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的由來?
蔡姓的來歷是什麼?
1、來歷
①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②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佈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③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盛興於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2、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蔡氏足跡已經遍佈於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湖南、貴州地區。戰國時,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發向南進入湖南常德,並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黔桂湘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秦漢時期,蔡姓主要的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豫東與魯西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這是蔡姓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名人輩出,影響深遠。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浙地區。到唐朝初期和末期,中原兩次移民福建,蔡姓為主要姓族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名大姓奠定了基礎。到宋朝時,蔡姓已經散佈於江南各地,蔡姓主體已經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進入了臺灣。
蔡氏家族如何?起源?
一、蔡姓來源:蔡氏的構成,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姞姓蔡氏:姞姓蔡氏,相傳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分佈於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東部和北部一帶。殷代時,姞姓蔡氏擔任祭司的職務,時常在商王的身邊備顧問,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長垣縣、衛輝市,都可能曾是古蔡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遷徙到今河北省邢臺市北的蔡河地區,有的則南遷到今湖北省廣濟縣與黃梅縣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歸附蔡叔度,後世姞姓與姬姓兩支蔡氏已融合為一體。
(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從此其胄裔以國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蔡氏的足跡已經遍佈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秦、漢時期,蔡姓主要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河南省東部與山東省西部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蘇、浙江地區:自東晉以後,居於我國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認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濟陽考城,並把“濟陽”作為家族專用的堂號,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有兩次移民福建的活動,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唐代兩次移民入閩的蔡姓甚眾,其確切人數已經無法統計,而且彼此混為一體,發展成福建大姓,後來又成為臺灣、廣東蔡姓的主要來源。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洗劫之後,蔡姓已經散佈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到宋朝時由於受戰爭的影響較少,人口劇增,蔡姓繼承祖先敦厚重禮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拚搏奮進,出現了些新興的顯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時期,蔡姓繼續在全國各地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中華人口眾多,影響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臺灣,主要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廣東潮州府、嘉應州。蔡姓目前為臺灣第八大姓,大多集中於臺北、臺南、嘉義等地。
蔡姓人氏向國外的移民開始於明代,其主要的出發地是我國沿海地區,以福建、廣東、臺灣諸省為多,到東南亞和日本、歐美等地謀生、經商、打工、求學。
(3)外族改姓的蔡氏:我國南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北宋時,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匾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興盛於東北地區。
戰國時,高蔡國的蔡姓族人,後來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貴州、廣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
蔡姓遷徙史
蔡氏得姓之初,蔡氏族人主要分佈在現在的河南上蔡一帶,隨著蔡國的搬遷,部分族人遷到了安徽一帶。先秦時期,蔡氏主要在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者。戰國時,燕國(都薊,在現在的北京市)人蔡澤曾遊說了大小許多諸侯,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一次,他找當時有名的相術家唐單相面,唐舉仔細看過他的相貌之後笑著說:“看先生長得蠍鼻,寬肩膀,大眉毛,有聖人之相。而聖人是從不相面的。”蔡澤知道唐舉跟他開玩笑,於是對唐舉說:“我知道我今後一定能夠富貴,只是不知道我能夠活多大歲數,願聽先生的高論。”唐舉說:“先生的年齡,從今往後還能活43歲。”蔡澤大笑而去。
在返回的路上,蔡澤對他的車伕說:“我騎著高頭大馬,可以任意馳騁;懷揣著官印,可以陪王伴駕;吃穿不愁,富貴無比, 43年已經足夠了。”他自以為富貴唾手可得,於是開始周遊列國,向諸侯宣揚他的治國之策。他先到趙國,後又到韓國、魏國,沒想到處處受......餘下全文>>
蔡姓氏的由來
蔡姓是以國為姓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弟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共同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後被鎮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於遷所。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由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歷史上的蔡姓名人還有很多,東漢桂陽(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被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還有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通經史、音律、天文、書畫;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學善詩,通音律,有《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畫家蔡斌,善畫人物故實,天下標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書法家興化人(莆田人)蔡襄,為北宋慶曆名臣,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擔任泉州太守時主持建造洛陽橋,名揚天下。南宋律學家、理學家蔡元定,學者蔡沈,均為建陽(今屬福建)人。金朝有文學家蔡鬆年、蔡珪。元代有江西農民起義首領蔡五九。明代有四川農民起義首領蔡伯貫。清代有畫家蔡元有。到近現代,蔡姓更是人才濟濟,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軍事家、舊民主主義革命家蔡鍔;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蔡暢兄妹;抗日名將、全國政協副主席蔡廷鍇;電影導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見,蔡氏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蔡氏起源於哪裡?
一、蔡氏有三個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姞姓是黃礎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佈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朝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為漢姓蔡。這些外族在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興盛於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二、蔡氏名人有:蔡倫、蔡文姬、蔡廷鍇等人。
蔡氏圖騰的來歷
蔡姓是炎帝氏中的以長尾鳥為圖騰的氏族的族稱。因為這種鳥好殺好鬥,直到鬥死才肯罷休,在甲骨文中作“殺”解,這種長尾鳥是山雉。這個字後來又衍化為“刈”。蔡圖騰由兩個鳥的圖形組成,右面的鳥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鳥代表炎帝的丹鳳,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權的氏族,同樣也是炎帝族的別稱。周公封文王孫胡於蔡,稱蔡鍾(一作仲),子孫以國為姓。
蔡姓對聯的來歷
——蔡(Cài)姓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得姓始祖:蔡仲。周武王將其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其子胡是為蔡仲。蔡國傳二十三代,歷二十六君,立國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滅,亡國後蔡姓子孫散居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蔡氏。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六,在臺灣排名第九。
濟陽郡汝南郡丹陽郡諸支挺秀;
克慎堂賀歲堂承啟堂各族爭芳。
——全聯典出蔡姓的郡望和堂號。
芳池月映《胡茄》拍;
故宅風存“飛白”書。
——上聯典指東漢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名琰,字文姬,蔡邕之女,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下聯典指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他博學多才,善散文詞賦,又工書且畫,曾創“飛白”書,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琴聲經學先生事;
荔譜茶箋學士風。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福建建陽人,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常與朱熹對榻講論經義。四方求學者,必俾先從定元質正。有《律呂新書》《大衍詳說》《八圖陣》傳世。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仙遊人。官至端門殿學士。為“宋四家”之一。有《茶錄》譁荔枝譜》等。
桂陽紙造,和帝頒詔誇技巧;
泉郡修橋,閩人勒石頌仁風。
——上聯典指東漢宦官蔡倫,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讚揚。下聯典指北宋時傑出書法家蔡襄,興化仙遊人,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鬆七百里,閩人勒碑頌其德。
附:
鐵血救國;
耕讀傳家。
——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聯。
芳池月映;
故宅風存。
——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倫)祠聯。
耒將蘭氣衝皇澤;
去引星文捧碧空。
——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此聯為孫中山挽蔡鍔聯。
惜竹不除當路筍;
伐薪教護帶巢枝。
——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贈友聯。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
自九峰別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
由仙裡卜居犀裡,至三世以嗣鄉賢。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蔡氏宗祠“建陽堂”聯。
相寶瓊林歷宋、曆元、歷明、歷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關為卿、為伯、為臬、為憲,孫謀百世長光。
——此聯為臺灣省金門島雙乳山下青山坪瓊林村蔡氏家廟聯。
薛家新制巧;
蔡氏舊名高。
——佚名撰文具紙張店聯。上聯典指中唐女詩人薛濤。下聯典指東漢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餘下全文>>
“蔡”姓的起源和演變
蔡姓的起源與演變: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
•蔡姓的有名歷史人物:蔡倫、至孝的蔡順、蔡元培、定六經的蔡邕(焦尾琴)、蔡文姬、蔡諤。
蔡祭古時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關於蔡氏的姓氏來源,歷來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而肯定的記載,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望出濟陽,蔡、祭,古通用。”
《性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續封,是為蔡仲,後因氏焉。”
另外,還有一項明代的歸震川《華亭蔡氏新譜序》,把蔡氏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為清楚。該序文是這樣記載的:“蔡之先出於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亂遷,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舉以為魯卿土,復封之蔡,尚書,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後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來,今壽州也,後二十六年滅於楚。”
由上述的記載,有關蔡氏的來源便一目瞭然,清楚明白了。他們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河南省的上蔡縣一帶,傳到蔡平侯的時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國所奪,就隨著平王東遷,被改封於現有的河南省新蔡縣。到了昭侯之時,楚國“陰魂不散”又動腦筋到蔡國的頭上,他們不得已,只好又遷徙到下蔡,也就是現在安徽省鳳臺縣的地方。不過,他們對楚國一讓再讓,卻仍然不能使楚國“感動”,最後還是難逃被強楚所滅的命運。於是,曾經在周朝初年一度掀起滿天風雲的蔡國,自此在歷史上消失,而他們的後裔,卻世代繁衍,同時表現卓越出色,終於成為了一個族大人眾的著名姓氏。
蔡氏在歷史上的表現,真當得上“傑出卓越”四個字而無愧。漢代的數百年間,蔡氏的表現更加不得了,造紙的蔡倫,至孝的蔡順,以及定六經文字的蔡邕,都是在歷史上閃耀著無比光華的名字。他們的大名,千百年來大家耳熟能詳,他們的事蹟,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一位宦官,由於有才學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後來並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所發明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其製作方法依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是這樣的:“東漢和帝時,桂陽蔡倫始採樹皮,故帛、魚網、麻繒,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當時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說是如日之中天,《後漢書》還記載有他的另一段故事說,當董卓當了漢獻帝的司空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曾經強迫他出來做官,並且“三日之間,周曆三臺”。董卓雖然不是好人,後來在王允誅董卓之後,他甚至被連累而冤枉死於獄中,但當時蔡邕的響亮聲譽,卻已足令後世子孫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歸漢“的女主角蔡文姬,則是蔡邕的女兒,她在離別胡夫及鬍子時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當著曹操的面誦憶所讀四百餘篇墳籍的故事,一樣的有名。
有關蔡氏的來源的故事
蔡姓姓氏探源:
蔡姓相傳出自黃帝,遠祖與黃帝裔孫周文王有關。據些蔡姓譜牒記載,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時
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國,史稱蔡叔。蔡叔的子孫世代統治蔡國,前後沿續約600年。公元前44
7年,蔡國被楚國滅掉,蔡國遺民便改姓蔡。
蔡姓人在國以後,開始遷居中原各地。至西漢末年,又有蔡勳避王徵召,遷居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
後來,留分置濟陽郡,其裔又稱濟陽人。漢魏時期,蔡姓是當地大族。至西晉末年,一些蔡姓人又遷居江, 仕於晉南朝。隋唐以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其是有南沿海一帶,至今仍有“林王鄭蔡,天下佔一
半”的俗諺。
蔡姓人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人大多以“濟陽”為郡望。戰國時,蔡澤在秦國擔任相,以
足智多謀見稱於世。至漢代,蔡倫是紙的發明家,蔡邕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蔡琰則是著名的婦女文學
家和漢朝、匈奴之間的友好使者,人們至今還在傳頌著“文姬(蔡琰字)歸漢”的故事。此後,蔡姓中又
相繼出了宋相蔡京、名臣蔡攸、蔡、金文學家蔡、清名臣蔡新、蔡錫勇、民國名將蔡鍔、教育家蔡元培以
及當代革命家蔡和森、蔡鍇、蔡暢等著名人物。
柯蔡同宗的由來
辛、柯、蔡三姓同宗的始祖是蔡敦毅。
蔡敦毅生於公元887年(唐僖宗十三年),妻子辛氏,三個兒子蔡忠輔、蔡忠佐、蔡忠惠。
五代十國時期,蔡敦毅在吳國受封大夫,為官26年。
公元937年,李昪滅吳建立南唐。蔡敦毅的上司因受賄之事敗露,派人追殺蔡敦毅。
蔡敦毅與妻兒分三路化裝逃亡。
長子蔡忠輔改隨母姓辛,化名辛文悅;
次子蔡忠佐改隨二孃姓柯,化名柯八使;
幼子蔡忠惠不改姓,化名蔡忠烈。
逃亡三年後,在洛陽定居。
後來契丹入侵中原,蔡敦毅舉家前往福州。
北宋初年,辛文悅被封為翰林侍講,兩個弟弟也做了官。
兄弟三人以辛、柯、蔡三姓成為朝廷命官,姓氏也從此不再更改。
蔡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主要有濟陽郡、洛陽郡、汝南郡、高平郡、丹陽郡、南陽郡、朔方郡。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濟陽堂:以望立堂。汝南堂:以望立堂。丹陽堂:以望立堂。高平堂:以望立堂。南陽堂:以望立堂。朔方堂:以望立堂。九峰堂:宋朝蔡仲默,三十歲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稱“九峰先生”,後人因以為堂號。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後人因以為堂號。祗德堂:堂號的由來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計前怨,率德馴善,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出治魯國有方。因此,周成王復封於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欽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為“祗德”一詞之出處。以後蔡姓族人即以“祗德”為堂號。 四言通用聯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上聯典指東漢安城人蔡順,幼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下聯說西漢沛縣人蔡千秋,宣帝時為郎,在石渠閣與《公羊春秋》學者同時講學,升任郎中戶將,宣帝還選派了十人跟他學習。橋留鬆蔭;紙造桂陽。上聯說北宋大臣、書法家蔡襄,在泉州任上時,主持建洛陽橋,以利通航,又在橋頭種松樹七百棵。下聯說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的方法。芳池月映;故宅風存。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祠聯。 三世劬學;六歲知音。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嘗登西山絕頂忍飢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學聞世。下聯典指東漢·蔡邕,歷遷中郎將,其女文姬,六歲知音律。紙造桂陽;橋留鬆蔭。上聯典指東漢·蔡倫,桂陽人,首創造紙。下聯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鬆七百棵,閩人勒碑頌其德。孝隆東閣;經重石渠。上聯典指東漢蔡順,性孝有德行,能化盜賊,後為東閣祭酒。下聯典指西漢蔡千秋,為學甚篤,嘗在石渠閣講經。澹泊明志;夙夜在公。此聯為近代軍事家蔡鍔自題聯。鐵血救國;耕讀傳家。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聯。 五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著述授穀梁。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遊,常於對榻講論經義。下聯典指漢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廣榮,宣帝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其受學。 七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之脈;著述授穀梁之書。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遊,常與對榻講論經義。下聯典指漢代學者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榮廣,為學最篤。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此聯為孫中山致蔡鍔的輓聯。 琴聲字型中郎業;荔譜茶箋學士風。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耒將蘭氣衝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惜竹不除當路筍;伐薪教護帶巢枝。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贈友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西山先生,三世劬學;中郎愛女,六歲知音。上聯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聯典指東漢蔡琰,字文姬事典。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芝草無根,醴泉無源。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賓客填門,倒履迎王粲;士卒分賜,布衣乏私財。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將領蔡遵的事典。自九峰別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由仙裡卜居犀裡,至三世以嗣鄉賢。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蔡氏宗祠“建陽堂”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此聯概括了青陽蔡姓的源流和發展。溯本追源,青陽蔡氏根在濟陽,後又傳衍到福建莆陽,再由莆陽遷居青陽,故稱三陽開泰。 地域 字輩安徽宣城百世其昌文章道德安徽合肥邦家有慶繼善傳心學遵經訓立觀其成崇仁尚義銳志富強群安華泰英傑榮......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