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風水大師?
中國十大著名風水大師有哪些
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擅詩賦,是遊仙詩的祖師。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西晉末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後為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阻敦謀反,被殺,後追贈弘農太守,北宋時被追封為聞喜伯。
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長於賦文,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2]
丘延翰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鬆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元烏兔經》 《風水對聯》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雲天;橫批:風生水起,據楊筠鬆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廖瑀
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輿家。派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遠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於唐貞觀庚子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為廖氏始祖。瑀即崇德之十世孫,也是遷黃陂始祖廖鑾之四世孫。世孫,黃陂廖姓始祖鑾之四世孫。
瑀天賦聰敏,博學強記;好奇幻之術,諳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經,鄉人稱廖五經。宋初,以茂異薦,不第,於是潛心研究祖父廖三傳、父廖通之堪輿術,即繼承楊筠鬆與僕都監所授之術。曾師事德興吳景鸞。一生專為人卜地建房築墳尋找“風水寶地”,足跡遍及贛、閩、粵。曾為饒州許氏卜宅,對主人說:“日後貴府子孫當有為吾州守者。”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許氏一裔孫考中進士,授贛州知府,回憶廖瑀遺言,遂派人致祭併為瑀立碑記。
瑀在其父辭世時,年僅十二,中年時,精堪輿術,遂將其父骸骨遷葬大墓嶺人形,復將其父之骸骨遷葬福建寧熱水獅形。瑀從此未回黃陂,隱居金精山,專心著述。歿於宋天禧二年,壽七十六歲。葬本里雷坑金釵形右股穴(墓無存)。子二,長千五郎,次千八郎,均遷福建,故寧都已無瑀之嫡裔。
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
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洩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縣誌均載瑀虔化(今寧都)人,對照家譜記載無訛,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瑀雩都籍,有誤。
曾文迪
曾文迪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 年間(915年―920年),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尸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劉江東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鬆於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風水大師?
郭璞 我國東晉時代的學者、文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 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後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圖逆,被害。追贈弘農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的造詣,曾註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等古籍。郭璞詩文字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晉書·郭璞傳》),多數散佚。今尚存辭賦10篇,較完整的詩18首。《隋書·經籍志》記載有“晉弘農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張溥輯有《郭弘農集》 2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相傳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於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雲: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後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鬆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元烏兔經》。 曾文迪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尸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劉江東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鬆於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司馬頭陀 相傳為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其生平不詳,《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載《司馬頭陀水法》雲:(司仙著荊門州馬仙觀,有臺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證補》載有(玄關同竅歌)。江西通志謂其名曦,唐時人。 何今通 我國南唐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溥,賜號(紫霞),宜春(江西廬陵道)人,南唐時為國師,精堪輿術,著《靈城精義》,修道精靈,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書分兩卷;上卷論形氣,下卷論理氣。 吳景巒 宋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德興人(江西省),父授青囊術於陳搏。慶曆間詔選陰陽者,郡學舉景巒。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上(牛頭山山陵議狀)奏言過直;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毋。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上不悅,下獄。尋以帝晏駕遇救。後徽、欽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後棄仕途,修真於天門西岸,曰《雲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祕旨》。 無著禪師 我國元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晉......餘下全文>>
明朝風水大師黃魁儒墳墓葬在哪裡?
你覺得有人知道會告訴你嗎?呵呵,
歷史上真有袁天罡這個人嗎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鑑,累驗不爽,曾仕於隋,為鹽官令。唐時,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互要》一卷。久佚。
袁天罡在隋朝時曾出任鹽官令。在洛陽曾給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並預言三人為官後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珪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裡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測“公等終且貴”,最後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結局後來驗證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貞觀初年,袁天罡以相術預測已是名揚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見袁天罡對其術數之精奇深奧大為稱讚,並問他:“古有君平(漢朝嚴君平,術數大師),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說嚴君平是生不逢時,臣要比他強得多!在九成宮讓他為貞觀重臣張行成、馬周等人看相,所預測後事無不準確。
《唐書》記載袁天罡最著名的相術傳奇事蹟是為女皇武則天看相。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法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綱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後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後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可惜是個男孩兒,“若為女,當作天子!”歷史程序已被他提前言中。
袁天罡是李淳風的師傅,他們都是隋未知識淵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經築舍居於閬州蟠龍山前,李淳風因久慕其名,故帶著條金自遠而來,拜於門下。
在民間傳說中,袁天罡的神奇故事就更多了,流傳最廣泛的傳說就是武則天曾讓李淳風與袁天罡兩人為她去踏勘選擇陵園龍穴。先是李淳風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小梁山龍穴吉壤,埋下一個銅錢;又讓袁天綱出去尋找,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這個地方,便從頭上拔一根銀釵插下去。武則天讓人驗證二人所選龍穴吉壤是否一致,結果挖開一看,袁天罡的銀釵正好插在銅錢的方孔中。在民間認為袁天罡乃是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風水師
郭璞 ,字景純,《葬書》作者
李淳風的
袁天罡,創"稱骨算命術"。著有《五行相書》
楊筠鬆,名益,字叔茂,號筠鬆,後人也稱為“楊救貧”。《撼龍經》、《疑龍經》作者。
曾文辿,字縫輿,號逸真。《青囊序》作者。
劉基,字伯溫,諡文成。《燒餅歌》作者。
中國風水文化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歷史上明師代出,風水著作多如牛毛。
中國風水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上,中國風水文化從誕生到提高總結經歷了一兩千年的時間。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了《黃帝宅經》一類的著作,託名黃帝所著,晉代郭璞說著的《葬經》奠定了風水形巒的理論基礎。唐代,丘延翰著《玉尺經》,系統地總結了風水理氣的理論基礎。
唐末,國師楊筠鬆因安史之亂破京城,帶宮廷祕籍輾轉來到江西南部的贛州地區,將原來深藏與皇宮密室的風水文化帶到民間,著《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玉尺經》傳世,將中國風水文化推進到系列總結階段。南宋國師賴布衣作《催官篇》,並將風水羅盤完整化。
明清以後,風水著作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諸家學說競相問世,在風水文化大普及的同時,也出現了大混亂。故民間有“書不讀明清”的說法。
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清朝自1644年入關到1911年滅亡,歷時267年。它的滅亡,不僅是清朝的滅亡,也是中國二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滅亡。在清朝入關後,先後有10人當了皇帝。除了末皇帝傅儀外,其餘9人均按帝制葬禮,歸葬於東陵、西陵兩處。而傅儀死後多年,其骨灰也葬於清西陵。清東、西兩陵,成為封建社會最後的二處陵址。
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縣馬蘭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餘公里。是一座規模十分巨集大、體系比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陵1座。這15座陵墓群,埋葬著清5帝、14後、136個嬪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這裡。
西陵在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也是一座規模巨集大、富麗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園陵7座。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選擇在這二處是有原因的,特別是東陵的陵址,與政治風水極有關聯。所謂政治風水,就是假借風水外衣為其政治需要而服務。這在封建社會,是統治者所慣用的。入關後的順治帝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然而野史與傳說的雜亂,卻給東陵陵址的選定,披上了層令人恍惚的紗衣。其中一說是順治自己看中的:順治帝“嘗校獵遵化,至後為孝陵之地,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非常,可為朕壽宮’。因自取佩玠(即指環)擲之,諭侍臣曰:‘玠落處定為穴,即可因以起工’。後有善青鳥者(風水先生——筆者注)視之,相驚以為吉壤也。”(徐珂《清稗類鈔·方技類》)一說是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選中的,由於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帝未及為自己壽宮動工,就吊死在景山。明朝亡國之君未能如願享用的“萬年吉地”,於是就被清王朝開國之主佔用了。還有一說是欽天監杜如預、楊巨集量等“勘測過孝陵”。產生多種說法的原因,是與滿族入關統治漢族有關的。清統治者入關後,在攻克揚州時,多爾袞曾致書史可法勸降,信中聲言:“國家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清入關奪的不是大明天下,而是幫助明滅李自成的。反映到墓葬問題上,就出現了明崇禎帝選的陵址,傳給清世祖順治紶“佳話”,這對於贏得漢人之心,在政治上是需要的。
出於這個政治目的,順治的孝陵乃至清朝以後的歷代陵寢,大體都吸納了明朝帝陵陵制。首先,關於墓葬的風水,完全遵循了關內漢族堪輿術的一套理論。如孝陵為順治自己選陵址一說;如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韻》中所稱:“英雄具眼自非常,豈待王廖陳其藝。”(王,指山東王賢;廖,指江西廖均卿,均為當時著名風水大師。)清帝選陵址,也是件宮內大事,乾隆帝自認為也學會了堪輿術,不需要聽任漢族堪輿家的點撥了。
其次,清東、西兩陵的地面建築,其大體格局,也同明陵相仿。以孝陵為例:石碑坊、神道、大紅門、聖德神功碑、石象生、石橋、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及寶城寶頂等均備。只有聖德神功碑,自道光帝的慕陵開始,以後的四帝陵均沒設定。
第三,清入關前遵行的是火化。據《東華錄》記載,乾隆帝在追述滿清墓葬制式時曾說:“本朝肇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涉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隨身捧持,聊以隨其不忍相離之願,非得已也。”土葬是滿族入關後才從順治帝開始的。順治帝雖然葬在孝陵,據載也是火化後才土葬的。他6歲登基,在位18年,24歲突然死去,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據《大清會典事例》所載,順治十七年(1660),深得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紅顏......餘下全文>>
畢業工作後應該看些什麼書
哦,看書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既然朋友有心,那我就介紹一些我看過的書和電影給你。不要小看電影,偶爾會比書還要震撼人。
既然畢業了,可以多看人物傳記和歷史書籍。
傅雷先生翻譯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本書就像傳記一樣,看完後對人生有些幫助。
李敖先生寫的《胡適評傳》。其實看書,只是尋找一種感受,甚至感悟,只要你感悟到了,就沒有白白浪費時間。
林語堂先生寫的《武則天》。這本書直白,對於“一將功成萬骨枯”可以很好理解。
黎東方教授寫的歷史叢書系列,《細說三國》,《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等等,貌似總共8本。雖然黎東方教授早已逝去,但他留給後人的,卻是無窮的財富。
最後推薦給你的書籍是由筆名 當年明月 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系列。因為歷史書籍,能用白話文寫到這個程度的不多,而且基本上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貌。我個人還是很敬重這位作者花了無數時間在明朝上面。
其他歷史書籍太晦澀,如《左傳》《國語集解》《史記》等等,有興趣也可以慢慢看。
像電影方面,簡單推薦幾亥給你吧。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執著、信念和自由。
《海上鋼琴師》講的是堅持理想。
《美麗人生》講的是很普通的人,但是很偉大。
《美麗心靈》講的是偉大的愛情和戰勝自己的故事。
《上帝之城》講的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真實的樣子,而對比自己,是否該珍惜生命。
《阿甘正傳》講的是重視承諾,說到做到,珍惜身邊的一切的人,終究笑傲江湖。
國內:《瘋狂的石頭》講了一個有很強責任感的男人的故事,即使它是部喜劇。
《盲井》講的是若是你希望永遠天真,那就請求人不要來欺負你的單純。
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若還想看類似的電影,可以給我留言。
水滸傳作者簡介
施耐庵(1296~1371)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祖籍福建泉州市,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後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他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寫了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
生平事蹟
施耐庵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蹟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一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一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臣服於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等數部作品。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但是其中有一些地名與施耐庵的生卒年不合,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需要說明的是,施耐庵是元末人,但是,其所著的《水滸傳》中有的地名用的是明代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