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王節的來歷?
求瑤族盤王節的來歷(要簡潔!)
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盤王節是為紀念瑤族的祖先盤王的節日,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高辛與另一個皇帝爭天下,高辛皇思之無計,欲求能人幫助。便貼出告示,榜諭有能殺敗對方皇帝者,即招為附馬。忽有一天,一條狗偷偷撕下告示,偷偷地走到對方皇帝那裡,把高辛的告示獻給皇帝。皇帝非常感激,感謝犬報此信,加強了防範。從此,皇帝把狗留在身邊。此狗亦非常懂人性,不離左右。並百般討好滿朝文武百官,搖頭搖尾。博得了皇帝和文武百官的信賴。如此三年之久,皇帝把它當親信,連睡覺也要把它帶到房內。一晚,當皇帝睡熟時,龍犬卻一躍上床,把皇帝的咽喉咬斷,皇帝還沒喊出聲便死了。接著,龍犬咬斷皇帝的脖子,含著皇帝的頭逃出皇宮,來見高辛。高辛大喜,欲招為附馬,但見它是犬類,有些不願意實踐自己的諾言,把女兒許配給它了。高辛的女兒說,它為你殺害了勁敵,是個大功臣。你貼的告示說話要算數。我和犬雖然不能結為夫妻,但我願與它共同生活。高辛同意了女兒的意見,便把女兒許配給了龍犬。在共同生活中,龍犬精靈之氣,使高辛的女兒懷孕,生下六男六女,這就是瑤族十二姓人的由來。
底圢瑤族盤王節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
在湘南、湘西南的蘭山、寧遠、江華、江永等縣瑤族地區,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也稱“跳盤王”或“調盤王”)。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下面將有專門介紹);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釐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關於盤王節、盤王歌以及長鼓舞,都有它們源遠流長的來歷。
具體內容看這裡,非常詳細
baike.baidu.com/view/62626.htm
盤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盤王節是祭祀祖先盤古,盤庚,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 由衡陽的常寧、廣西的富川、鐘山、八步、恭城、金秀,廣東連州、連南、連山、乳源,四川的南充,貴州的凱里,海南海口,雲南西雙版納,臺灣台北,河南鄭州,湖南永州江華、江永等省區縣(市)盤氏家族發起,現已成為全國盤王節祭祀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祭祀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下面將有專門介紹);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釐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關於盤王節、盤王歌以及長鼓舞,都有它們源遠流長的來歷。
2006年5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東省韶關市申報的瑤族盤王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載述.《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踏搖”即是“跳盤王”(還盤王願)。瑤族盤王節又叫盤王還願,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在古樸莊重的公祭盤王大典儀式上,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3] 。
緣由
瑤族民眾為什麼要在每年農曆十月間祭祀盤王並唱盤王歌、跳長鼓舞呢?據至今仍在湖南江華瑤族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十月十六調盤王》中講,相傳在古老的年代,瑤胞乘船飄洋過海,遇上狂風大浪,船在海中飄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毀人亡。這時,有人在船頭祈求始祖盤王保佑子孫平安,許下大願。許過願後,風平浪靜,船很快就靠了岸,瑤人得救了。這天是農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盤王的生日。於是,上了岸的瑤民就砍樹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餈粑。爾後,大家唱歌跳舞,慶祝瑤人的新生和盤王的生日。從這以後,瑤民就把這一逃訕為“盤王節”。另據流傳在寧遠縣瑤族地區的傳說故事《長鼓舞的來歷》說,盤王死後,官家欺壓、逼迫瑤胞,中奪瑤山嶺土。瑤上告狀,稟帖(狀紙)總到不了金鸞殿(皇帝)那裡。後來,聰明的瑤民想了個辦法,把稟貼藏在長鼓裡面,闖州過府去打長鼓,表演民族民間技藝。這樣,瑤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鑾殿,開啟長鼓,取出稟貼,才把狀告準。以後,過盤王節時,瑤胞就跳長鼓舞,唱《盤王歌》,並且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為了使神主高興,在祭祀盤王時,瑤族民眾總是把集體創作、世代傳承的本民族史詩古歌《盤王歌》唱、跳於盤王之前。盤王,就是盤瓠,亦即龍犬。也就是說,瑤族是以犬為圖騰的民族;《盤王歌》生動地反映了瑤民把盤瓠(龍犬)當作本民族的始祖來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圖騰信仰與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結合在一起).《盤王歌》是伴隨著世世代代祭祀盤王(或稱“還盤王願”)的禮儀活動而產生並且不斷髮展的古歌史曲。最初,可能只是一些單純的祀神短歌,後來,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包含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內),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巫師和民間藝術家,不斷地把一些新的內容添進來,其中有些是超越本民族宗教信仰的世俗民情方面的東西(如 《彭祖歌》、 《石崇富貴》、《梁山伯》、《夜黃昏》等)。於是,《盤王歌》(也稱《盤王大歌》)日益變得內容龐雜、篇幅甚大,宗教祭祀與世俗民情混雜拌合,這種情況在其他民族的史詩古歌中是甚為罕見的。
發展
瑤族是一個多族系的民族,本無全民族統一的節日,......餘下全文>>
盤王節、花山節、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
花山節是苗族傳統節日。 恭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火把節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瑤族‘盤王節’,多少年舉辦一次?
每年一次啊。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 在廣西的富川、鐘山、八步、恭城,廣東連州、連南、連山、乳源,湖南的江華、江永等粵湘桂三省區十縣(市)發起,現已成為全國瑤族同胞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釐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關於盤王節、盤王歌以及長鼓舞,都有它們源遠流長的來歷。
瑤族人民的盤王節作文
例文
多,月月有節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目連節、達努節……,一年12個月,月月都有節。盤王節是眾多節日當中,最隆、最盛大的節日。這個節日,無論青靛瑤、大板瑤(頂板瑤)、過山瑤、紅頭瑤等各個支系都要舉行,只是支系不同,住地不同,叫法也不同而已。有的地方叫瑤年,有的地方叫達努節,有的地方又叫瑤娘節。叫法雖然不同,節日來歷卻都是來源於人源傳說,活動內容也與祭祖、娛祖有關。居住在西雙版納的瑤族,不論是藍靛瑤還是頂板瑤,都叫這個節日為盤王節,節期也統一在公曆12月上旬舉慶。瑤族民間有關人源的傳說,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傳說,講的是大山傳人。遠古時候,有兩座人形山相互對峙,兩座山在一陣驚雷響過之後,同時裂開了口子,走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男人名叫布洛西,女人名叫密洛陀。布洛西與密洛陀走出山口以後,結為夫妻,生下了3個兒女,分別繁衍出漢族、壯族和瑤族。密洛陀告訴瑤族兒孫,她的生日是五月二十九日,她要兒孫在生日期間給她祝壽補糧、敲銅鼓鬧場。瑤族的有些支系根據這個傳說,於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過節,並把這個節日叫做達努節——不忘祖先之節。屆時,敲銅鼓鬧場。西雙版納勐 臘縣瑤區的藍靛瑤和頂板瑤則傳說,瑤族的祖先是盤護。遠古時候,有個評王和高王爭戰,久戰而不分勝負。評王為獲得高王首級,在出重金懸賞的同時,還以如花似玉的三公主相許。盤護揭榜出征,經過浴血奮鬥,終於打敗了高王,親斬高王於馬下。盤護將高王首級獻給評王時,評王不僅獎予重金,並將三公主許配給盤護為妻,封盤護為王,授位於南京會稽山十寶殿,被人尊稱為盤王。盤王婚後,生下6男6女,繁衍了瑤族12姓。瑤族兒孫為紀念始祖,於盤護的降生之日——農曆十月十六日為節。從前過盤王節,多以村寨為單位開展活動。瑤族群眾宰豬殺牛,釀造美酒,烹製豐盛食品,共同聚餐。節日期間要敲銅鑼銅鼓鬧場,大擺歌臺,唱盤王歌、跳盤王舞。男女青年藉機對歌,談情說愛。1984年以後,瑤族過盤王節時,多集中在鄉政府駐地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活動。
中國各個節日的內容介紹?各個節日是如何來歷的?
news.xinhuanet.com/...15.htm
中國的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節日的由來
壯族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農具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節。節期從農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讚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併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餈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俱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
壯族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曆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裡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唸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遊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牛魂節
壯、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餘下全文>>
少數名族節日的來歷
歌圩
歌圩,壯語叫"龍洞",也叫歌坡或坡會,是壯族群眾以山歌為形式的社交聚會活動;也是青年男女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歌圩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歌圩的內容多以山歌為主,其形式一般有男女個人對唱和男女群體對唱兩種。山歌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壯族青年能歌善唱者眾,出口成歌。優秀的歌手,其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對唱如流,歌聲甜潤而響亮,悅耳動聽。對山歌有一定的規則,在野外對歌,可以唱纏纏綿綿,推斷肝腸的情歌,但必須首先問明對方姓名、婚否、家庭情況等。對歌者須保持一定距離,以能聽情歌聲力度。在屋裡對歌,不唱深交歌,開始時首先要熱情讚頌主家,然後才唱其他歌。歌圩一般在各種節日舉行,各地的節日根據傳統習慣相對固定,"龍洞"的時間不盡相同。如有的地方為三月三,有的為四月八,有的則為七月十八。歌圩期間,男女青年除對歌傳情以外,也可以拋繡球、碰蛋定情。當今的壯族歌圩已發生較大的變化,只有少數地區還盛行這種傳統的壯族歌圩,如天等、靖西、武鳴、寧明、龍州等縣。由於受外來文化影響,大部分壯族地區的歌圩有的已經失傳,有的已經演變成壯族群眾聚會的日子、歌圩無"歌"的現象日益突出,歌圩的內容被探親訪友、交流思想文化等所取代。
image.baidu.com/...D7&z=0
蘆笙節
蘆笙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曆9月27日舉行。相傳,蘆笙管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蘆笙節具有悠久的歷史。
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吶、銅鼓,湧向會場;姑娘們穿著繡有各色花紋、圖案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繡花綵帶,佩帶銀飾,邊說邊笑跟隨而來,人們伴隨著蘆笙的樂曲翩翩起舞。
image.baidu.com/...DA&z=0
傣族的新年-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一般為3至4天。第一天,傣語稱之為“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稱之為“惱日(空日)”,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互相開始潑水了。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划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