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易經嗎?
周易和易經有什麼區別?
不是同一本書,
易經分為,《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前兩種失傳戶,現在通常說易經,就是指《周易》。這個回答基本正確
如果我要專門研究占卜八卦之類的,是看周易還是易經? 先看周易,但是估計一開始你看也看不明白,如果想學占卜,主要看你想學哪一方面的,是六爻還是梅花,還是八字,建議先看看梅花,然後六爻,期間可以看看周易這本書,當然周易也不是一看就能看懂的,最少也要50遍以上吧!
周易和易經 他們有什麼區別沒有?
易經是有三本的,周易只是其中一本。 易經分: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易經講是什麼呢?
易經講的是什麼。為什麼只講八卦圖。
易經,就是講八卦圖。原易經中,前象後辭。可以認為,易經就只八卦圖的註解。
易經,是用哲學來解釋天地四方,古往今來。你也可以把他說的物件看成是人本身。
易經,經過陰陽結合,一共推演出64種大的狀態,又經過各卦象結合,沒個打的卦象有6個小卦象。所以一共是384種卦象。者384種卦象,對應一切事物的執行狀態。
所以,易經就是八卦圖,是一本從哲學方面記錄事物執行狀態的書。具有很高的價值。
易經與算命。
八卦,是伏羲發明的。流傳幾百年後,夏朝,商超都對其有改動。當時的周西伯傾其畢生所學,一為避難,一為講自己的所學傳於後人,一為提醒朝廷,一為造反,便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內容。後至孔子作象辭。而成為完整的著作。這也是易經書中有很多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的原因,是因為周西場位於虎穴,不敢直言。一共經歷了2500年左右,為我們今天看見的易經最終形態。又流經了2200多年才到今天。
其中,無數高明人士對其註解,增加新的血液。在漢朝時,易經,分為術數合易理兩部分研究。術數,即是算命之類的。
因為易經中記錄的是各個狀態,只要能夠定位你現在的狀態當然能夠指導你的行為,所以它能夠算命,是正確的。
《易經》真的是周文王寫的嗎
很多人誤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是錯誤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係上的不同,易經包含了周易,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在於: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其實易經有三易之說。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1、《易經》產生的年代: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2、《易經》的起源: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裡【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⑴、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⑵、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⑶、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嗎?
很多人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其實易經不等於周易。
如果按形成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連山易,然後是歸藏易,最後是周易。
連山易,開頭的第一卦是艮。艮為山,這也說明了遠古時期,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遠離洪水、野獸之害,所以選擇生活在高處,因此,連山易體現了遠古時期人對山的崇拜。
歸藏易,是以坤卦開頭。坤代表收藏,遠古的人們,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產品開始有了剩餘,所以需要收藏,因此這個時候產生的歸藏易。
目前連山錠歸藏易已失傳,傳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燒了。
周易的成書時間應該在商末,周易,以乾卦為第一卦,以未濟卦為最後一卦,未濟是未完結,周而復始,周流不息的意思。
所以,易經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由於前二部已失傳,所以一般情況下,易經就指周易了
<<周易>>是<<易經>>嗎?五經中的<<易經>>指哪一本書?給我答案和理由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及編寫魯國史書《春秋》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後因《樂》丟失所剩書籍即:《詩》《書》《禮》《易》《春秋》並稱五經),《易經》成為六經之首。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第一: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互動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非亂變。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複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於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於“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故《連山易》又稱《夏易》),殷代的易學是《歸藏》(又稱《殷易》)。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連山易》相傳為宓戲所作;《歸藏易》相傳為軒轅黃帝所作。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周易》體系的易學,那麼關於這兩個分岐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託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並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捨棄《周禮·大卜篇》的觀念而不採信,偏要採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只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於《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幹。如十二闢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餘下全文>>
易經是道家經典嗎
《易經》非道、釋、儒任何所專屬,道家的經典應該首推《道德經》。但因為《易經》所闡述的是天地執行之大道,自然界的規律皆在其中,而道家研究的正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諧的關係,所以道家也將《易經》作為經典,如《抱朴子》等,特別是道家煉丹術融入《易經》思維頗多。或者可以這麼說,《易經》是一本超凡偉大哲學書,是任何其他科學的經典。
周易和周公是一個人嗎?
周易是周易..周公是周公啊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充套件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周易>>簡單概述
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繫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易經是哲學嗎?真的能預測未來嗎?
1.《易經》是哲學,但不僅僅是哲學,還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許多知識。
2.《易經》的占卜術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種辯證法思想,體現的是一種普遍的規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過《易經》預測未來,而是學習裡面蘊涵的哲理思想,並按照其去行事,這樣做起事就會比較順利。這也就是《易經》裡所說的“會易者不佔”的境界。
《易經》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一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本是占筮書,其基本因素為陽爻(―)、陰爻(--),把三爻重疊起來, 構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卦再重疊起來,構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辭、爻辭四部分。卦辭是解釋全卦的含義,爻辭是解釋每一爻的意義。《易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經從乾到離,凡三十卦;下經從鹹到未濟,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經《周易》即如此劃分,知漢以來傳本未變。
《易經》中傳的部分稱為易傳,司馬遷稱為《易大傳》,以區別於漢代其他各家易傳。《易大傳》是最早解釋《易經》的著作易傳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部分共十篇,稱為《十翼》。翼者羽翼,輔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釋闡述《易經》。《彖傳》是以卦象爻象來判斷每一卦的意義。《象傳》是解釋卦象和卦辭爻辭的,分為《大象》和《小象》解釋卦象和卦義的稱為《大象》,解釋爻象和爻義的稱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為根據,故曰《象傳》。《繫辭傳》是《易經》的通論,以闡述《易》理及其作用為主,繫於經之後,故曰繫辭。《文言傳》是解說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說卦傳》的前一部分很簡要地說明《易》的卦爻為觀變窮理,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後一部分解說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傳》說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和意義。《雜卦傳》將性質相對或其義相近的卦組合起來說明其卦義,因不按照《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錯雜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經》到《十翼》,源遠流長。舊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雖未可盡信,但並非毫無根據。一般認為八卦大體起於上古,卦辭爻辭形成於西周初期。至於《易傳》,雖與孔子有密切關係,但傳統的說法認為《十翼》皆孔子之作,則欠確切。一些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易傳》並非一人一時之作;它導源於孔子而由儒家後學在戰國時寫成。因其成書於戰國,所以其中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陰陽家的影響。大體上說,《彖傳》成書較早,《象傳》次之,《繫辭》《說卦》、《文言》又晚於《象傳》,《序卦》、《雜卦》最晚,可能成於戰國末。《易》的經與傳原來各自別行,不相雜廁。鄭玄注《易》將《彖傳》和《象傳》分隸於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將《文言》分隸於乾、坤二卦之後,以便於閱讀,今皆從王弼本。
關於《易》學的傳授,據《史記》《漢書》儒林傳說:孔子授《易》於商瞿,六傳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寬,丁寬授田王孫,田王孫授施孟喜、樑丘賀。漢代《易》學有施、孟、樑丘、京氏立於學官。費氏《易》以《十翼》解說上下經,流行於民間。施氏、樑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鄭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樑丘氏《易》亡於西晉。孟京《易》無傳者,清代鄭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經正義》,《易》宋王弼、韓康伯注而鄭氏《易》衰,王氏獨盛。
歷來註釋解說《易經》的書,不下千種,在群經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為象數和義理兩派。漢代《易》學偏重象數,孟京《易》學以卦氣陰陽災變講《易》,宋代劉牧作《易數鉤隱圖》,邵雍以圖書數理解《易》,都屬於......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