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來源?
公曆的起源
現代陽曆因國際通用而稱公曆。曆法源於天文,受制於權力。所以各個國家使用的歷法有所不同,就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也會採用不同的歷法。
曆法可分陽曆,陰曆及陰陽曆。基於以地球繞太陽一週計為一年的歷法稱陽曆,基於以月球(太陰)繞地球一週計為一月的歷法稱陰曆,同時採用以上兩個基準的稱陰陽曆。
我國自夏代起就採用陰曆計月,並設節氣的陰陽曆。此歷自漢以後歷代因之,迄於清末。因起源於夏,固稱夏曆,民國稱舊曆,共和國稱農曆。
現代陽曆因國際通用而稱公曆。公曆的鼻祖是羅馬歷。
經格里高裡八世改革後的歷法就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曆,稱“格里高裡歷”,簡稱格里曆。
其歷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與迴歸年長度僅相差25.92秒,要經過3333歷年兩者才會相差1日。
中國辛亥革命後(1912年),即採用格里曆。1949年起採用公元紀年。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由於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公曆的來源誰定的?
神
陰曆和陽曆的來源?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曆”的陰曆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曆”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曆”通俗地稱之為“陰曆”。 陽曆,亦稱公曆、太陽曆、新曆、西曆,也稱格里高利曆。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裡·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曆”(舊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曆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曆”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曆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曆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曆法”當屬“儒略曆”。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曆”,對中國的陰曆起了革命,它採用了陽曆,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曆”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曆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曆。“天曆”在中國曆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曆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曆。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公曆的來歷是怎麼來的?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求採納
現行公曆的直接來源是什麼?
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歷法——公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稱之為“西曆”。其實,究其根
源,這種曆法並非產生於西方,而是產生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氣候炎熱,雨水稀少,但是農業生產卻很發達。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與尼羅河的定期氾濫有著密切的關係。埃及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羅河流域像一條綠色的緞帶從南到北貫穿其間。直到現代,埃及的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這條綠色的生命帶中。因此,在希臘時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稱為“尼羅河送來的禮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將尼羅河視為“母親河”。
尼羅河全長6648公里,同亞洲的長江、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並稱為世界最長的河流。
尼羅河發源於赤道一帶,主流叫白尼羅河,從烏干達流入蘇丹,在喀土穆和發源於衣索比亞的青尼羅河匯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內,尼羅河每年6月開始漲水,7至10月是氾濫期,這時洪水夾帶著大量腐殖質,灌滿了兩岸龜裂的農田。幾個星期後,當洪水退去時,農田就留下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等於上了一次肥。11月進行播種,第二年的3至4月收穫。尼羅河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漲水基本是定時定量,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別不是太大,從沒有洪水滔天淹沒一切的大災。這就為古埃及人最早建立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和制定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為了不違農時,發展農業生產,逐漸認識到必須掌握尼羅河氾濫的規律,準確地計算時間,這就需要有一種曆法。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氾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以此為根據,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曆。
埃及的太陽曆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迴歸年)相比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準確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覺得,經過4年就相差一天。經過730年,曆法上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推進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顛倒過來。再過730年,才能回到原來的起點。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凱撒(又譯朱利烏斯·凱撒)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重新編制曆法。凱撒主持編制的歷法,被後人稱為“儒略曆”。
儒略曆法對埃及太陽曆中每年約四分之一天的誤差,作了這樣的調整:設平年和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年置1個閏年。單月每月31天,雙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其它雙月每月30天。
愷撒死後,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因為自己生在8月,便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為大月,即31天,同時相應把9、11兩個月定為小月,10、12兩個月定為大月。經過這樣的改動,各月的天數與今天使用的公曆基本相同了。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會議上,規定儒略曆為基督教的歷法,但沒有規定哪一年是它的起點。到了公元6世紀時,基督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天,說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在這一年以前,稱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曆雖然比埃及的太陽曆進了一步,但迴歸年仍有11分14秒的誤差,積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曆在歐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紀下半葉,曆法上的日期比迴歸年遲了10天。比如,15......餘下全文>>
公曆的來歷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公曆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修訂的儒略曆。根據儒略曆的規定,每4年有1個閏年,閏年為366日,其餘3年(稱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數能被4除得盡的是閏年。儒略曆1年平均長365.25日,比實際公轉週期的365.2422日長11分14秒,即每400年約長3日。這樣到公元16世紀時已經積累了有10天誤差。可以明顯感覺到兩至兩分提前了。在此情況下,教皇格列高裡十三世於1582年宣佈改歷。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跳過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曆置閏法則。除了保留儒略曆年數被4除盡的是閏年外。增加了被100除得盡而被400除不盡的則不是閏年的規定。這樣的做法可在400年中減少3個閏年。在格列高裡歷歷法裡,400年中有97個閏年(每年366日)及303個平年(每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長365.2425日,與公轉週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證到公元5000年前誤差不超過1天。
公曆的來歷~~~
陰曆與陽曆陰曆也叫農曆。農曆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計算的。農曆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陽曆也叫公曆。陽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
陽曆(一年365天)比陰曆(一年354天)每年多出11天多,為了避免陽曆的月份與陰曆的月份越拉越大,就用閏月來找補。19年中有7個閏月年。一般是農曆的春節前立春的,第二年不閏月。過了春節立春的,這一年就有個閏月了。
陽曆的一年中,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一般是28天。2月份4年有一個29天。為什麼多出這一天,是因為陽曆每年是365天5小時多,差不多4年就會多出一天時間。至於那一年的2月是29天,你只要把公元計年的年份除4,沒有餘數的那一年2月就是29天。如2004年,除4,沒有餘數,那這一年的2月肯定是29天,2005、2006、2007除4都有餘數,這三年中的2月肯定是28天。
為什麼陽曆的2月是28天?這是古羅馬在制定日曆時,起初設想月份的單數為31天,雙數為30天。但這樣一年是366天,比365天多出一天,必須從12個月中摳出一天。因為在古羅馬,執行死刑都在2月份,所以都認為這個月不吉利,那就從2月中摳出一天,成了29天。當時一羅馬大帝出生在有30天的8月,比上一任出生在有31天的7月的大帝少一天。他就又從2月份中摳出一天,加到8月份。從此陽曆的2月就成了28天,本應是30天的8月份成了31天。
你知道公曆的由來嗎?
知道呀!“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酥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酥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援。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曆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這就是公曆的來歷!
怎樣區分農曆陰曆陽曆公曆?它們來源?
星座是按陽曆(新曆)算的。
如果你要查自己的星座,先要知道你出生的時候陽曆是多少才正確。
白羊座 3月21日-4月19日 金牛座 4月20日-5月20日 雙子座 5月21日-6月21日 巨蟹座 6月22日-7月22日 獅子座 7月23日-8月22日 處女座 8月23日-9月22日 天枰座 9月23日-10月23日 天蠍座 10月24日-11月22日 射手座 11月23日-12月21日 摩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水瓶座 1月20日-2月18日 雙魚座 2月19日-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