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風俗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哈薩克族的民族習俗

住房:春、夏、秋三季為圓形氈房,冬季為平頂土房或木屋。飲食以肉食和奶食為主,馬奶子是名貴飲料。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羊皮縫製大衣。婦女夏天穿長的花布連衣裙。冬天外罩對襟棉大衣;年輕姑娘愛穿繡花套褲,喜歡用銀製品做裝飾。

婚俗:同一部落的人不能通婚,結婚舉行儀式,親友前來祝賀。

喪葬:先用清水淨身,再用白布裹身,土葬。

節日:主要節日除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外,送舊迎新的諾魯孜節也十分隆重。

禮節:重視友誼,熱情好客,對來訪和投宿的客人都給以殷勤招待,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品,對貴賓要宰殺黃頭白身的活羊;進餐時,主人先把羊頭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把盤中的羊頭取起後,割一片羊頭右頰面上的肉給座中年長的主人,再割一塊羊耳給主人家的小孩或婦女,然後自己隨便割一塊肉吃,再把羊頭原盤捧還給主人。

贊助廣告

禁忌:不要當面數主人家的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不能騎馬進入羊群;晚輩不準當著長輩的面喝酒;青年人不得直呼長輩的名字;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絕對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切忌坐床上,要跪坐在地毯上;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背後說人壞話和對朋友不忠實;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吉利;忌食豬肉、驢肉、狗肉、自死的牲畜和一切動物的血;忌諱客人在門口下馬,更忌諱騎快馬到門口下馬,因為這意味著報喪事或其他不吉利的訊息。

贊助廣告

哈薩克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介紹

團),喜食抓羊肉。民間創作豐富,如傳奇故事、抒情詩歌、諷刺性曲藝等。 哈薩克族服飾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婦女夏季穿長花布連衣裙,喜用銀元或銀製品作裝飾。冬季外罩對襟大衣,大衣多用冬羊皮縫製。婦女頭戴白布蓋頭,外披白布大頭巾,長及腳跟,頭巾左上端有飾品裝飾。年輕女子頭戴圓形花帽,冒頂由貓頭鷹羽毛作帽纓。冬天男子多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裡的大衣,腰束皮帶,右側佩有小刀,褲子多訂牛皮縫製,名曰“夏裡巴爾”。因經常騎馬,男女都穿長統皮靴,哈薩克人是傳統的遊牧民族,終

我想知道有關於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5分

住房:古代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於支撐和拆的氈房。 氈房,哈薩克語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佈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它是哈薩克先民的重要創造。

氈房所用毛氈,都是勤勞聰慧的哈薩克族婦女手工製作的。製作毛氈時,先用木棍將羊毛敲打鬆散,灑水打溼,鋪在平整的地上壓實,再由多人反覆卷壓而成。氈房的主要構件都是由專門的工匠精心製作的,整個構架不用一枚鐵釘,各連線處都用牛皮繩和牛筋固定,既輕便又牢固。

食俗:他們的飲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種多樣,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乳酪等。他們製做的馬奶子是名貴的飲料。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麵、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階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時間在舊曆正月,在那吾熱孜節裡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過節的那一天,互相祝賀,有如漢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的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都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遊戲。哈薩克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牧民仍保留著薩滿教的殘餘。

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待客: 哈薩克人以純樸、誠實、直爽、熱情好客而聞名。這是因為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時,凡有氈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處,行人就可免受飢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長期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薩克人中流傳說:“只要沿途有哈薩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帶一粒糧、一分錢。”哈薩克人對待客人恭敬備至,禮節周到,他們認為客人是安拉賜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於這樣的好習慣,哈薩克族中一直沒有乞丐。

在哈薩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如果在太陽下山時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裡也洗不清這個恥辱”。還有民......餘下全文>>

哈薩克族民風民俗

新疆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服飾別具一格。男子冬季一般頭戴用黑羊羔皮、狐狸皮或水獺皮做裡,外覆各色鮮豔綢緞,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頂飾貓頭鷹毛的四稜尖頂帽(吐馬克)或尖尖帽。夏天一般戴用白氈和黑平絨製作的分瓣翻邊帽。上身內穿高領花邊襯衣或條格襯衣。襯衣上穿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長袷袢。下身內穿白布長褲。外衣,冬春多穿用老羊皮縫製的皮大衣和大襠皮褲;夏秋多穿用棉布或毛布製作的長襟大衣和大襠皮褲與條絨夾褲。腰扎鑲嵌有金、銀。珊瑚、珍珠、玉石等飾物的腰帶。腰帶左側多掛皮囊,存放雜物,右側佩戴小刀,腳穿長筒皮靴。騎上俊馬,英武灑脫。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異彩紛呈,極其講究。

頭飾主要有帽子和頭巾兩種。未出嫁的姑娘一般多戴“塔合亞”、“標爾克”和“包頭巾”。“塔合亞”是一種用紅、綠或黑色絨布製作,金線繡花,並用珠子鑲成各種美麗圖案的硬殼圓鬥形帽子。帽頂上插一撮貓頭鷹的羽毛。“標爾克”是用綢、布和水獺皮做的圓形帽,帽頂上繡花並有貓頭鷹羽毛。在帽頂與帽沿之間有珠飾鑲嵌。“包頭巾”的四角繡有各種花紋。姑娘出嫁時,戴一種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頂帽。帽體用氈製作,梗覆布、絨和綢緞,上面繡花並用金銀珠寶裝飾。帽子的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臉前。婚後一年之內戴這種帽子,穿紅綢子做的衣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婦女。一年後換戴花頭巾,生下第一個孩子後換戴一種繡有“頰克”花紋的“克衣米謝克”,“齊拉吾什”套頭巾(用白布製作,類似蓋頭巾,大而寬,遮住頭、肩及腰部,直到臀部以下,戴上後只露出面部),三、四十歲以下的婦女佩戴的“克衣米謝克”繡有各種圖案。年長的婦女或者子女多的婦女一般不講究服飾,只佩戴花紋不太鮮豔的‘克衣米謝克”,或者只戴白色頭巾。身上穿袖子繡花,下襬多褶,色彩鮮豔的連衣裙。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則穿條絨棉大衣。腳穿皮靴和套鞋。

哈薩克族--民居

為了便於遊牧,哈薩克族很早就創造了容易搬遷的房屋—氈房。它的主要構件是用羊毛織成的氈、紅柳木柵欄、本撐杆、圓形卷頂和毛線編織的菠哀草簾。這些構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製作。拆或裝氈房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搬遷時用駱駝或牛就可馱運。

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春、夏、秋三季,哈薩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運的圓形氈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俗稱“冬窩子”)修建平頂土房。氈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紅柳做成圓柵和頂,構成立架,然後在木柵外圍上芨芨草編成的牆籬,再包上毛氈。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以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氈房一般向東開門。

哈薩克族--禮儀

哈薩克族是個熱情、好客、重禮儀的民族。人們相見,總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問候。這與他們從事遊牧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以季節與草場情況不斷轉場遷徙的哈薩克牧民,對前來拜訪和投宿的客人,不論相識與否,都會熱情款待。牧民認為,如果在太陽落山時放走客人,是一件恥辱的事,會被親朋鄰里認為待客不周而恥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通常客人來臨,都要宰殺羔羊。至尊的客人,還要在現場宰殺一匹馬駒。宰羊前,主人要牽羊到客人面前徵得滿意。進餐時,先將羊頭獻給客人。客人接過羊頭,要用小刀先割一塊麵頰肉獻給主人家年齡最大的長者,再割一塊羊耳朵給年齡最小的孩子或主婦。然後,自己隨便割一塊肉吃,再將羊頭獻給主人。這時,主客圍座一起,一邊食用盤中的大塊肉,一邊細飲主人特製的馬奶酒。馬奶酒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獨特酒類。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飢,還能醫治輕微的腸胃病和其它慢性病。維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幾倍,是草原牧民防寒......餘下全文>>

介紹一下維吾爾,哈薩克的禮儀習俗

哈薩克族的不同禮儀:

哈薩克的禮儀即有濃郁的草原生活特點又有伊斯蘭教特色。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極富有遊牧文化特色。他們十分重視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出世後往往舉行三天慶祝活動,視為搖籃禮。哈薩克族的嬰兒一般是在搖籃里長大的,所以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7~10天后要舉行將嬰兒放入搖籃的儀式。屆時,主人家宰一隻羊,邀親友、鄰居家的婦女參加,同一天還舉行命名儀式。來參加這兩個儀式的婦女每人都要將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衣服送給嬰兒,還要給孩子起一兩個名字供主人選擇,或者由毛拉給孩子命名。主人熱情招待來賓,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向孩子祝福。如今,這一儀式多在嬰兒出生40天后舉行。在男孩5~7歲時一般還要舉行割禮。哈薩克非常重視割禮,儀式規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有騎馬禮等。

哈薩克人以純樸、誠實、直爽、熱情好客而聞名。這是因為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時,凡有氈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處,行人就可免受飢寒之苦。哈薩克人對待客人恭敬備至,禮節周到,他們認為客人是安拉賜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薩克人認為,宰羊待客是光榮體面的事情,也是應盡的義務。客人臨走時,如屬貴客,主人就要問貴客:“氈房內是否有你需要的東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東西就要奉送。如沒有,就按一般慣例給貴客送禮。經濟條件好的,送元寶、馬、駱駝、獵槍和鷹,次者送皮大農、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貴的獸皮衣服。

久別的親友見面時,大輩見小輩親額頭;年歲相當的見面時擁抱;若摯友見面,婦女施擁抱禮,男人行握手禮。一般人見面必須熱情問候並握手。

哈薩克族見面時,都要伸出雙手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熱情,並說:“薩勞瑪裡肯。”同時還要問七八個“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內容要問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兒女、牲畜等,不然,則被認為不禮貌。婦女們見面時,一般是點頭、問候,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那麼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並要擁抱,表示親暱和思念。

中國哈薩克族人口約150萬。全世界的哈薩克人口約1870萬。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使用的哈薩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族是哈薩克的主體民族,是中國、俄羅斯、烏茲別克、土耳其等國家的少數民族。

哈薩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與古代歷史上的遊牧部落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賽人、烏孫、回鶻(10世紀~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蒙古等存在一定的有淵源關係。而哈薩克民族最初也成型於蒙古人建立的白帳汗國。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脫離者”。

哈薩克族過國慶的風俗

如哈薩克族的重大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都是伊斯蘭教節日。

古爾邦節這大早晨,成年男子都必須到清真寺做禮拜,如牧區無情真寺,則由當地的毛拉指定一個山坡,面向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方向集體做禮拜。做完禮拜後,即回家宰羊"獻牲"。古爾邦節一般過三天,甚至半個月。

節日朗間,不斷舉行各種對唱活動、舞會以及叼羊、姑娘追、賽馬。摔跤等民族傳統娛樂活動。其中,叼羊和姑娘追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

據傳說,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狼對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對狼特別仇恨,一旦獵獲了狼,便將它馱於馬上奔跑。此時大家一擁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娛樂。後來這種活動就發展成一種專門的娛樂形式,並由叼狼演變成叼羊。

你好,你是哈薩克族?我很想知道哈族的一些風俗。能說說嗎?還有就是你很漂亮

呵呵,首先謝謝啦,我是哈薩克族,一些傳統風俗,我很願意跟您分享。

新中國成立前,哈薩克族主要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居無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幾乎沒有,少數貴族及宗教上層掌管著經文,他們把子女送往外地讀書,大多數牧民與教育無緣。新中國成立後,哈薩克族的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現有哈語中學9所,在校生4085人,小學17所,在校生5522人,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100%。

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時進寺禮拜。哈薩克人崇拜太陽和月亮,所以所住氈房和清真寺的門都是開向太陽升起的地方。

哈薩克族過去主要從事牧業生產,飲食帶有明顯的牧區特點,以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肉食有手抓肉,紅燒肉、灌腸肉、燻肉等。經醃製、風乾的肉和馬腸不但味道鮮美,而且便於儲存。主食有炒米、饢、饊子、包爾沙克、抓飯、麵條、油餅等,奶製品有奶疙瘩、乳酪、奶油等。喜喝用磚茶加牛奶和適量的鹽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營養豐富,是每個家庭中必備的飲料。

過去的哈薩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襯衣和長褲,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頂四稜皮帽。婦女喜穿連衣裙,年輕女子的連衣裙下襬有二到三層褶子,色彩豔麗,領口袖子繡有花邊,胸襟上飾有銀元等飾物。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瑪瑙作裝飾。新中國成立後,年輕人服裝緊隨潮流;男子穿西裝、夾克衫,婦女穿西裝套裙,只有節日時才穿傳統服裝。

哈薩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緣須隔七代以上。婚姻有濃厚的買賣婚姻色彩,男方須交足夠的彩禮,方能迎娶,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現象有所好轉。近幾年,索要彩禮現象又有所抬頭。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按伊斯蘭教禮儀進行,一般是人死後隔天埋葬,葬前要請毛拉、阿訇為其誦經,屍體洗浴後用白布包裹,不用棺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葬後7天、40天和週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稱過“乃孜爾”,進行緬懷和悼念。

哈薩克人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熱孜節。哈薩克人傳統的娛樂活動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彈唱、賽馬和摔跤活動。

傳統的也就這麼多,希望還能繼續幫助你。

相關問題答案
哈薩克族的風俗圖片?
哈薩克族的風俗?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的節日?
鄂溫克族的風俗有什麼?
哈薩克族的由來?
哈薩克族的傳統?
塔吉克族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