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黎族有什麼節日?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黎族有那些節日?
1.黎族是我國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樂東、東方和瓊中七個黎族自治縣和三亞、通什(2001年改為五指山市)二市,其餘散居在海口、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安定等縣市。此外,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也有部分黎族分佈。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黎族有1247814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
2. 黎族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另有冬至節、四月八等。此外,黎族還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黎族的風俗習慣,聚集地和主要節日簡介
風俗習慣: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閥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
主要節日簡介:黎族三月三日(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黎族的春節有什麼風俗
黎族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
1,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
2,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
3,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
海南有什麼傳統節日?
春節
按時間順序來介紹的話,首先應該介紹海南人的春節。因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海南春節習俗與內地大同小異,但在歷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受到南洋“海”文化的薰陶,海南人過春節的習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海南人喜熱鬧,更喜追求熱烈的氛圍,而燃放爆竹是營造這種熱鬧氛圍的最好方式。在海南,如果今年哪家燃放的爆竹最多,這一家的收成一定很好,來年的收成也會更好。海南人春節的習俗還有買幾條鰣魚,在除夕之夜將魚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才用來祭祖。海南人為了慶祝過去一年的收成大好,並想告訴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過年的團圓飯最豐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雞,而且還有盈餘,因此,海南人在除夕祭拜祖先時,都挑最大最肥的雞。而到初二,魚已經在家裡存放了兩天,雞肉才剛剛吃完,寓意年年有餘。在文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做“糖糕”的習慣。製作糖糕的原料非常豐富,有花生、芝麻、爆米花、沙紅等。大年初一,鄰居互相拜年時,都拿出糖糕招待,並互相祝福新的一年日子會過得比糖還甜蜜。 海南人還有一個獨特的習慣,那就是去給親戚朋友拜年時,一定得帶上自己家做的糖糕贈送給親朋們,如遇親友來家裡拜年,一定得給親友捎上自己製作的糖糕,並祝願親友在新的一年裡會有更好的收成,生活會更加甜蜜。為祈求大吉大利,海南人還不忘在供奉先祖的臺上放幾個大桔子。
軍坡節
海南東北部市縣民間最大規模的祭祀節日。軍坡節被稱為海南人的廟會,大年過後,農曆二月到三月之間便是海南人鬧軍坡的時節。據史料介紹,海南的軍坡節分為“公期”和“婆期”,而“公期”又分為“大公期”和“小公期”,是祭祀祖先和歷史人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是紀念民族英雄冼夫人。這個由民間自發興起的傳統節日相傳已經有1300年的歷史,紀念方式歷代不變,既有神話色彩,又不失表現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節日一般為4天,每逢節日,海口、瓊山等地成千上萬群眾到瓊山新坡鎮冼夫人廟朝拜。朝拜者在冼夫人神像前燒香祈禱,後領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帶回。全省現有51座冼夫人廟,有廟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動。
據《瓊山縣誌》記載:千百年來,“數百里內祈禱者絡繹不絕,每逢誕節,四方來集,坡墟幾無隙地”。由此可知,古時軍坡節的熱鬧與今日無異。紀念冼夫人的民俗世世代代經久不衰。
海南島換花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仍保留著換花節這類民俗節日。如今的換花節來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換香習俗。過去沒有路燈,人們為了夜行方便,手裡都拿一把點燃的香燭用以照明,路遇沒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幾枝,有時偶遇朋友,也用香燭互相交換,互相說幾句祝福的話語,由此演變成了海南島上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後來,隨著電燈的出現,人們漸漸發現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輕巧靈便而且還能避免在人擠人中被香燭的火苗燙傷,於是就大力提倡用鮮花代替香燭和青樹枝葉。從此,每到農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齡的大批人潮便會湧到府城鎮來參加換花節。賣鮮花的攤點一個接一個,姑娘們和小夥子們手上拿著鮮花,如果在進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稱心的異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個人手中的鮮花,就會主動迎上去,與他(她)交換手中的鮮花,相互祝福。這個人就可以提出與對方交換各自手中的鮮花。在一般情況下,一方是不能推辭另一方的換花要求的。互......餘下全文>>
黎族有什麼習俗?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最重要的節日
三月三愛情節
黎族的節日與其曆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功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除夕”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曆十二月
潑火節 農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杆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曆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曆六、七月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曆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曆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穫節 農曆九月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曆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曆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曆正月初一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曆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隆德節 藏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農曆正月初一 滿族
頒金節 陰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曆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曆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節 農曆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餘下全文>>
黎族有什麼生活習性???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1、宴席禮儀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2、和解禮儀
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種禮儀
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4、喪葬禮儀
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禮禮儀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