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和農曆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5日

陰曆和陽曆的來源?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曆”的陰曆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曆”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曆”通俗地稱之為“陰曆”。 陽曆,亦稱公曆、太陽曆、新曆、西曆,也稱格里高利曆。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裡·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曆”(舊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曆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曆”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曆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曆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曆法”當屬“儒略曆”。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曆”,對中國的陰曆起了革命,它採用了陽曆,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曆”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曆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曆。“天曆”在中國曆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曆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曆。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贊助廣告

中國農曆和新曆的由來

身份證上一般用的是新曆的日期 給你細解一下中國農曆的由來。新曆在裡面也有解釋,但不用細說了。因為那是按照西方的方式進行的,我國從民國開始使用新曆,僅此而已。 我國的農曆由來已久,其淵源可溯於夏朝,故又有“夏曆“之稱。農曆平年為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這已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然而,你可曉得農曆的閏月是怎麼設定的,為什麼閏月設定在夏季的多,設定在冬季的少呢?在大家的記憶中似乎從未有過閏正月,因而也就沒有“閏春節“,這又是為什麼呢?題目還得從地球和月亮的運動情況談起。 年、月、日的定義 自古以來,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時間。而要計算時間,就必須引入時間的單位。人類的一切活動又都是在地球這個舞臺上進行的,因而晝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現象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用作為最基本的時間單位。 地球的自轉給大家帶來了時間的第一個自然單位,這就是“日“。地球繞軸自轉一週為一“日“,它是晝夜交替的週期。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就是“年“。地球公轉一整週為一“年“,這是四季變化的週期。最後,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大家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任何運動都是相對的,天體的運動也不例外。無論是地球的自轉、公轉,還是月亮的運動,都需要相對於一些參考點來加以觀測。所以,在天文學上由於所用參考點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大家生活中所用的“日“天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平太陽日已經不是一種自然的時間單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轉軌道為一正圓形、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相垂直時,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週所經歷的時間。決定四季變化的時間週期稱為迴歸年,它的長度即是365.2422平太陽日。最後,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稱為朔望月,長度即是29.5306平太陽日。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題目帶來了一些麻煩。怎麼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數怎麼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 陽曆和陰曆 曆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陽曆又稱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所定出來的歷法。陽曆的每一歷年都接近於迴歸年。在一長時間內,歷年的均勻長度應儘可能與迴歸年相等。在這一條件下,每年劃分為12個歷月,它們沒有天文學上的意義。所以,在陽曆中,便採用與迴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365日。 很明顯,假如陽曆的歷年長度每年都為365日,那麼由於每一歷年比迴歸年長度短0.2422日,長此以往,差數不中斷積累,季節就會不中斷向後推遲。比如,經過720年後,積累差數達到半年左右,那時春分出現在十月,而七月則成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這樣,必然會造成寒暑顛倒,歲時混亂。為了克服這一點,陽曆劃定設定閏年,閏年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稱為平年。置閏的規則可用三句話來表示:非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世紀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其餘的年份為平年。於是在400年內計有閏年97年,平年303年,均勻長度為365.2425日,和迴歸年的長度只相差26秒,經過三千多年後才相差1日,這是很精確的了。現行的陽曆為羅馬教皇格里高裡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頒佈的,並且從第二年起陸續為世界各國所採用,因而又有格里高裡歷或格里曆之稱。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依據月亮執行的週期所定出的一種曆法。制訂陰曆的原則是使每一歷月都接近於朔望月,歷月均勻長度應即是朔望月。然後,使歷年的長度儘可能接近迴歸年。由......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陰曆和陽曆的由來?

陰曆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陽曆是古埃及的太陽曆, 來個好評吧

農曆的來歷簡介

農曆的來歷簡介:

農曆,以前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農曆是不恰當的。

農曆起源於什麼時候?

農曆也叫夏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曆法為“夏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氾濫,“橫掃四舊”,認為 “夏曆”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曆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曆”,並影響港澳臺。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陰曆和陽曆和農曆是什麼關係?

曆法按照制定依據分為陰曆、陽曆、陰陽合曆三種,咱們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與農曆相對的公曆屬於陽曆

今天是6月11號,這個指的是公曆,很多人習慣稱之為“陽曆”

大年三十,正鄲初一,這個指的是農曆

陽曆6月17號的生日,就是這個週日

僅供參考

農曆的來歷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激,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陰曆和陽曆的來歷?

selin沒有我

:你好。

陰曆全稱太陰曆,是以朔望月(月相變化一個週期的時間)為單位的歷法。陰曆的特徵是:月的長短依據天象,歷月的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倍數,和迴歸年無關。月份也和四季寒暑無關。月相的變化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

太陰曆,因歲首之不同,而有四:【秦建亥】,即以現行的陰曆十月初一為(秦)正月初一;

【商建醜】,即以現行的陰曆十二月為(商)正月初一;【夏建寅】,以周曆的三月為正月。為寅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新年春聯寫“斗柄回寅”,意即在此。因現行的陰曆,是以禒朝採用建寅的太陰曆,故又叫【夏曆】。

陽曆全稱為太陽曆,它是以太陽年(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亦稱迴歸年)為單位的歷法。陽曆年的特徵是:年的長短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於迴歸年,月的長短,則由人意定,和月相盈虧無關。一年中分為若干個月也是由人意規定。現今大多國家通用的陽曆是公元前四十六年羅馬儒略·凱撒始創稱作儒略曆。後經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與1582年命人修訂,而成為目前所用的公曆。公曆紀元(公元)以相傳耶穌基督誕生年為元年。我國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名曰【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曰【新曆】。

陰陽曆又稱陰陽合曆,系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太陽一週之時數為一年,一年分十二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每隔兩年或三年增加一個月,叫做閏月,由於它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絡,又被稱作【農曆】。

陽曆和農曆都是在中國起源的嗎

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起源於我國夏朝,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相關問題答案
公曆和農曆的由來?
公曆和農曆的怎麼辨別?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生日公曆和農曆的轉換?
公曆和農曆的意思?
公曆和農曆的轉換?
公曆和農曆?
公曆和農曆一樣嗎?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