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給朱元璋算命?
劉伯溫評價朱元璋的話
晚年生活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嚮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迴圈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青田武陽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臺。......餘下全文>>
劉伯溫讓劉璉臨死前給朱元璋的是什麼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還鄉的大明軍師、誠意伯劉伯溫病危,臨終前對守候在身邊的兒子劉璉、劉仲景說:“我死後擔心會給家裡留下禍害,我寫的兵書《百戰奇謀》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沒有找到傳人……本想把這本書獻給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獻上去了他也不會相信,倒不如燒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果然,劉伯溫的死訊報到京城後,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縣弔喪。。胡惟庸到劉伯溫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兵書《百戰奇謀》劉璉告訴胡惟庸,父親已把兵書燒了,給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離子》和一封信。胡惟庸瞭解劉璉兄弟,知道兩人都是至誠君子,不會也不敢欺騙朝廷。在安葬了劉伯溫後,胡惟庸就帶著沒有燒完的殘存書稿和軍師給皇上的書本信件,馬上返回了京城。回京後,胡惟庸把書本信件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見是《郁離子》就仍在一邊。”
英雄殺武將裡為什麼都管宋江叫老闆?朱元璋叫院長?還叫劉伯溫為瞎子、扁鵲為奶媽?都什麼意思?
松江可以給別人牌,跟發工資一樣,所以人稱老闆。
朱元璋,打錯字就是朱院長了,搞多了就這樣了。
劉伯溫可以算牌,跟算命一樣,但最多的時候叫老劉(因為還有個劉,劉邦)!
扁鵲可以給人回血,無限藥瓶的存在,所以叫奶媽,很多遊戲可以給隊友回血的都是叫奶媽!
李善長能力未必勝過劉伯溫,未何朱元璋這麼信任他。
因為李善長是淮西人士,朱元璋對淮西人士自然是頗有青睞,他的義子義侄不都是淮西人嗎,朱元璋覺得淮西人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十分親切。而劉伯溫原先為元廷效命,曾經還領導青天人民發動家鄉保衛戰打敗了張士誠的不少義軍,劉伯溫骨子裡看不起義軍,覺得他們是殘害百姓的土匪草寇,朱元璋自然覺得劉伯溫看不起他自己了。
再者,劉伯溫長於言論短於實踐,而李善長具有日理萬機的能力,能夠處理紛繁雜亂的國家政事,自然會獲得朱元璋的信任
如果沒有劉伯溫,朱元璋能否得天下
個人影響歷史是事實,但不能改變歷史走向。元朝末年南方主要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起義軍。朱元璋手下除了劉伯溫還有李善長、胡惟庸、宋濂、楊憲等謀臣,還有徐達、湯和、常遇春、藍玉等勇將,其實力規模與東漢末年的曹操極為相似。此外,朱元璋採納朱升的策略“廣積糧 高築牆 緩稱王”積聚實力,贏得民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皆已齊全,朱元璋最後一統天下基本是歷史必然,作為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他起到的作用應該是推進了這一歷史程序,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劉伯溫,朱元璋也能統一全國,但是可能付出的代價和時間會久一些罷了。對於朱元璋,劉伯溫並非不可或缺的人物,從後來朱元璋想辦法削弱劉伯溫以及其他幾個明初大案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均在這些謀臣之上,因此朱元璋這個人物才是改變元末混亂局面的關鍵!
劉伯溫是朱元璋殺的嗎?
晚年生活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嚮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埂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迴圈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青田武陽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臺。......餘下全文>>
朱元璋對劉伯溫是不是很不夠意思哦
其實反倒非常夠意思了。
劉伯溫系明朝開國人才體系的所謂“浙東集團” 朱元璋出身是和李善長、胡惟庸等“淮西集團”是一樣的。 朱元璋主要重用的是他的老鄉即“淮西集團”士眾。 簡單說就是劉伯溫並非朱元璋“嫡系”
而且劉伯溫加入的時候已經是朱元璋拿下南京之後的事情了,朱元璋“根基”已成。他屬於“半路出家”簡單說就是劉伯溫資歷不夠。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劉伯溫是文臣。即“文人” 朱元璋是很鄙夷文人的。 簡單說就是劉伯溫階級出身不好
所以劉伯溫僅僅是封了一個“誠意伯”的“伯爵” “伯”和“公”之間還有“侯”一等呢。
但即時是這樣 劉伯溫依然備受重用 ,並且在以李善長為首的文宦集團排擠迫害之下,朱元璋也並未下手誅殺他。他最終也能得以隱居善終。(史說一說為隱居後終為胡惟庸使人毒殺)反觀李善長最後落得個誅滅全族的下場。 而劉伯溫明世宗時期受追賜,與明朝開國功勳一起配享太廟。
劉伯溫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怎麼輔助朱元璋得天下的?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明朝的劉伯溫是不是朱元璋害死的呢?有歷史記栽嗎?
希望對你有幫助 悲劇性結局——《明朝那些事兒》 劉伯溫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朱元璋曾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1、淮西派與浙東派拉開爭鬥序幕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鬥。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面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 李善長何許人也,為什麼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基。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準備看一場好戲。 2、劉基處死李彬,與李善長結怨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為當時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裡火裡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裡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劉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許多重要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什麼只得到這樣的待遇?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埋頭幹活,這樣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準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麼一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臺,劉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基一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基決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餘下全文>>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殺死的嗎?
劉伯溫之死
劉基(字伯溫)是明初的一代奇人,《明史》稱其“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在民間傳奇和文學作品裡,劉伯溫則更是一個傳奇,比張良、諸葛亮還要神通廣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風喚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稱為“帝師”、“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譽。預言之作《燒餅歌》就被傳為是他所寫。
歷史上真實的劉基當然不是神仙,不過按今天的頭銜,可算是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等,其著述也廣泛涉及到了這些方面,“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明史 列傳16》),其《郁離子》想象詭異,寓意深遠,有如《莊子》,《百戰奇略》更是兵書寶典(後人對是否伯溫所作尚有爭議),天文歷數方面有《天文祕略》,卜筮方面有《觀象玩佔》傳世,此外還著有曆書《玉洞金書》一卷,《注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頗為奇特的是,和羽扇綸巾、談笑自若的傳統學士名臣儒雅瀟灑的形象不同,劉伯溫身著布衣,威猛剛烈,“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漢的模樣。
劉基是浙江青田人,23歲進士,曾任元朝的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等官職,曾受命參與鎮壓方國珍部,任處州路總管府判。因不與兵事,憤而棄官還鄉,在48歲那年棄官歸隱。元至正二十年,“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明史 列傳16》)
被朱元璋聘至應天(南京),充任謀臣後,劉伯溫針對當時形勢陳時務18策,提供了好幾著關鍵性的軍事策略,如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方國珍暫時妥協,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建策。為朱元璋採納。朱元璋先後攻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多按劉基的計策行事。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劉基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為朱元璋謀劃制定北伐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其間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誠意伯。
按運籌帷帷的功績,劉伯溫理當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為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征戰疆場的“哥們”,儘管朱元璋對劉伯溫“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 列傳16》),但那是有所請教,是一種姿態而已。可能是出於一種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對文化人有一種內心的反感,儘管劉基以及陶安、秦從龍、朱升、範常等文人對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絲毫不亞於廝殺戰場的武將。
當然,補償還是有的,為安撫劉伯溫,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賦稅,“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後來又“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明史 列傳16》)
不過,劉伯溫雖才華蓋世,胸有韜略,卻不是政治家。如果他專注於學問,成就必定會不遜於任何一代宗師。但他是性情中人,決不會為逃避亂世紛爭,躲起來一門心思做個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誠,性格正直剛烈,嫉惡如仇,天下太平之後,也根本不適合混跡於官場,這一點他自己也明白。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為丞相,劉伯溫的回答是:“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可惜,一入侯門深如海,已沒有了退出的餘地了。
即帝位後的朱元璋,心態開始發生變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只不過在朱元璋那兒更變本加厲,更刻薄寡情。本來第一個要收拾的是獨攬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因為李嫉恨劉伯溫,朱元璋就選擇劉伯溫充當殺手。“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