等民間文學樣式,祭神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以及搭建神棚、扎紙結綵等民間工藝,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寶庫。
(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精神層面
1.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美滿:貴和尚美
貴和尚美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傳統節日中常有流露,傳統節日是人們期盼和諧思想的具體體現。如:通過團拜、探親等儀式活動密切了與周圍人的關係;通過節日化裝的巡遊、節日鑼鼓的敲打、節日競賽的開展,釋放內心的情感、期望,加強村落社群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和精神交流,從而使這裡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秩序更加安定。
節日也調節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一方面,通過節日,一個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強大,弘揚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慶祝節日,能增進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此外,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等,這些都表達了人們希望生活團團圓圓、和諧美好的願望。清明折柳,端午採艾葉,重陽遍插茱萸,這些驅惡辟邪的習俗也顯露出尚美的意願。②
2.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節日根植於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文明。幾乎每個節日都是一個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總結大自然的執行規律而逐漸產生的。在節日的選擇上體現了人順應自然的理念,讓民眾依照自然節奏、適應氣候週期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而對節日的慶祝體現了人們祈盼農業生產的風調雨順。這一點很好地闡釋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在節日中,人們非常注重人與自然的親近。如: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踏青娛樂,端午節划船競賽,中秋節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這些節日活動都可以讓人們親近大自然,感覺到“天人合一”的氛圍,使人們更加註重自身與大自然的和諧。
3.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貴人倫
“倫理本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顯著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倫理和禮俗,成為維繫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感情紐帶。比......餘下全文>>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抬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餘下全文>>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過年,很簡單啊,百年,紅包,放炮仗,年夜飯,等待穿新衣。陰曆元月初一。
2:元宵,吃湯圓,燈謎。賞燈。陰曆元月十五。
3:清明,上墳,燒紙,擺死人祭。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農曆三月初八.
4:端午,這個麼,紀念屈原咯。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口,這個就是起源於浙江了,呵呵,我們老家的節日。
5:七夕,這個我知道的比較多,嘿嘿,乞巧節,中國的情人節,活動很多,牛郎織女的節日,當然離不開喜鵲了。喜鵲架起的橋給牛郎織女以及兒子和女兒見面。
6:鬼節,陰曆七月十五。人們做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嘿嘿,有點陰森森的感覺`.來自查了下.古謂七月“孟秋”,《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7:中秋節,月餅必不可少`.月亮.賞月,此為嫦娥和后羿的故事啦.當然離不開月兔和月桂,吳剛也是- -||..中秋人們最期盼回家親人團聚.甚至比過年還期望..陰曆八月十五.
8:重陽:陰曆九月初九.九九重陽.這個我知道的也還可以.- -.九在古代為陽,八卦中的極陽.兩個九,重陽.- -|.道教說法是次日天地間陽氣最重.一般都登高.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我也知道.#99
9:臘八節.紀念灶神.主要是吃臘八粥.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嘎嘎!
10:上巳節,也叫女兒節,俗稱三月三,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因而稱之為“上巳節”。
在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不太熟,但是聽我奶奶說過.`
11: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不是很熟#99.《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是古代為勞作而誕生的節日.
12:冬至:農曆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冬至大如年,膠東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有“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誰不吃誰是王八蛋”的說法,呵呵.
13:小年夜:浙江附近是除夕夜前一晚,- -||.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這一天放鞭炮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14忘記說了,過年那兩天有2個節日,一個除夕.一個大年(大年初一)- -||.算一個吧?.習俗差不多說了.`
15:打春:這個就是立春,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知道的差不多就這點了,陰曆的- -.很難想,想了半小時了.- -.
具體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樓主可以參考我給出的連結,在網站的右下角可以點選進去看到節日的詳細解釋,希望LZ滿意!
參考資料:www.365jieri.cn/...餘下全文>>
中國的傳統節日帶有什麼文化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帶有家庭團聚的特色!春節,全家聚餐,清明舉家掃墓等等舉不勝舉。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是什麼?
春節:團團圓圓過大年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 中秋節:源於祭月迎寒活動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源於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這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端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民俗專家稱,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作為傳統節日,我國民間過端午活動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習俗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葉菖蒲,其中,吃粽子最為普遍。 清明:這天祭祖掃墓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曆史,清明最早開始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說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
記得采納啊
中國民俗傳統文化
節日民俗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臺”,即窗臺、鍋臺、炕臺;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儲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餘下全文>>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以下為農曆日期)?臘八節(臘月初八)?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一月一日)?元宵節(一月十五日)?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端午節(五月初五)?七夕節(七月初七)?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中秋節(八月十五日)/>?重陽節(九月九日)?下元節(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