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飲食?
土族傳統飲食有啥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歎和讚美。 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製的套袖。 彩虹袖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楊格嘍》裡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寶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紅白藍黑紫綠黃,萬物全靠它生長。”的唱詞。而在民間,有關彩虹袖的由來,更是有多種說法。有人說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為了給妻子縫製衣服,採下了天上的彩虹縫製而成。也有人說,是土族阿姑為了裝扮生活,根據彩虹的顏色設計而成,但是保廣元先生卻給了我另一個答案。 他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受傷的七彩鳥降臨人間,好心的土族阿姑幫它治好了傷。為了報答土族阿姑的救命之恩,臨行前,七彩鳥拽下身上的羽毛,並根據羽毛上的顏色,教會了土族阿姑製作彩虹袖。 土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種顏色都是寄託了這個古老而神祕的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專家認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達了土族人民對土...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歎和讚美。
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製的套袖。
彩虹袖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楊格嘍》裡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寶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紅白藍黑紫綠黃,萬物全靠它生長。”的唱詞。而在民間,有關彩虹袖的由來,更是有多種說法。有人說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為了給妻子縫製衣服,採下了天上的彩虹縫製而成。也有人說,是土族阿姑為了裝扮生活,根據彩虹的顏色設計而成,但是保廣元先生卻給了我另一個答案。
他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受傷的七彩鳥降臨人間,好心的土族阿姑幫它治好了傷。為了報答土族阿姑的救命之恩,臨行前,七彩鳥拽下身上的羽毛,並根據羽毛上的顏色,教會了土族阿姑製作彩虹袖。
土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種顏色都是寄託了這個古老而神祕的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專家認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達了土族人民對土地的崇拜,綠色是土族人民對綠色世界的憧憬,黃色寄託了土族人民對豐收的嚮往,白色象徵著土族人民純潔的心靈,紅色傳達著人們對太陽的敬仰,而藍色和紫色也有著土族人民對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示和尊崇。
土族美食 土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土族吃牛、羊、豬、雞、鴨肉及雞、鴨蛋。原先是煮食為主,後來發展為炒、煎、燜、炸、烤。除此而外,土族對腸子有以下幾種做法:一是面腸,豬宰了以後,將大腸清洗乾淨,將豆麵或青稞面、麥面炒熟,拌上葷油、少量的水和各種調料,裝進腸子,煮熟後切片或切段食用。二是油腸,做法是將豬油和生面拌好後裝進清洗好的豬大腸裡,因為水分較少,這種油腸可以儲存較長的時間。三是血腸,就是將豬的小腸、羊的大腸清洗乾淨,將豬或羊的血裡面和上切碎的肺、脾及其他肉,加上較多的蔥末和一定數量的調料,裝進腸內,煮熟後切段食用。還有一種“羊肉筏子”,做法是先將整塊的漫肚油取下攤開,將瘦肉剁碎成餃子餡狀平攤在漫肚油上捲起,外面用小腸密密纏裹,煮熟後切段食用,肥瘦相間,味美可口。
較為獨特的土族美食——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日常菜餚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麼、燒麥等。
土族飲食上的講究
土族飲食同生產有直接關係。牧區以食肉類、乳品為主食,農業區以青稞、蕎麥、薯類為主,喜歡吃酥油炒土族
面、油炸饃、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燒麥、j鍋等。愛唱奶茶,飲自家釀製的青稞酒,土語稱"酩"。
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捲或疙瘩、乾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麵條或面片、麵糊糊等。
日常菜餚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麼、燒麥等。
小結:土族人吃牛、羊、豬等這些陽之品,最開始都是以煮食為主,後來逐漸的發展炒、煎、燜、烤等多種形式。當地人有很多好吃的美食,比如油炸饃、手抓大餅、海流,都是是土族的美食。
土族有哪些風俗(至少三種)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豔美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土族人禁忌眾多,主要有,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後,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菸、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譁;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裡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
關於土族人的習慣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通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凶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餘下全文>>
土族人的特點
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統,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
《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臺。土族高階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代表著土、藏兩族文化交流頻繁。歌曲種類繁多,有“安昭”、“花兒”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調都有襯句,而且尾音拖長而下滑,深沉,回味無窮。家曲有讚歌、問答歌、婚禮曲、圓舞曲等。土族居民舉行婚禮時,常伴以歌舞等娛樂活動。婚禮舞一般以兩個穿著白褐子長衫的領親人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動作,各地不盡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間刺繡工藝很有名。圖案講究,花鳥獸石,美觀大方,樸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雲紋花”、“寒雀探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等。精美的刺繡是土族婦女的創造,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標誌
節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土族的禁忌 禁忌: 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土族忌諱吃驢、騾、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忌諱到牲畜圈裡大小便。同時忌諱數主人家的牛羊,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的發展。上炕就坐時忌諱坐到主人家的枕頭、被子上。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 、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飲食習慣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 ,土族人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尤其精於養羊。因此形成了別具風格的飲食文化。
土族飲食同生產有直接關係。牧區以食肉類、乳品為主食,農業區以青稞、蕎麥、薯類為主,喜歡吃酥油炒麵、油炸饃、手抓大肉、......餘下全文>>
簡介土族
土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大約20萬。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還被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土族這一族名源於部分土族人自稱“土人”,漢、回等兄弟民族也稱他們為“土人”、“土民”、“土護家”等;但另一部分卻一直自稱“蒙古爾”、“蒙古爾昆(即:蒙古人)“土人”在漢語中具有“土著”的意思,但與其祖先吐谷渾之“吐”似乎有直接關聯,因為吐谷渾在唐朝中期以後稱“吐渾”,而"渾"在蒙古語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到了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漢文史籍中就出現了“土人”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土族。
土族語言
土族有自己的語言。土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各方言間語音的微小差異。在蒙古語內,土語與東鄉語、保安語更為接近。
信仰
土族基本上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早期的土族,主要信仰原始的薩滿教。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傳入土族地區並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尤為迅速,土族地區出現了許多格魯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寧寺、金剛寺、天門寺、白家寺等。其中以佑寧寺最大,號稱“湟北諸寺之母。
土族生活習俗
土族每戶人家幾乎都有一個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陽,多為土木結構。房屋多為平頂,院子當中有一圓槽,圓槽中間高豎嘛呢旗杆,旗杆頂端有木刻吉祥物,杆上懸掛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經的藍白布經幡,以避邪除災保佑四季平安。土族男女的上衣大都配有繡花高領。婦女服飾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花袖衫一般為為小領斜襟,兩袖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間還配有一條綵帶,帶子兩頭有刺繡的花鳥魚蟲雲紋圖案。男子在高領白短褂外套深色長袍,腰繫綠花帶,頭戴氈帽。青年男子一般穿下穿黑色或藍色大襠褲,繫著兩頭繡花的長褲帶,小腿扎著稱作“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綁腿帶,腳上穿著花雲子鞋,頭戴織錦鑲邊的氈帽或四片瓦帽。老人一般頭戴黑色卷邊氈帽,穿小領斜襟長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帶,腳穿白襪黑鞋。
土族飲食
土族飲食以青稞、小麥、土豆為主,喜歡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麵等。忌食馬、狗、驢等動物肉。土族人最為講究的是婚宴五道飯,第一道是酥油奶茶、餛鍋饃及花捲,第二道為果子、油炸饊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麵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擀長面,頗有特色。
土族人喜歡喝酒,酒在土族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形成了土族特有的酒文化。現在,釀酒已成為土族地區重要的產業之一。
生產技術
土族地區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查明的礦產有:金、鐵、銅、鎂、鉛、石英岩、雲母、石膏、石油、石棉、芒硝等數十種。同時,土族地區有黃河、湟水、大通河、隆務河等河流,水利資源也豐富可開發建設大、中、小型水電站。土族地區還有廣闊的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藥材資源。
土族與這裡的漢、藏、回、蒙古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開發了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為該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土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20分
●文化藝術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誦,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臺。土族高階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代表著土、藏兩族文化交流頻繁。歌曲種類繁多,有“安昭”、“花兒”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調都有襯句,而且尾音拖長而下滑,深沉,回味無窮。家曲有讚歌、問答歌、婚禮曲、圓舞曲等。土族居民舉行婚禮時,常伴以歌舞等娛樂活動。婚禮舞一般以兩個穿著白褐子長衫的領親人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動作,各地不盡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間刺繡工藝很有名。圖案講究,花鳥獸石,美觀大方,樸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雲紋花”、“寒雀探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等。精美的刺繡是土族婦女的創造,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標誌。
●生活風俗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處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豔美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土族人禁忌眾多,主要有,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後,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菸、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譁;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裡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
宗教信仰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間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區有喇嘛教寺院40餘座,著名的有佑寧寺、廣惠寺等。佑寧寺出了不......餘下全文>>
苗族,白族,土族他們喜歡吃什麼食物
米飯啊,無語
《土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
土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的,但是過年的風俗卻大不龔同。比如說:⒈過年的時候要打餈粑,餈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大魚大肉(這就是富與貧之間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在吃完團圓飯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陰間的新的一年裡開開心心,而漢族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守歲;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臉水倒掉。因為洗臉水相當去金銀財寶,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孫孫在這一年就會大不幸,而漢族卻要在大年初一徹徹底底的打掃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須把欠的債還清。俗話說得好嘛“新年有新氣象”(這條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先賣個關子。如果想知道的話,就來到貴州,來到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