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對聯?
清明節古詩和對聯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一、清明節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評】:
這是流傳最廣的一首清明詩。
最精彩的詞句是“欲斷魂”,憑弔的人那種悲傷之情躍然紙上。後人還將這首詩以不同的斷句方式改編成情景短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點評】: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擅長用描寫來渲染氛圍,那隨風而吹的紙錢,那一座座古墓,都給人蕭殺之感,也讓人頓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楊本是風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裡,“盡是生死離別處”,道出了人生之無常。
《寒食上冢》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點評】:
這是作者上墳時的感受。重點渲染上墳的路上那淒涼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橋,都給人無依無助的感覺。所以“只愁餘”。
《江城子》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鬆崗。
【點評】:
這是一首寫於清明時節的愛情詩。蘇軾19歲與王弗結婚,夫妻琴瑟調和,恩恩愛愛。沒想到十年後王弗亡故,歸葬於家鄉。妻故十年後,在密州做官的蘇軾在清明時節夢見了亡妻。生者與死者雖然幽冥永隔,卻“不思量,自難忘”。特別是夢中夫妻相顧無言的情景,令人感動。
《清明》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點評】:
由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作者這首清明詩,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僅僅是憑弔亡人,更是警醒活著的人。
《閭門即事》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廓,清明幾處有新煙。
【點評】: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無新煙,說明四處都在憑弔亡人,那燃燒紙錢的煙分明是去歲的,年年依舊,思念依舊。特別是“試上”一詞,把作者不敢窺望淒涼之景的心情生動地勾畫出來了。
二、清明節對聯:
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訊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餘下全文>>
對聯填空:陰陽路上( )( )百年( ),寒食道旁( )( )千古恨。
陰陽路上攜手百年情,
寒食道旁纏綿千古恨。
關於節日的詩詞或對聯兩聯,思鄉的詩句兩句
中國傳統節日的詩句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裡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樑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元夜》
(宋)朱淑真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餘下全文>>
寫出熟悉的傳統節日以及與之相關的對聯或詩句
春節,中秋,端午,清明,重陽,元宵,七夕。。。。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元宵節詩詞選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清明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春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八月十五雲遮月(中秋)
正月十五雪打燈(元宵)
九子粽;
五彩絲。
天中節;
地臘辰。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天中令節;
地臘良辰。
蘭湯試浴;
蒲酒盈眉。
釵符艾虎;
蒲劍蒿人。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海國天中節;
江城五月春。
酒酌金卮滿;
盤盛角黍香。
千古諍臣罹禍;
爾今屈子開顏。
憶曹娥兮江上;
吊屈子乎湘潭。
五月端陽春穗黃;
八月中秋月兒圓。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生子興宗王鎮惡;
良辰競渡屈靈均。
冰盤錯出仙人掌;
珠履頻窺處士星。
青粽嘉旬稱益智;
赤符靈術善驅邪。
端午池蓮花解語;
夏晨岸柳鳥能言。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華。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啟朱明,榴圖獻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畫鼓朱旗,錦標齊奪;
香羅細葛,紗服新成。
畫鼓朱旗,錦標競奪;
粉團角黍,綺序欣逢。
葛細含風,羅香疊雪;
釵頭顫虎,屋角盤蛛。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龍舟競渡,不忘楚風餘韻;
詩臺抒懷,更憶聖哲先賢。
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石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艾可驅邪,處處慶天中令節;
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臘祥光。
令節屆天中,處處輝增艾綬;
良辰逢地臘,家家樂飲蒲觴。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餘下全文>>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詩詞 歌曲 對聯
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歌曲:
許嵩的《清明雨上》
有關清明節的詩詞,對聯,燈謎
春風重拂地;
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
梨花落後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
二分訊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
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
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
訓言在耳猶記心。
杏酪榆羹當來次第;
石泉槐火夢到賞時。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處夢;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為誰新。
煙景催槐葉;
風期數楝花。
山清水秀風光好;
月明星稀祭掃多。
年年祭掃先人墓;
處處猶存長者風。
禁火今年逢節早;
飛花鎮日為誰忙。
寒食雨傳百五日;
花信風來廿四春。
春風已解千層雪;
後輩難忘先烈恩。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春回大地九千萬裡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風。
杏村沽酒;
柳苑飛花。
桐花吐豔;
榆火分新。
桃花作粥;
薺菜懸燈。
芳名垂青史;
勳業昭國光。
春風重拂地;
佳節倍思親。
淘井黃州俗;
分煙漢殿春。
煙景催槐葉;
風期數楝花。
翠竹標亮節;
紅梅頌高風。
痛心傷永逝;
揮淚憶深情。
先烈功垂千古;
英名留傳萬年。
英雄萬民尊敬;
烈士百世流芳。
燕子來時春社;
梨花落後清明。
山清水秀風光好;
月明星稀祭掃多。
相逢馬上紛桃雨;
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清風習習催秧綠;
明月悠悠映麥黃。
春風已解千層雪;
後輩難忘先烈恩。
睹物思親常入夢;
訓言在耳猶記心。
秀野踏青晨行早;
芳草拾翠暮忘歸。
姓在名在人不在;
思親相親不見親。
英雄功績昭百世;
烈士芳名耿千秋。
每思祖國金湯固;
常憶英雄鐵甲寒。
繼往開來追壯志;
光前裕後慰英靈。
年年祭掃先人墓;
處處猶存長者風。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國運昌隆,英雄膽壯;
金甌無恙,烈士心安。
到處探幽,午橋最勝;
逢時行樂,卯飲亦佳。
逢盛世,更加感謝前輩;
遇佳節,愈益思念親人。
綠水悠悠,緬懷老一輩革命家;
紅旗獵獵,爭當新長征突擊手。
附:寒食節日聯
清明前一日(也有說是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古人常把清明與寒食聯絡起來,因兩節相接,以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至清明時另起“新火”,故名寒食節。
冷節;
新煙。
冷節傳榆火;
前村鬧杏花。
掃墓猶循舊規;
遊園可覓芳叢。
憫介推而禁火;
悵崔護之題門。
三月光陰槐火換;
二分訊息杏花知。
寒食雨傳百五日;
花信風來廿四春。
寒食芳辰花爛漫;
中秋佳節月嬋娟。
槐火光陽春替換;
杏花訊息雨傳知。
楊柳旌旗春色曉;
海棠時節曙光新。
禁火今年逢節早;
飛花鎮日為誰忙。
廣市賣餳,簫聲吹暖;
前村禁火,雨意催晴。
杏酪榆羹,當來次第;
石泉槐火,夢到賞時。
春回大地,九千萬裡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風。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處夢;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為誰新。
清明節對聯輓聯集錦
春風重拂地......餘下全文>>
三月光陰槐花換,二分訊息杏花知這副對聯說的是什麼節日?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訊息杏花知 唯有四月清明時,花信風來淚襟溼 寒食雨傳百五日,石泉槐火到悽時 年年祭掃先人墓,杏花消自雨傳知 這指的是2大傳統節日:寒食節,清明節 很多人知道清明,卻從來不曉得清明前一、二日還有寒食節,歷史上,是先有寒食,再有清明。寒食節是上古遺存,來源於先祖的火崇拜。這一天,要熄滅舊年的火,點燃新年的火。到春秋戰國,寒食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即“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到南北朝,才開始在寒食節期間祭掃先人,踏青折柳。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弧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係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裡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絡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采的內涵。
參考資料:iask.sina.com.cn/b/8759142.html?from=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