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標誌?
巴蜀的巴蜀文化
泛靈信仰、主神信仰、大石崇拜、祖先崇拜、白石崇拜、跳神、白虎——土家族信仰、箭神崇拜、跳曹蓋、敬梅山神、羊髀骨卜。
四川盆地文化是不是巴蜀文化
2005-10-24 林向
我們曾指出“巴蜀”作為一個涵蓋四川盆地及其鄰近地區(包括今陝南、隴東南等)的地域概念是戰國秦漢時形成的,見於《史記》、《漢書》等典籍。殷墟卜辭和周原卜辭中都有“蜀”是可以肯定的,而殷墟卜辭有無“巴”則頗有爭議,筆者也並不認同。“巴蜀文化”是抗戰時提出來的,建國後的考古發現(如船棺葬、羊子山土臺、水觀音遺址、銅器窖藏等)使巴蜀文化成為我國的區域文化中主要的一支。三星堆的考古發現更使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早期蜀文化、古蜀文明、古蜀國”成為學術熱點,至今不息,而且大體上有了一個面目。
那末在四川盆地即巴蜀大地上與“蜀文化”相匹配的“巴文化”怎麼樣呢?在哪裡呢?正是人們急於要探尋求索的,眾多的前賢時彥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精力,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遺憾的是“巴文化”至今沒有找到如三星堆遺址群(古城)這樣高級別的中心遺存,也就沒有找到巨大的文化輻射中心,目前還難以把面上的點滴發現串聯起來。我想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如願以償的,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科學的探索總是由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推進的,“巴蜀文化”中的“蜀文化”既有了些面目,那麼“巴文化”的辨認和論證,無非只是時間的問題和方法的問題,筆者願先就四川盆地(包括成,渝兩地)內的“巴文化”作一些梳理,以就教於諸位方家。
一、四川盆地在夏商周時代有“蜀”無“巴”
考古發現離不開歷史文獻載的指引和詮釋,歷史文獻離不開考古發現的論證和充實。古代典籍中有關“巴”的記載很多,如《山海經》、《左傳》、《世本》、《華陽國志·巴志》、《水經注》和《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等等。其中尤以《山海經》中的《海內經》、《大荒北經》、《海內南經》和《華陽國志?巴志》常為學者們所引述討論。《山海經》中的“巴”的問題,當另文再議,先來看常氏《巴志》的記載。
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歷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職。周文為伯,西有九國。”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一注中曰:“此雲‘九國’,指《牧誓》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合巴國為九也。”“‘巴’是四川盆地內建成國家最早的民族,周初已有封爵,殷末其國邑當尚在魚復西近之故陵”。接著又說“‘蜀’即蠶叢、蜀山氏之國,殷末尚未進入成都平原,亦未建成國家”。本來“蜀”是四川盆地的古國,常璩也是承認的,《華陽國志?蜀志》載:“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我們知道任先生的《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是在1984年整理付印的,所以他只看到當時被認為是“巴文化”的巴縣冬筍壩和昭化寶輪院的船棺葬,而不及見到包括“古蜀文明”的重大發現,如夏商周時代廣漢三星堆古城、成都十二橋、金沙等諸遺址以及成都平原龍山時代“寶墩文化”(也許同時可稱為“先蜀文化”)的古城群發現了,顯然是由於資料不足,故任先生關於“蜀尚未建國”確為誤判。
關於船棺葬並非“巴文化”所專有,已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所論證,筆者曾指:在成都平原、蜀國腹地大量出現船棺葬,又往往不是獨自構成墓地而與其它土坑木槨墓並存,使巴人墓葬說或巴為秦戍蜀說遭到懷疑,有的學者傾向於巴蜀境內某些小民族的葬俗,或某社會階層如武士的葬俗。鑑於考古新發現,筆者曾在1989年提出:“蜀為商之西土”、“蜀為周初西南強國”,“這‘蜀’正是指的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因為三星堆遺址證明“在四千年前已具備文明社會的主要標誌:城市、冶金、宗教禮儀建築和文字元號”等等推論。可惜任先生就在是年仙逝,未及見到拙文而有所教益,甚感遺憾。近年來成都平原又有許多重要的考古新發現,......餘下全文>>
古蜀文字誰知道是什麼樣子的?
古蜀國沒有文字,這是考古專家討論研究的話題,只有符號稱為“古蜀符號”。
巴蜀符號,又稱巴蜀圖語或者巴蜀圖形文字,是在中國四川省出土的戰國至西漢初期的文物上,發現的150個不同圖符,統稱“巴蜀符號”。它們多數是實物影象,既沒有動詞、形容詞、和連線詞,也沒有數目字,這還不能構成文句,只是看圖解寓意的符號,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與後來的巴蜀文字不一樣,是目前國內惟一一種未被破譯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國學者錢玉趾認為這些圖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種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測“巴蜀符號”可能和金文一樣,屬於四川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象形文字,但無人可解讀。
巴蜀符號指古巴蜀土著民族鑄印或刻劃在器物(主要是銅器,也有少數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種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體系的一種表現。巴蜀地區發現的古文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影象性的符號,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頭和虎、鳥蟬等;另外是一種文字性的符號,少數與中原文字一致,多數迄今未能釋讀。“巴蜀符號”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則是在“巴蜀符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號”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許許多多的巴蜀符號中,面具紋、神樹紋、眼形器紋、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等,仍然帶有薩滿教的原始巫術色彩,這些符號不能一個符號、一個圖形地宣讀,只有當這些圖形符號構成一組特定的“符號”時,它們才有意義,並且這種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解釋,這些莫名其妙的解釋為“巴蜀符號”又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或是某種特定的標誌即地域性宗教符號?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出土較少,加上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巴蜀符號”也一直沒能被破解。
“巴蜀符號”的器物
巴蜀符號主要分佈在銅製的兵器、樂器、印璽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鏨刻的方式刻在銅兵器上的。“巴蜀符號”的印璽比較少見,只有在王、侯、將軍等地位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號成組的有一定意義的排列組合已發現200種以上,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也已發現數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號有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等,最常見的圖形有虎、龜、孔雀、花蒂等。這些圖形和符號的組合體既不講究節奏韻律,也不講究對稱均衡,它們有著比裝飾性圖案更深刻的意義。
“巴蜀符號”的歷史
四川地區的“巴蜀符號”出現於西周,流行於戰國時期。據推斷,巴蜀符號可能產生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期。已發現的巴蜀符號超過二百多種,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文獻記載古蜀人著書立傳是在六國時代。儘管很少,但畢竟留下了。有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便是有賴於這種古老的符號儲存下來的。秦國統一六國後,“巴蜀符號”“巴蜀文字”被廢除。
“巴蜀符號”的發現和研究
1921年前後,在成都北郊的白馬寺、壇君廟一帶出土了帶有巴蜀符號的古銅器近千件。這是有關巴蜀符號的第一批文物,當它們被發現之時,即被哄搶一空,後來又輾轉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們對這些有著神祕符號的青銅器進行了研究,並認為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號可能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這種觀點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得到澄清,這些古銅器經過衛聚賢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辦的《說文》雜誌上公佈了一批資料,認為這些青銅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巴蜀文物,並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這是巴蜀符號最早的公開記錄。至於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銅器上的符號或圖案,一直要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號”......餘下全文>>
漢族的標誌
福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佔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
蜀文化的文化價值
古蜀文明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內陸農業文明。它的興衰,與治水和農業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的治水經驗和開發平原農業的傳統,是蜀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秦並蜀後,古蜀文明雖已消融,但這一傳統的文化基因,卻因此得到繼承和發揚。蜀地自有記載以來,就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區域,並形成了“教民務農”和治理水患的傳統。至遲在戰國時期,已有了作為國家機器主持的統一的水利建設事業。秦並蜀後,李冰率蜀郡人民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把中原先進的技術與蜀地的經驗結合起來,掀起了在蜀大興水利、廣開稻田的高潮。“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經由李冰這次大規模治水工程所形成的都江堰和成都“二江”,是一個有機的水利體系。它不僅使當時的“成都小平原和臨邛、南安這一小小的三角地帶”成為經濟文化的繁榮地區,其人口密度幾乎佔巴蜀戶口的三分之二;而且就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發揮著防洪、水運、灌溉等綜合的功能和作用。作為蜀文化精神象徵之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經久不衰,至今仍是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觀。秦漢以來治水、農業傳統精神的復興,為蜀文化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華陽國志》曰:“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古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從此,蜀地成為全國聞名的富庶之區,並享有天府的美譽。東漢初年,班固在《西都賦》中描繪首都長安郊野的情況說:“源泉灌注,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李善《昭明文選》注曰:“言境富饒,與蜀相類,故號近蜀焉。”這裡說得很明白,蜀地的農業文化發展程度超過了關中,原來富庶的關中,這裡反而向蜀看齊,只配號為“近蜀”,“與蜀相類”而已。可見,這時的蜀,已與富饒相等同。 成都是蜀王居住之地,自開明王朝起,即成為蜀國的都城,是古代蜀文化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薈萃著蜀文化的精華,是蜀文化精神的物化象徵。秦並巴蜀後,分置巴、蜀兩郡,成都仍是蜀郡的首府。漢時從蜀郡分置廣漢、犍為郡,號為“三蜀”,成都仍是三蜀的中心城市。由於秦漢以來,成都平原取得了“天府”和“陸海”的美稱,為成都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都的城市文化得以迅猛發展,其代表性文化成就有二:一是成都城市結構和佈局的古典定型化。一種引起中原城市佈局,結合成都地形走勢而修建的略成龜形的城牆,被定型下來。成都的秦城、漢城,有“重城”、“層城”之說,即由大城連著小城組成。加之城內街道呈方塊狀佈局,河水溝渠縱橫,江多橋眾。這樣的城市格局和景觀,既取法秦都咸陽,又獨具特色,以致成為古代城市佈局文化的一種獨特的型別,而被一些城市所效法。二是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藝聞名於海內外。成都城內不僅設有專門官府工匠聚居的“錦官城”,而且織機遍於民間人戶。由成都城內生產的蜀布、蜀薄(粗布)、蜀穗(細布)、蜀“織成”錦(宮廷用品)、蜀緞等,以錦水濯漂,鮮潤細膩,名揚天下。此外,還有以“金錯蜀杯”、“蜀漢扣器”為代表的漆器工藝品,遠銷於長沙、江陵、朝鮮和蒙古。至於以蜀布、邛竹杖為代表的南方海外商品的先驅,也是以成都為大本營傳播出去的。以上這些文化成就,給漢晉時期的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中有人採用當時最為流行的、以華麗辭章著稱的文學形式——漢賦,對當時成都的富庶與繁盛的面貌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如西漢末年蜀人揚雄首先以《蜀都賦》以贊之,稱其“雖兼諸夏之富有,猶未若茲都之無量也。”這一評價,既是對蜀文化生氣勃勃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當時成都的時代形象的最好概括。此後,“蜀都”這一歷史賦予的光輝的文化形象,便成為成都這座全國曆史文化......餘下全文>>
最能體現巴蜀文明的金沙文物是什麼
太陽神鳥金飾
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佈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鳥頭、爪較大,頸、腿長且粗,身體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鉤,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
“太陽神鳥”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它是先用自然砂金熱鍛成形,然後經過反覆錘揲,最後根據相應紋飾的模具進行刻劃和切割。由於加工工具不十分鋒利,在“太陽神鳥”金箔圖案的四周留下了反覆刻劃的痕跡。
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象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瀘州的酒文化?
瀘州酒文化 百科內容來自於:
綜合介紹
麒麟溫酒器—瀘州酒文化標誌瀘州酒業,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發展在新中國,與源遠流長巴蜀酒文化一脈相傳。瀘州老窖與郎酒,是酒城瀘州的兩大白酒奇葩!瀘州是國內惟一擁有兩大知名白酒品牌的城市,瀘州因酒而著名,酒因瀘州而發展。
什麼是漢水文化?
漢江是漢朝的發祥地。“大漢民族”、“漢文化”、“漢學”、“漢語”這些名稱,都是因有了漢朝才定型的,而漢朝得名於漢江,發祥於漢中。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便以其發跡之地來命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
如今的漢江仍是中國大陸的一條未被汙染的河流,她清潔的水流可以讓人直接飲用,她躲在陝西、四川、河南、湖北這些人口密集省份的夾縫裡,維繫著中國內陸僅存的“田園”,作為中國重要的糧油基地、茶葉產地和水源地而存在。
然而,漢江如今已是一條斷斷續續的河流,一個個電站水壩將她的脈絡生生截斷;雖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經終結,但她還在主宰著所流經的各個城市的生活。作為南水北調的主水源,漢江將讓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廠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家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眾,一座城就佔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當時在漢江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採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採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應用價值。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鍊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儲存完好的繡、錦、羅、紗、絹、絛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產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產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位。
楚國的天文曆法也十分完備,有我國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稱的最早記載。
楚國更是音樂舞蹈之邦、繪畫藝術之國。宮廷雅樂《陽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師、樂音家瓠巴、伯牙、鍾子期、鍾儀等大都出在楚國。繪畫藝術中,楚墓出土的兩幅帛畫堪稱稀世繪畫珍品。漆畫“金秋郊遊圖”,組畫中26個人物的尊卑等級從服飾舉止情態上栩栩如生,是曠古罕有的彩畫。
楚人的哲學以道家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學的開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後,道家學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出現為標誌。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漢江、長江流域的文化匯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麗色彩與中原文化樸實的理性之光,交融匯合成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
漢江、長江流域的荊楚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在締造和發展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偉大作用,為人類的進步貢獻了力量。
漢江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餘下全文>>
川航公司標誌是什麼。具體點的描述
川航的航徽是一隻在江面上奮力翱翔的江鷗,即寓意著公司的起源與願景,又潛含著公司不平凡的歷程。把川航的歷史、現在和未來十分形象的比喻劃分為“起飛、展翅、奮飛、騰飛、競飛、翱翔”六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