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民族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7日

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贊助廣告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贊助廣告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錠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五、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餘下全文>>

侗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侗族歌節

苗族和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苗族在服飾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裝多以青黑色亮布為主——一種以天然燃料靛藍染色的布料,裹包頭,褲腿裹綁腿,偏北的侗族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

侗族女式的髮型是偏髻,偏於左側——這是與苗族很大的區別,苗族的髮髻是盤於頭頂腦後

侗族某些的銀飾與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銀帽,但是沒有銀角,侗族銀物中有類似漢族婦女的步搖等裝飾

侗族女裝有裙裝和褲裝之分,裙裝是百褶裙,與苗族類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飾有唐代遺風,是開襟露出抹胸,不過一些支系也與苗族服裝類似,在交通發達的地區,侗族的服飾就是漢服

侗族 傳統節日

節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文字和沒有建立在文字基礎上的理論文化,侗民族的歷史文化絕大部分是通過節日風俗口傳心授耳濡目染達到心領神會而傳承下來的。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揣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餘下全文>>

侗族的宗教習俗,民族節日,飲食習慣都有哪些??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為287萬人,十年人口減少近10萬人。

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樹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物件。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人死以後,靈魂就離開軀體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誠地崇拜祖先。南部地區崇拜眾多的女性神,稱之為“薩”,意為祖母。女性神中有鎮守橋頭的女神,有傳播天花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等。在眾多的女神中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尊神“薩歲”,她神通廣大,主宰人間的一切。黎平、榕江、從江、龍勝、三江、通道等地的侗寨都建有“薩”的神壇,神壇有專人看護管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燒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薩”的日子,屆時舉行盛大的祭典。平時寨中男女歌隊出行,戲班演出,舉行蘆笙賽會或進行鬥牛活動等,都要事先到“薩”壇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順利。傳說這位“薩”是古代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侗族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節目。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樑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侗族飲食習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一般為調劑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尤喜食魚類。蔬菜品種較多,以青菜、白菜、蘿蔔、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為普遍。婦女們經常上山採集野生竹筍、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們農閒時獵取野豬、竹鼠、山雞、鳥雀等食用。酒在侗族飲食中有極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都會自釀自烤。侗家好客,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平時則以酒消除疲勞。糯米、油茶、醃酸和魚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被公認為是侗家風味。大部分地區日進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稱為早飯。進餐時一般都擺低桌短凳,使用碗筷,閤家圍桌而食。有“牛癟”、燒魚、血漿鴨、紅肉等特殊食品。以“油茶”、“酸宴”和“合攏飯”款待賓客。

少數民族的節日(介紹)

少數民族兄弟傳統節日大全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的傳統節日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的傳統節日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的傳統節日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盯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的傳統節日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餘下全文>>

火把節是侗族,彝族,維吾爾族,還是藏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三江侗族自治縣有什麼傳統節日?

奇特的侗族婚禮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婚禮非常奇特,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如程陽旅遊景區的八個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舉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門”。   侗族婚禮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門”。“回門”即送新娘回孃家,送新娘回孃家時新郎不得隨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挑著彩禮,組成浩浩蕩 侗族

蕩的送親隊伍,送親的隊伍越長,表示新郎家的家業越興旺。彩禮有侗族特有的酸魚、酸肉、酸鴨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輕姑娘,在長長的送親隊伍中,新娘走在最後面,手裡抓著一塊布,以便外人辨認。送親途中,為了顯示新郎家的家業,送親隊伍往往故意繞道而行,專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過。沿途每經過一個寨,都要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到孃家後,伴娘不得進新娘家門,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孃家人隨即給每個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稱為“喜茶”。晚上,送親隊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會聚在一起聊天,尋找意中人,謂之為“坐夜”。   極具傳奇色彩的侗族“趕賊節”   每逢中國傳統佳節大年初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唐朝村的侗族民眾,便聚在一起舉行獨特的傳統避邪節——“趕賊節”活動,企盼著來年歲歲平安。   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唐朝村是個侗族風情非常濃厚的村寨,地處三江縣的北部,與貴州、湖南省交界。全村二千三百多人口,居住著楊、吳、龍、陽、夏、湯六個姓的侗族民眾。“趕賊節”是三江縣唐朝村獨有的傳統節日,是一九五二年起每年大年初一都必須舉行的節日活動。“趕賊節”源自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唐朝村解放前,由於山高林密,經常受到山賊的騷擾,解放後,為了避邪,同時也為了教育子孫後代不要做傷害他人的事,寄語來年歲歲平安。   由於以前山賊進村搶劫時,是龍姓的人把山賊趕走,同時由於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所以唐朝村的侗族民眾定下規矩,“賊王”必須由龍姓人來扮演,預示著龍可以化邪為吉祥。其他賊則由村裡的年輕小夥子扮演。唐朝村分為上中下三個鼓樓片區,每年輪到一個片區的村民扮演山賊。   “趕賊節”活動開始後,侗族民眾就開始放鳥銃,意在用槍聲趕走山賊。一九九七年後,由於當地政府開展了收槍制爆活動,侗族民眾的鳥銃被收繳。現在只能用炮竹聲來趕山賊了。   “山賊”被趕跑後,可在寨外“偷”青菜回來做百家宴,到晚上,每家拿出一碗糯米和一斤白酒,然後聚在鼓樓裡吃百家宴。   另外,還有賽蘆笙、 踩歌堂 、 抬“官人”、 “多耶” 、 行歌坐夜 、 “月堆瓦”、 “不落夫家”、 “偷親”(偷婚)、 “送買轉“(送新娘回門)、 “勾親” 、程陽八寨集體婚禮 、攔路歌 等習俗。

風俗習慣 侗族的風俗習慣很具民族特色。飲食方面,以粳米為主,山區人喜吃糯米飯,愛打油茶。善醃製酸菜、酸肉、酸魚,有“侗不離

酸”之說。好喝自釀的甜酒和低度蒸餾酒。吸菸也較普遍。侗族男子以著唐裝為主,頭包長青帕。女子頭挽髮髻置於頭的左前方或腦後,插頭簪或銀梳,戴耳環、手鐲和項鍊;穿大襟無領滾邊衣,繫帶扣,裡掛胸襟,下圍百褶裙,秒綁腿,著雲勾鞋。近幾十年穿戴變化很大, 男的多穿裝,女的多改穿唐裝,青年穿西裝的日益增多。侗族多聚族而居。一個村寨有一個至幾個大姓,大寨有五、六百戶。村莊依山傍水,房屋“幹欄”為主,樓下安放石碓、農具、雜物以及餵養牲畜;樓上住人,中為廳堂,兩邊為火塘,是炊煮和取暖的地方,兩頭為臥室;三樓為臥室和糧倉.是侗族一村寨或一族姓的櫝志,也是以、中心.風雨橋是侗寨外面為過河而建築的橋樑,造型別致。涼亭、石板道、寨門、水井亭、“幹欄”、鼓樓和風雨橋等,構成了侗族村寨的特色。侗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嚴格實行族外婚。青年男女婚前戀愛......餘下全文>>

回族、侗族、白族、壯族、蒙古族、納西族 分別過什麼傳統節日?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月初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晒布節。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

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

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於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

七月二十日晚上壯族臺望節。

火把節、三月街(民族節)、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是白族傳統的節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

蒙古族 白節 春節 敖包節 成吉思汗紀念節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東巴會、棒棒會、三朵節、三月會、七月會。(說一下 我就是納西族的)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重大節日(  )A.侗族B.藏族C.蒙古族D.傣

潑水節是雲南傣族人民每年都舉行的重大節日,潑水節大約在清明節後的4月13日至15日舉行,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

相關問題答案
侗族的民族節日?
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通道侗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
土家族的民族節日?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漢族的民族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
壯族的民族節日是什麼?
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