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的來歷?
百家姓中,周姓起源於哪個朝代。周姓是最早嗎。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人類最早生活在母系社會裡,中國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與母系社會有關,與女媧有關。姓是一個會意字,左邊一個女,後邊一個生,合在一起意味著姓最初是女性的專利,所以中華姓氏中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贏、姒、妊、妘、娮、姚。
周氏的來歷
周姓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歷史來源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週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洩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裡,周姓居第五位。按現在人口統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洩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樑賜氵內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裡)。
遷徙分佈
周姓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秦漢時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陝西為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秦時,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有河南葉縣周姓人遷往河南平輿縣。漢末,此支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的,河南周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可見,這一時期,周姓已活動於陝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為主要支流。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周姓人也捲入其中,於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動的足跡。如晉代,有周訪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隋唐時,周姓有了大範圍的分佈與發展。唐初,隨著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為周姓最初入閩者。唐僖宗時,又有周姓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後移居廣東者。這一時期,周姓更廣泛地分佈於南方地區。宋元時期,周姓人最為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工緻於此期周姓名人多出於南方,如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餘下全文>>
周姓來源是什麼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週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洩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周姓的來源
據東臺市志記載,東臺有469姓,王、陳、週三姓有五萬多人。王、陳、張、李等大姓的來源,市志都說“相傳祖籍蘇州,明初遷東臺。”唯獨未提周姓來源。
據考證周姓主要來源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二子周武王姬發伐紂時,他的七弟周公旦立了功,武王逝世時他的王位繼承人周成王只有l3歲,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有這樣大功勞,故武王和成王時,兩次對他加封,都是將陝西豐邑(今咸陽)首都附近的岐山作采邑(采邑就是收租子代替薪俸)。岐山由周公旦次子經營,後代就在那裡繁衍發展,所以陝西岐山就成了周姓的一個發源地,現在岐山還有周公廟。
西周朝到了周幽王時,由於周幽王是一個很腐敗的皇帝,他被殺後由長子周平王接位並將首都東遷洛陽,從此開始東周時代。周平王將他的一個兒子分封於河南汝南,汝南周姓從此向全國流動,所以汝南是周姓第二個發源地。
周姓由汝南向全國擴散並分成許多分枝,也出現了許多名人,如西漢的周勃和周亞夫、三國的周瑜、宋代的周敦頤等。周敦頤這一枝可謂一枝獨秀,成了周姓的一個里程碑式代表。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字茂實,北宋後期起,世人都尊稱他為濂溪先生,他是湖南道縣人,他的家在道縣道山一側,宅旁有溪水名濂溪。濂溪先生在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做過廣西、湖南、廣東等縣州級輔佐官員,但都不是一把手,他的主要成就是:一,他是宋代程(程顥·程頤)朱(朱熹·南宋時人)理學的開山鼻祖。二,他主張“文以載道”,他是這一文學主張的創始人。三,他寫了“愛蓮說”這一長久流傳的散文,他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濂溪先生長子周壽的六個兒子都遷居蘇州,到了元末明初,愛蓮堂這一枝已成了蘇州大姓,當然蘇州還有其他來源的周姓。為什麼蘇州的一些愛蓮堂後人要遷居蘇北和東臺,這就不能不說一下明太祖朱元璋與吳王張世誠。
張世誠,小名九四,是興化和東臺交界處白駒場人。後舉大旗反元,在蘇州當上吳王。稍後,朱元璋以二十萬大軍進攻吳王張世誠時,先打下張的地盤湖州和杭州,然後,把蘇州包圍,在長達一年多時間內,張世誠率主力和朱決戰,另一部分人則率家屬撤到蘇北和東臺老家。應該說撤到蘇北特別是東臺的人員中,有很多蘇州大姓,其中包括蘇州愛蓮堂的周姓。因為張世誠在駐軍蘇州時,很多部下和蘇州人聯了姻,結了親,這就是東臺很多家庭都稱祖籍蘇州,明初遷東臺的一個原因。
由蘇州遷東臺的另一原因,是朱打下蘇州後,蘇州百姓對朱和張進行了比較,更傾向於說張世誠好。於是朱元璋實行了在新佔領區一貫行之有效的強迫遷徙政策,蘇州的一部分人遷徙到安徽濠州和南京郊區,一部分則遷居東臺,因為那裡有大量荒地容易謀生。
東臺市堤東有海水東退後的大量荒地,這些荒地原為燒鹽場所,現在堤東許多地方都叫某家灶,就是指一個家族在那裡砌灶燒鹽。我家祖上在周家灶和許家灶交界的地方吳家壩、祖父母和伯父都說我家祖上來自蘇州閶門,屬愛蓮堂一枝。
參考資料:www.dongtai.gov.cn/news_view.asp?id=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