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27日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周姓悠久歷史 文王以國為氏

曾經統治中國達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這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現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與周姓之間又有什麼連帶關係?

根據《姓纂》的記載:“帝嚳生后稷,至太王, 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由此可見,原本姓姬的周文王,當初也跟其他有封邑的人一樣,拿封地的名稱當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來。

由此,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漢人的血緣,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

文王以國為氏。當時周國的位置,就在現在陝西省的岐山縣一帶。後來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國都設在鎬。鎬的位置,是在現在陝西省長安縣的西方。到了懿王的時候,國都遷往槐裡。槐裡在今陝西省興平縣的東南方。由此可見,周姓的最初發源之地,應該是在陝西這個地方,以後才逐漸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應該是自西而東,也就是從陝西逐漸地遷移到河南。

贊助廣告

以周文王父子為周氏的始祖,是歷來被普遍採信的說法。不過,周姓之見諸史書,並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黃帝的時候,就有過周姓的出現。

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黃帝有一位大將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分散在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地。

這段記載,雖然指出財周氏的姓源並不僅僅為周文王的一脈,然而卻提供了一個可貴的事實——周姓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一個漢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傳統上的一個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認為周姓漢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對歷史的影響之大,真可以說是無與倫比。這正是數千年來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榮耀。

贊助廣告

姓氏周的來歷

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週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洩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世家。最早源於古代的姬姓,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後稷的姓,在中國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時遷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範志亭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一書的第4頁)。“從黃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個傳說中的世家。經過西周一朝的發展,至周平王東遷,其次子烈封於汝墳(在今河南葉縣東北),成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東遷洛邑(在洛陽)之後,其中的一個兒子姬烈被封在汝墳,經過十九傳,至姬邕時東周被秦所滅。雖然封國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脈世代食周爵祿俸的姬邕家族卻在習慣上仍被人稱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為姓,以示紀念,以示不忘本,並代代相傳。邕生秀,秀生仁。這時已到了西漢時代,漢初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特地封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紹續周室香火,周汝墳地勢卑溼,遂徙地於汝南郡,這支周姓在當地生息繁衍,形成漢唐時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瓊英著的《中國姓氏通史.周姓》”。

隨著後來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遷徙,汝南周氏不斷向四周輻射擴散,其後的陳留、臨川、尋陽、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內、臨汝、華陰、河東等周氏郡望,都與它有深厚的淵源。它被視為今天周姓的主要來源。

周姓有什麼來歷?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始祖農神姬稷本來居住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詩經.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誕生和開創農業建立家業的歷史。後來到了古公姬亶父時代,因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古公率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今陝西岐山縣),建立了國家,因地處周原,故稱周國,古公稱周太王。周姓的主要來源為周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周赧王姬延的後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後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在《百家姓》裡,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統計,周姓現時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洩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樑賜汭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裡)。

源自姬姓

這是漢族周姓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一、農神后稷的裔孫古公姬亶父

周姓

(即周太王)為狄所攻擾,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區,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43任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周朝皇族,遷為家人,舉族遷往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稱赧王為周家,其後代以周為姓,稱周氏。又有春秋時期,周公姬旦的後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據史籍《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王朝姬軒轅氏執政時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王朝時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也是出自姬姓,他們的後裔子孫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於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廬江(今安徽合肥)、潯陽(今江西潯陽)、臨川(今江西臨川)、陳留(今河南開封)、沛國(今江蘇沛縣)、泰山(今山東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陽)等地。[1]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後裔,屬於以王朝名稱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後,西周滅亡。西周滅後,周平王姬宜臼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周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為秦昭襄王所滅,共歷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個兒子叫周烈,受封汝墳侯。到了他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昭襄王滅了周王朝,從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後代子孫依然還在,遂多以故朝名稱為姓氏,稱周氏。

到了大漢王朝建立,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復了周氏的侯位,漢高祖劉邦將周邕的孫子周仁重新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崗鎮)。從此周氏作為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歷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

三、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餘下全文>>

陳姓氏的由來·

陳姓氏的由來(1)出於媯姓。以國名為氏。《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分封大舜的後裔胡公滿於陳國,其子孫遂為陳氏。後來陳公子完投奔齊國,食採于田,古時陳田讀音相近,再因政治原因,不利於繼續不忘舊國,齊莊公時,陳氏得寵,陳完四世孫陳文子為宰相,改陳姓為田姓稱田文子。歷史上常說“陳田一家”,即本於此。(2)為古代北方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候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陳氏。(3)古代安南國王姓陳氏。

郭 這個姓氏的由來?

郭姓起源參考之一 郭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他。這時南方的楚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王無故滅虢為藉口,興師問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後裔姬序找來,封在北虢(今陝西東南李家窯),以平息矛盾。公元前 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滅掉北虢。姬序的後人稱為虢氏。古時虢與郭二字通用,虢氏後來轉為郭氏。郭子儀,唐朝大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為平定“安史之亂”最主要將領。唐肅宗即位後,郭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他聯合回紇兵馬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升中書令,進封汾陽郡王。他一生為國家屢建戰功,唐德宗尊稱他為“尚父”。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他與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了比過去準確的《授時歷》,施行達360年,是我國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擅長製造儀器,創造和改進了10多件觀測天象的儀器,並組織了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的精確度。 郭姓起源參考之二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擁有人中佔漢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支出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後。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詳,但卻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之始祖。另一支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園、池之類。郭,意為外城,即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另一支出自姬姓,為周王族後,因封國名(虢)轉音而成郭姓,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虢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 有東虢、西虢、北虢之說,其中、東虢、西虢均系周王姬發所封,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周平王東遷時,鄭武公護駕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了他。這時南方的楚國逐漸強盛起來,楚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平王無故滅虢為名,興師問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為恐懼,只好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在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號稱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後來虢被晉國攻滅,子孫便稱為郭氏。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山西、陝西省者外,已播遷於山東、河北。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移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唐代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到了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後展成為臺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郭姓歷代人才濟濟,名人輩出,既有文臣武將,又有王侯皇帝,還有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三國時有曹操重要謀士郭嘉;元代有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元末有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另外近代最著名的人物還有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先生;還有解放戰爭中華東戰鬥英雄郭繼等;當代,美國有著名華人律師郭麗蓮。 於此可見,郭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郭姓起源參考之三 郭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八大姓,在臺灣排名第十四,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轉化來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於虢,建立了虢國。到西周末年,因為國家弱小,被鄭武公以武力佔領,並聲稱是由於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楚莊王因此出兵討伐周朝,周平王因此找到姬叔的後裔姬序,並封他為虢國國君。虢國後來......餘下全文>>

誰知道*解*這個姓氏的起源和來歷

解姓

一、姓氏源流

解(Xiè)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採食之地邑名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有兒子良受封於解邑,良生活採食於解,所以稱為良解。他的子孫後代於是以良解的採食之地作為姓氏,成為解氏。

2、來源於古代地名。春秋時期周王朝的京畿分為大解和小解。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人後來便以解為姓。

3、出自複姓改為單姓而來。南北朝時,北魏有複姓解毗氏,後改為單姓解氏。

得姓始祖:解良。據《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族譜牒記載,解氏出於姬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黃帝長於姬水(今陝西省岐山縣岐水)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省鄭州),因而姓姬。黃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囂,為正妃嫘祖所生。玄囂遷居壽丘(今山東省曲阜),生蟲喬極,蟲喬極生帝嚳。帝嚳正妃姜女原,生子棄,被稱為后稷,創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劉,公劉遷居豳(今陝西省旬邑)。公劉生慶節,慶節生皇僕,皇僕生差弗,差弗生毀隃,毀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類,公叔祖類生古公父,遷周原(今陝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歷三子。其中,季歷生子姬昌,稱文王。文王子姬發於公元前1066年消滅商紂王,建立周朝,被稱為武王。武王傳成王姬誦。成王封胞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省曲沃)稱唐侯,子燮夫遷都於晉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國號為晉。另一子良被封於解邑(今山西省臨晉縣西南解城)稱解良,成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解姓出於姬姓。上古周朝時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作良的受封於解地(今山西省解縣),稱為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解為己姓。解姓的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山西省臨汾縣)和雁門(今天的山西省代縣),解姓在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解姓居全省第92位。(略)

三、歷史名人

解 揚:或作解陽,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弟解獵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食邑於解(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因以為氏晉國大夫。本書《鄭世家》謂其字子虎,霍人,蓋司馬遷別有所本。“執解揚”,解揚奉命出使宋國,被鄭人拘執而獻給楚國。

解 獵: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兄解楊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

解 潛:宋代鎮撫使,在紹興作官時大力發展農業,招募人來耕種荒田,收成很好,紹興的屯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後來因為疾病而死。

解 縉:明代翰林學士。洪武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曾經上書萬言,鍼砭時政,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升遷為御史。永樂初年任翰林學士,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世界上最完備的一部百科全書,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 開:明代學者,字開元,吉水人。他和弟弟解闔一起隱居在山中,他們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被稱做二解。

解處中:五代時期南唐畫家,江南人。擅長於畫竹,尤其喜歡畫雪中的竹子,經常冒著風雪到野外寫生。人們對他所畫的竹子評價甚高。

解楨期:明朝時期書法家,書法好,被認為天下第一。後來在朝廷做官,職務為中書舍人。

解學龍:字言卿(1582-1645),號石帆。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海進士,歷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撫,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政,支援東林黨的主張。南明時,官刑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國。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解學曾:字省齋(1588-16......餘下全文>>

盛這個姓氏的由來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郕同盛。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郕國即是其中之一。郕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河南範縣、山東寧陽縣一帶。春秋時期,郕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郕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兩千多年來的盛姓人,是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耽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59562.htm#1

吳這個姓氏的起源是從哪裡呢?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週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大將軍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宗族特徵

1、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2、吳姓族人皇親較多 ,從而使得本族有一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3、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一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陽吳姓一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勳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餘下全文>>

成姓的姓氏來源

成 郕成(郕)氏有兩支,一支源於姬姓,周初,周文王嫡七子,姬叔武,封地郕國(今山東省寧陽縣汶上縣北部一帶)。伯爵,謂郕叔武。郕叔武的後代以成為氏。一支源於羋姓,西周末年的戰國時代,楚國君羋熊儀尊號若敖,他的庶出子孫稱為若敖氏。到楚成王羋熊惲(又名髡、頵)時,有名將成得臣,是若敖的兒子鬥伯比的第三子,以父字稱為成氏。成得臣善於治軍統兵,作戰勇猛,為楚國立過很多戰功,一直做到楚國令尹。後來由於他久勝而剛愎自用,在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中,被晉軍打敗,楚王知道後怒而不饒,派使者上前線,成得臣因羞愧而撥劍自刎,等楚王聽從人勸告,念其勇武及往日功勳,想饒其敗軍之罪時,但在使者再到軍中時,成得臣已自刎了。他的兒子成大心也是楚國名將。成(chéng)姓源出有: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屬於以國名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為姓氏的,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幾乎同時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獨一無二:⑴.起源於今山東寧陽。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與《辭源》記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封其弟、周文王第七子叔武於郕(今山東寧陽),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國。文公三傳至僖公。齊僖公先後與鄭莊公及魯隱公結盟,得到兩國幫助,在其後十數年間齊僖公先後主持與多國會盟,平定宋、衛與鄭三國之間的鬥爭。齊國與盟國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討伐宋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不而討伐郕國、平定許國逼使許莊公出走,立其弟許桓公為國君、平定宋國華督之亂。前706年,齊僖公又在鄭國公子忽幫助下打敗狄戎,但是因贈送禮物給各盟國時,魯、鄭交惡,於前702年,齊國在鄭國要求下聯鄭伐魯。前699年,又應宋國要求,聯合宋、衛、燕三國討伐鄭國,齊國遂形成一個小霸之局面。到了僖公之子襄公在位時,國力更強。在前690年,降服紀國。前686年,齊國又與魯國討伐郕國,郕國國君看到魯國同姓相殘,竟聯合外姓討伐自家人,一氣之下,遂使郕國降齊。被齊襄公姜諸兒厚禮受降,其後代遂以國名為姓氏,後有的去邑為成氏,史稱成氏正宗。⑵.起源於今河南範縣西濮城北。幾乎在與叔武封地的同時,周武王又將另一個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個郕邑(今河南範縣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國。季戴郕國沒有叔武的郕國命運好,早在叔武的郕國滅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這個郕國即被衛宣公姬晉所滅,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為成氏,世代相傳至今。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為得姓始祖。 源於容成氏,出自遠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在史籍《姓氏詞典》中引《新纂氏族箋釋》註釋:“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後派生出容成氏族,即傳說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莊子·胠篋》中記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後世所明確記載的容成氏,當以大禹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傳,經久不衰,名人輩出,其後裔子孫分衍多多,姓氏繁複,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當出此族源。 源於羋姓,出自楚國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千家姓查源》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君主若敖有個兒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國大夫。在熊成虎的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匈奴族,出自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北涼錄》中的記載,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將軍衛青擊敗,俘虜被送入中原地區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漢俗改漢姓為成氏者,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盧這個姓氏的由來?
黃這個姓氏的由來?
牟這個姓氏的由來?
王這個姓氏的由來?
陳這個姓氏的由來?
翁這個姓氏的由來?
李這個姓氏的由來?
魏這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