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的由來?
關於蘇氏的來歷
隋唐時期,陝西依然是蘇氏聚居的大本營,南北朝時期,雖然有蘇姓後人向南方遷徙,但是在南方還併為形成有規模的蘇氏大族。直到唐代,南方才形成了蘇氏的閩派、蜀派、眉派。 蘇味道 眉派始祖是蘇味道,他原任唐鳳閣侍郎後被貶為眉州刺史,這一支蘇氏便在眉州(今四川眉州)開支散葉、繁衍後代,在當地形成蘇氏眉派,又稱眉山派,蘇味道被尊為蘇氏眉山派始祖。 進入宋代,蘇氏家族的子孫人才濟濟,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都做出了傑出貢獻。眉派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成就尤為突出,共同創造了蘇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眉派三蘇緣何稱自己為“趙郡蘇氏” 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因其文名和名望,蘇軾一支一直被蘇氏後裔尊為眉山蘇氏。但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在很多時候都自稱趙郡蘇氏,這又為何故? 蘇軾 漢興,蘇氏開始遷徙入秦,蘇建家於長安杜陵,他在武帝時以擊匈奴有功,封平建候。蘇建禒後代遂在平陵安家,蘇建生三子:長子蘇嘉,中子蘇武,幼子蘇賢。嘉的六世孫蘇純為南陽太守,生子曰蘇章,東漢順帝時期為冀州刺史,又遷為幷州,有功於當地人民,蘇章的子孫就在趙郡居住下來了,趙郡蘇氏便由此而起。 蘇洵在《蘇氏族譜》中提到:“蘇氏出自高陽,而蔓延於天下。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於官,一子留於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蘇味道是河北趙州欒城人(今河北石家莊),他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後被貶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遷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未赴任就死了,留下一子未能回欒城,故在眉山定居,由此,眉州就有了蘇姓。眉山蘇派源於河北趙郡蘇氏,故蘇洵三父子在撰文提款時都自稱趙郡蘇氏。 三蘇可考的祖輩 蘇味道[1]—→蘇份[2]—→蘇瑗—→蘇詵(shen)—→蘇汝集—→蘇涇—→蘇釒斤[3]—→蘇祜(hu)[4]—→蘇宗皋(gao)[5]—→蘇序[6][1]蘇味道(638.3.11——705.7.21),趙州欒城人(今屬河北省石家莊市)。少有文才,九歲能屬辭。與鄉人李嶠同以文辭知名,被時人稱為“蘇李。”成人後,蘇味道被州里舉為進士。及第後,累遷咸陽尉。延載初年(694年),蘇味道歷遷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元配裴氏,繼配劉氏。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蘇味道因親附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之罪,被貶為眉州刺史。不久,又遷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歲。有文集流行於當世。為眉山蘇氏始祖(即眉陽派)。 [2]蘇份(673.3.11——705.7.21),蘇味道第二子。配盧氏,留四川眉山。 [3]蘇釒斤(861.3.12——935.6.6),配黃氏(877——935.2.5),以俠氣聞於鄉閭。生五子,長子蘇祈,次子蘇福,三子蘇禮,四子蘇祐,五子蘇祜。 [4]蘇祜(905.5.14——958.7.30),配李氏,生六子。長子宗善,次子宗宴,三子宗升,四子宗杲,五子宗德,六子宗晁。李氏嚴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竇太后、柴氏主之遺烈。蘇祜與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鎮。 [5]蘇宗杲(944.7.24——994.6.8),配宋氏。生子序。宗杲公好善,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鄉閭之人,無親疏皆敬愛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謹,而御下甚嚴。與李氏合葬眉山安道里。 [6]蘇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配史氏。簡易樸實,與人交往,不擇貴賤,擺架子,與鄉鄰相處融洽,無神主義者。與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其事蹟詳見於蘇軾《蘇評廷行狀》、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誌銘》等文獻。 蘇洵的兄弟和子女 蘇軾的子孫及後代定居......餘下全文>>
蘇氏的起源和由來
蘇(Sū蘇)姓源出有四: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複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4、回族蘇氏起源:蘇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蘇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蘇里曼……之後裔取姓蘇。’“蘇達尼,就取自第一個音‘蘇’為姓”。(《中國回回姓氏來源》)再有,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鎮蘇家回族老人講,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蘇拉瑪尼,沿絲綢之路來到韋州經商,並長期定居下來,其後裔均姓蘇。”(《中國回族大辭典》)此外,也有因“速來蠻”的“速”(與蘇音相近)賜給蘇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錦衣衛指揮僉事速來蠻四世孫烏令班時,便賜給姓名蘇榮。其後均以蘇為姓。回族蘇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時,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來的阿合抹,留居後取名蘇唐舍,並取回族蒲氏女為妻,其後便以蘇為姓。
蘇氏起源?
蘇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居於第41位,有關古書都稱他是昆吾的後代。昆吾有個兒子夏代中期時在蘇國做官。蘇國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溫縣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滅掉,子孫用國號作為姓,就是蘇姓。蘇姓世代住在河內(今天河南溫縣、武陟(zhi)、沁(qi海)陽一帶),在先秦時代,有一支遷徙到今現在湖南、湖北境內,一支遷徙到東周洛陽(現在的河南洛陽東)。西漢初,蘇姓有一支遷到武功杜陵(現在的陝西西安東南),後來又有一支遷到扶風平陵(現在陝西咸陽西北),都發展成長為一個個很大的家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現在的郡(juin)治山東昌北)、桂陽(現廣東連縣)的蘇姓。蘇姓有一支在西晉末年遷到襄(xian)陽(現在的湖北),還有一支遷徙到藍田(現在的河北)做官。東晉十六國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蘇氏有一批人隨之渡江,在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遷徙到四川,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蘇氏曾經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戰國時有縱橫家蘇秦,曾經以合縱策略說服六國聯合起來一起對抗秦國。西漢的蘇武,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歷經威脅誘降,始終不向敵人屈服。十六國時期秦國的女詩人蘇蕙,唐代宰相,蘇味道、蘇廷同時也都是文學家,還有大將蘇定方,詩人蘇源明。北宋蘇時,四川蘇姓在文壇佔有顯赫位置,眉山(現在的四川)人蘇軾,為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他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他的書法有天真爛漫的趣味,他的文章明白暢達,同他的父親、散文學家蘇洵以及弟弟、散文學家蘇轍,合稱“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跟“三蘇”同時,有詩人蘇舜(shuen)欽,還有一位天文學家、藥學家蘇頌,南宋有個畫家叫蘇漢臣,清代有乾隆年間甘肅回族和撒拉族聯合起義首領蘇四十三,清末捻軍將領蘇天福,汀軍將領蘇元春,近代有個文學家蘇曼殊
蘇氏的來源?
蘇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顓頊之裔陸終長子。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姓氏蘇的來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覆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佈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臺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佈
江蘇
蘇姓分佈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佈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佈。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佈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佈。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餘下全文>>
蘇氏家族源於那個朝代
蘇姓來源:(1)出自“己“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時司寇忿[fen]生,受封於蘇國,後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蘇”為氏。(2)南北朝時有代北複姓所改。
蘇氏家族源於春秋。
河北蘇姓 由來
歷史來源
一 :「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後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蘇姓起源參考之二
蘇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三。蘇姓出自古帝王顓頊高陽氏,是陸終長子昆吾的後代。顓頊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時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個兒子後來被封在蘇,建立了蘇國,他的子孫因此而姓蘇。後來,昆吾的後代中有個叫蘇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溫縣,建立了蘇國。後來,蘇國被滅,蘇國的子民就用蘇作為自己的姓氏。發展與演變:蘇姓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漢時期,有蘇姓開始遷居陝西,山東,廣東等地,晉朝時,更是發展到河北,江蘇,浙江。唐代,蘇姓開始進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間,蘇姓擴充套件到了雲南,臺灣。蘇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溫縣,河內,洛陽,耿功,扶風,杜陵,平陵,北海,桂陽,襄陽,邯鄲,藍田,趙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遊,興化,泉州,晉江,南安,永春,龍溪等。
廣西蘇姓的由來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海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複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 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 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 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 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舒氏宗親和蘇氏宗親在起源時候共是一家
舒姓,為黃帝直系後代。以國為氏,出自“偃姓”,據《左傳》所載,周朝,皋陶的後代被封於舒國(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舒姓最早的來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稱為舒鳩國。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國所滅,子孫以“舒”為氏。蘇姓得姓始祖為己姓的顓頊之裔陸終長子昆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