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起源和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王姓的由來

王姓來源複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洩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了。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後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因始於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後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後,葬於晉陽北五里。其後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贊助廣告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後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慄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遊、尤,沈乃同宗,由於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汶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後,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佔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後人。歷代王氏後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贊助廣告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築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並於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鼎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餘下全文>>

人為什麼會逐漸衰老呢?

人體衰老與細胞衰老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是密切相關的,人體衰老是以細胞衰老為基礎的。近數十年來,關於細胞衰老原因雖有各種假說,但均不能圓滿解答各種因果問題,尚未被多數人接受,如“內生因素”說,認為細胞衰老是由於構成細胞本身的原生質的膠體狀態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外生因素”說,認為細胞衰老是細胞周圍的介質、或直接影響細胞介質的各種外界條件:如溫度、食物、光線、宇宙射線等的影響。如“遺傳因素”說,認為細胞衰老是細胞本身所攜帶的遺傳物質被擾亂所引起的。還有人認為衰老是礎定的遺傳程式,不論是生長、發育或性成熟以及衰老至死亡都是遺傳規定好的程式。近來較被人重視的是“細胞大分子合成錯誤成災”說,認為細胞裡的核酶和蛋白質在生物合成過程中,如果由於某些原因而發生差錯,這些差錯會(得到)累積而迅速擴大,引起代謝功能大幅度降低,造成衰老。使人感興趣的是“免疫功能改變”說,發現胸腺功能隨年齡增長急劇下降,並與衰老有平行關係,故認為可能是衰老的主要因素,甚至有胸腺決定壽命的說法。特別要提出的“自由基學說”,認為生物機體在代謝過程中可以產生“自由基”並可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自由基誘發細胞損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使細胞膜中的不飽和脂類產生過氧化作用,從而使膜的結構發生變化,特別是線位體和線粒體的膜很脆弱,膜中的脂類過氧化作用可以產生脂褐素(即老年色素)。

參考資料:人的衰老

王姓的直接來源

王姓的來源

王姓是中國第二大姓,人口將近一億,自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群星璀燦,光耀華夏,數千年來人才輩出,可稱王者之族。

王姓的來源很複雜(1)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3)出自子姓,為商朝王子比干之後;(4)歷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麗(今朝鮮)的開國君主王建,西魏王頻氏之祖王雄,鉗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孫多號王氏,常以為姓。(6)賜姓,如漢代燕王丹的玄孫嘉,王莽時被賜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義、原名劉去非,皆冒姓王氏,(8)歷史原因,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將近一億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輩出的三槐王氏,還有山東昌樂的北海王氏、山東郡城的東海王氏、山東鉅野的高平王氏,陝西的京兆王氏、甘肅天水的天水王氏、山東東平的東平王氏,山東滕州的山陽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縣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縣章武王氏,山東掖縣的東萊王氏,四川的廣漢王氏,陝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東王氏、湖南的長沙王氏以及江蘇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書籍記錄,王氏著名望族全國多達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來,可見王氏在全國分佈之廣,家族之興盛,名人將相的功績,教育、著述、書畫、藝術等,對社會影響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從史傳上可知,中華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後”,即為帝王的後代。東周時期,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而被貶為庶人,由貴族的忠心為國,而造貶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氣在胸,不久即鬱鬱而終。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為氏了。到了秦漢時期,太子晉的後裔在社會進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與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轉化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週考王的後裔,在改朝換代後或出逃流亡,或奪爵失國,為了讓後世子孫牢記他們的高貴的出身,於是也以王為姓。此外,帝王賜姓,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來的途徑。在山東的十幾支王姓中,有幾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傳至今。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曰:“如舜的為人,仁德配於天道,雖固守其崗位,卻處處為天下人著想,使遠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幫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於天道。此謂之天。如禹的為人,聖勞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為本,取予之間,必合於正道,是謂之聖。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無比謙恭,服事於殷商。既擁有擁戴的群眾,而反失其身,為暴紂囚禁,不動干戈,此謂之仁。又如武王,義殺暴紂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謂之義”。師曠稱善不已。

靈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氾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洩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

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鬱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餘下全文>>

王姓的歷史來源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中國大陸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為現代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單姓之一,但極為罕見

王姓的來源有多個,但構成現代王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上諫,反遭到紂王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所以就以“王”為姓,被稱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了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多的王姓來源於周朝的王族,周朝的王族本姓姬,但從這個家族(以及周的分封國中姬姓的王族中)中不斷有一些人由於失勢或亡國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過去是屬於王家的因此以王為姓。這一支王姓以王子喬為始祖。

根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定都於鎬,歷史上稱為西周。傳二十一世至周靈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國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也被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為直諫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當時的人們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就以“王”為姓。傳到第八代孫王錯拜了魏國將軍,姬姓王氏又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的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了躲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了最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姬姓王氏至少已經歷了2600年的歷史。在中國,90%的有家譜的王姓都源於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於魏,戰國時,魏國、韓國、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國滅了魏國以後,魏無忌的孫子魏卑子逃到山東泰山,漢朝初年,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被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便稱其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駕崩之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臨猗王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

第三分支源於週考王(前441年-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舊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他的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周朝滅亡以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後被稱為王城王氏,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被秦國所滅之後,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被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姓王。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封土為活動區域,有2300年的歷史了。

“王姓”中融入了大量的遊牧民族、非漢族血液,還有許多後來改姓或賜姓王的,比較著名的有:

漢朝時候的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候的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的烏丸人、隋唐時期西域月支......餘下全文>>

中國王姓由來?

王姓由來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

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

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王姓的來源?

王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具體地說,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多數是以爵為氏的。

周文王姬昌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本來就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河間(今屬河北)等地。

周靈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兒子姬晉曾對他提出批評勸諫,結果被廢為庶民,居住在當今山東省膠南縣一帶。因為姬晉及其後裔的先祖是周天子,當時人們便稱他們為王家,自此以王為姓。

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所滅,子孫分散各地,因為他們出於王侯,世人皆稱這些人為王家。

歷史範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無忌,其孫在秦國滅魏國後逃至山東泰山,後來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召信陵君的後代入朝作宮,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他出身王族,謂之王家,延以為姓。以上種種,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

公元前386年,姜姓齊國君權被田氏所奪,田氏是傳說中帝王舜的宗族後裔,媯姓。齊國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由於田氏各支先祖先宗為帝王諸侯,人們稱為王家。這是出自媯姓的王氏。

還有出自子姓的王氏。子姓為商朝國姓,末代帝王紂,暴虐淫亂,他的叔父比干多次進行勸諫,紂惱羞成怒,將他殺死,剖腹驗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後。

古代有許多少數民族的部族首領、政權君王的後代也以王為姓的,其原因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如隋朝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後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是烏丸氏,屬鮮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長翰裡勒汗,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改名王罕

歷史上被賜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為王莽篡劉漢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賜戰國時燕太子丹的後裔為王。朱明王朝賜許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為賜姓之王。這樣又為原本就源出多,分佈廣的王姓隊伍增添了新的屬員。

從歷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隨行者有三位王姓將佐在那 落戶。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隨其入閩。從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臺灣。明清之際起,王姓開始移居海外,遍佈歐美、東南亞名地。

王姓的來歷

中華民族許多姓氏從山西開宗立姓,目前可查的有40多個,其中王、張、趙、魏、楊、郭、賈、郝、裴、傅、尹、霍、路、冀、萬、解、蒲、溫、芮、耿訂荀、晉、籍、南、祁等姓氏均源自山西,上古母系社會八大姓之一“媯”姓也源自山西。這些姓氏儘管有些因種種原因在現代社會中已不多見,但其中不少姓氏成為中華民族發展中自強不息,人才輩出的望族。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後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因始於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後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後,葬於晉陽北五里。其後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後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慄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遊、尤,沈乃同宗,由於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汶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後,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佔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後人。歷代王氏後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築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並於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王氏的由來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相關問題答案
王姓起源和來歷?
容姓起源和來歷?
李姓起源和來歷?
江姓起源和來歷?
劉姓起源和來歷?
陳姓的起源和來歷?
十二生肖的起源和來歷?
任姓起源和歷史?
孫姓起源和歷史?
鄭姓起源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