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姓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求一些好聽的古代女子的名字,和姓氏

1、姓氏:唐、景、蕭、永、愛、寧、藍、樓、步、彩、卿、連、顏、墨(很喜歡這個)、凌、蘇、洛、冷。。複姓的哇:歐陽、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拓跋、軒轅、百里、呼延、東郭、南門、微生、頂門、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淳于

2、名字(有點多,你篩選下吧):

爾嵐、初夏、沛菡、傲珊、曼文、惜文、語琴、從彤、傲晴、語蘭、雨寒、易煙、如萱、若南、尋真、曉亦、向珊、慕靈、映易、雪柳、海雲、凝天、沛珊、寒雲、冰旋、宛兒、綠真、曉霜、碧凡、若煙、念煙、白山、從靈、爾芙、迎蓉、念寒、翠綠、翠芙、靖兒、妙柏、千凝、妙旋、雪楓、夏菡、綺琴、雨雙、聽楓、覓荷、從安、綺彤、青亦、海瑤、飛槐、聽露、夢嵐、幻竹、谷雲、憶霜、水瑤、慕晴、秋雙、雨真、覓珍、丹雪、元楓、思天、如鬆、妙晴、谷秋、妙鬆、曉夏、宛筠、碧琴、盼蘭、小夏、安容、青曼、千兒、涵瑤、冷梅、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書萱、南琴、凝蝶、念真、若水、偲影、忻雲、函韻、顏夕、宸雲、晚書、印蓁、落薰、七夕。。。

贊助廣告

唐惜芫,江印蓁,蘇宸雲,樑晚書,季蘅,沫染、夏瑾柒

古代姓氏如何劃分?何為姓,何為氏?

現代人說起姓和氏,往往混為一談。事實上,從姓氏的本意來看,二者的初義大相徑庭。 (一)什麼是姓氏 在當今,某個重要會議釋出新聞公報或某一部集體編寫的大型書籍公佈代表或作者排列名單時,往往按姓氏筆畫為序。這裡的姓氏指的是姓,因為現在姓氏不分了,成了一個概念。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在讀先秦古書時,我們必須分辨清楚。 現在先說“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號,是氏族的標記,它標誌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說文解宇》說:“姓,人所生也。”我們看姓字從“生”、從“女”,表明了出生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這正是遠古母系社會制度的反映,可見,姓起源於母系社會。 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媯(gui)、姒(si)、姜、嬴、妘、姞。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緣關係。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也就轉變為以父系血緣關係來計算了。這時出現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說明這時社會已基本過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說“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誌,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為“子姓”,後來分成殷、時、來、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後來分成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邨、鬱、邗、晉、應、韓、凡、蔣、邢、茅、昨、祭、吳、虞、虢、鄭、燕、隋、巴等氏;秦國的祖先“嬴姓”,後來分成趙、樑、徐、郯(tan)、江、黃、葛、麋、秦等氏;齊國的祖先“姜姓”,後來分成申、呂、許、紀、州、向、齊等氏。所以說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標記,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則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 (二)姓氏的作用 關於姓氏的作用,古人作過一些解釋,宋朝劉恕《通鑑·外紀》篇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說:“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宋朝鄭樵《通志·姓氏略序》說:“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三代之後,姓氏合一,皆所以別婚姻。”清初顧炎武《日知錄》說:“氏焉者,為男別也;姓焉者,為女坊也。” 根據以上四種解釋,我們可以歸納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別種族;②明世系;③別婚姻。在上古同姓不婚,如《左傳·信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晉語》也說:“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古人從長期實踐中領悟到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了辨別男女雙方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婚娶與否,在貴族女子稱謂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代,貴族婦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kui)、季姬;出嫁後,如果嫁的是國君,要在姓上加孃家的國名,如齊姜、晉姬、秦嬴;如果嫁給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趙姬(趙衰妻),棠姜(棠公妻);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諡號,如武姜(鄭武公妻),文嬴(晉文公妻)。這樣做的用意,都是為了避免同姓婚配。鄭樵《通志》說:“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這件事古人看得很重要,當時不一定是從優生優育角度考慮的,而更看重的卻是禮。所以,即使是買妾,那個妾不知自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來判定。春秋時,魯昭公娶了......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在古代,人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嗎?

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十二種: 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 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曆史演變,至今已不甚為人知曉。 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 匠、屠等。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以諡號為氏。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至於第一個姓,應該是“風”。

古代人的各種姓,名,字,氏等的區別和用法

一、姓

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姓與氏是什麼關係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三、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

唐宋後,取複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

四、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名與字是什麼關係呢?廣義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義的詮釋,也可以是名的內涵的發揮。

五、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名、字是一般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也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範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與,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然而,近代、尤其共和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

通俗解說“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姓”是家族的標誌,“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別,秦之後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共和國之前,“名”是正式場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間日常稱呼的,因為古人覺得直接稱名字不太禮貌,稱呼“字”就比較禮貌,也顯得親密一點。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後由尊長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贈與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會取“字”。

至於“號”,一般由自己起,以表達自己的志向、興趣、愛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這些人覺得直接稱呼“字”依然不禮貌、不夠恭敬。有號的人不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會地位也不低。

姓與氏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姓和氏在現代基本是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在遠古之時則有著嚴格的區分。在那時,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遠古的先民們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後,太昊伏羲氏就開始規範“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約,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據《通志》記載,太昊時規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國現行的姓氏,是在遠古姓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隨著母系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隨著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遠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遺忘。從黃帝以後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時期內,姓已逐步變得可有可無,氏乃是一個人的主要稱謂符號。現今的姓氏,多數確立於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人們乾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代姓的真正含義。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為氏。

(2)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3)以官名為氏。

(4)以技藝為氏。

(5)以祖先的諡號為氏。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餘下全文>>

古人姓、名、字、號的關係 5分

好聽的古代姓氏兩個字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司寇 端木 樂正 公良

拓跋 夾谷 宰父 穀梁

段幹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海

樑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南宮 第五

還有好多其他的不認識的姓 可以查查百家姓

中國古代稱呼女子用的氏是怎麼回事?

古代女子未出格之前都是有名字的,但是,一般的窮人家可能只是有一個象徵性的小名,如:小花\二丫之類的,大戶人家的女子是從她氏到名字很講究的.

女子出格之後,要隨夫姓,夫姓在前,本姓在後,如夫姓張,女家姓王,則叫張王氏.象張王氏這樣的名字只是對現在對外介紹和入家譜或是寫進一些文字性稿件時用的,在家裡或是相熟的朋友還是會叫以前的名字.

古代滿族人姓氏有哪些

愛新覺羅氏,齊佳氏,佟佳氏,烏喇瓜爾佳氏,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伊爾根覺羅氏,葉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富察氏

古代的南詔人都有些什麼姓氏?

南詔國有白族十大姓氏,張,何,楊,李,段,杜,趙,尹,高,許。

南詔國,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長,相對獨立,政教合一的一個地方性王國,他的國王實行的是一種十分有趣的連名制制度,即父親的名字中最後一個字,即是兒子的姓。他們實行的又是承襲制,即兒子承襲老子的位。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這就出現了父叫盛羅皮,子叫皮羅閣,孫叫閣羅鳳,再往下一直傳下去,鳳伽異、異牟尋,尋閣勸、勸龍晟……。十分有趣,這種聯名制,現在不多了,但一些少數民族中,為了口傳姓氏,尋根問祖的需要,還維持著這種連名制的習慣。

奇怪的是大理地區有些大姓也實行連名制,所不同的是姓不變,只連名字中的字,如《鶴慶高氏族譜》連名制達三十代,高鬥奏—奏晟—晟君—君補—補餘—餘武—武邱—邱善—善諾—諾義—義和—和亮—亮從—從君—君輔—輔仁—仁溫—溫情—情智—智升—升泰—泰惠—惠珠—珠壽—壽長—長明—明惠—惠直—直信—信益。

趙、楊、董氏等在大理地區都存在這種現象,白族學者張錫祿曾在《南詔與白族文化》一書作過較詳的研究和介紹。

南詔王國(738年-902年)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國首領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於權臣鄭買嗣。

唐初洱海地區部落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較大部落,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朝的支援下,南詔先後征服西洱河地區諸部,覆滅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人姓氏?
古代歐姓歐陽的名人?
古代李姓名人都有誰?
古代鄭姓的名人?
古代吳姓名人?
吳姓的古代人物有哪些?
古代吳姓的名人?
古代周姓名人?
古代強姓有什麼名人?
歷史古代上姓潘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