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謝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謝”姓氏的由來

謝姓從古代發展到今天,在國內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佈最為集中的基本格局: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為謝姓的發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謝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為人所知。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謝姓人,可知者還有一支是從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居住在河南東部的永城市一帶。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屬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共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贊助廣告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謝姓的又一個傳統祖居之地,其在謝姓發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會稽山陰謝氏便居住在省內的今紹興市一帶,而陳郡謝氏南遷後所形成弧“東山謝氏”也以今浙江東部一帶為居住中心,可見其具有突出地位。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謝姓來源較為複雜,其中一些自稱是當年由陳郡謝氏進一步分衍而來的會稽東山謝氏之後,另一些則在唐末隨王審知兄弟由興州固始遷來,血統來源之間尚存在些微的差別。

四)廣東省

廣東省謝姓大都是歷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後代,在血統上尊奉由陳郡謝氏進一步分衍而成的東山會稽派,或自稱是該派某位傳人的後裔。

贊助廣告

(五)海南省

海南省謝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約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帶。相傳在南宋時,福建莆田人謝對到今儋州市開辦木棠鹽場,其後便留居於當地並在新州、新英等地發展。

六)廣西自治區

廣西謝姓的來源和分佈尚缺乏完整的資料,目前僅知居住在賓州及賓陽、橫縣、靈山、貴港、平南、宜山、馬山、南寧、邕寧等地者自稱是宋朝將軍謝寄一的後代,因他隨狄青南下平蠻而留居賓州。

(七)四川省及重慶市

四川與重慶是謝姓人口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嶽池一帶的謝姓人自稱是陳郡謝氏的後代,在清朝康熙年間由湖南新陵縣遷居嶽池資馬鄉黎梓衛大廟山曾家嘴,始遷祖為謝天元之子謝國訓,使用“天國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輩,後來又遷合川縣東里二甲石龍場、廣安、龍洞溝等地,進而分成廣大族派。

謝姓氏的由來

關於謝字

謝:原是射箭的符號。

謝姓人的謝字來源於拉弓射箭的“射”,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學家證明了的事實;謝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發明者,又是最會使用這種武器的人,以致使數千年後的子孫們,仍把這一功德冠於名字前,當做自己的家族徽記。可以想象,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野獸出沒,與人為伍,極大地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古人們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塊和木棒與之搏鬥,但又往往於事無補。在偶然的機會裡,一些好事者發現,利用柔韌的樹皮拴住彎曲的樹枝,用力拉扯可產生強大的彈性,用以彈擊細棒可以射出很遠,甚至可以殺死猛獸。於是便相互傳授,不斷改進,這樣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人類遺址中,發現一枚箭鏃,經測定,大約製造於2.8萬年前。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箭鏃,說明當時人們已知在弓箭上裝上鏃頭以提高射殺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們發明弓箭的歷史肯定遠遠超過這個時代。

“謝”就是這樣奇妙的一個象形文字。得知了它產生的歷史後您會發現,它的幾筆幾劃中積澱著厚重的文化,同時也潛藏著動人的故事。

謝字最初是指彎弓射箭的行為,後來便成了這部分人的姓。經過數千年的滄海桑田與風雲變幻,謝字除作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賦予許多新的含義。

首先,謝字有辭去官職之義。《說文解字》說:“謝,辭去也,從言,射聲。處《玉篇·言部》也說:“謝,辭也,去也。”在《禮記·曲禮》上篇中,說當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辭官歸田,“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仗”。這是謝字作辭官之義的最早記載。

謝字又有拒絕、謝絕、杜門謝客之義。《字彙·言部》解釋說:“謝,辭也,絕也。”關於這種用法,《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春秋戰國時,秦國為了在晉國安插勢力,曾把流亡在楚國的晉公子重耳迎人秦國,後又把晉懷公子圉的妻子賞賜給他,“重耳初謝,後乃受”。重耳就是後來著名的晉文公。

謝字還有辭別、離開之義。《廣雅·釋詁二》:“謝,去也。”古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這樣兩句:“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意思是說,過去初陽(十月為陽)的時候,我離開孃家嫁到您家。這裡的謝字就是辭別離開之義。

謝字又有除去之義。在辛棄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吳子似宿山寺戲作二首》詞之二中,就使用了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謝字又作消逝、凋落解。《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謝,去也。”現代人也有這種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謝字還有告訴的意思。《集韻·榪韻》:“謝,告也。”《篇海類編·言部》:“以辭相告曰謝。”使用這種意思的例子,如《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

一不過,這只是古代的用法,現在早已被“告訴”一詞取代了。

謝字也有問或問候之義。《漢書·李廣傳》顏師古注:“謝,以辭相問也。”其用法如《樂府歌辭·陌上桑》:“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這裡的謝,就是問的意思。

謝字現在最常見的用法,是表示感謝、酬謝、答謝之義。

第二層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進了學,我來賀他,他謝了我二十四兩銀子”,便是此義;第三層意思,事例如《新唐書·李光弼傳》:“萬有一不捷,當自刎以謝天下”,也是說的報答之義。

除以上所述外,謝字還有道歉、認錯、表示慚愧之義。《正文通·言部》說:“謝,自以為過曰謝。”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謝,猶慚也。”屬於前一種含義的例子如柳宗元《駁復仇議》:“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後一種例子如唐玄宗詩《送張說巡邊》:“茂先慚博物......餘下全文>>

百家姓 謝 的意義

一、 姓氏源流 關於謝姓的來源,主要有一下三種說法: 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慄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2 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3 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二、 遷徙分佈 1夏商時期謝國比較弱小,居於姜水流域(今陝西境內)。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為謝,以加強西周對南方的統治。任姓滅謝國後,國人有一部分留在當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國為姓,即謝氏。 3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大部分分佈在今河南外,還有一支遷往山東,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至湖南,遷至四川,後又分為三支:一支於三國時遷至蜀郡,至晉代有部分遷至陝西;一支遷至雲南永昌,後發展為當地大姓;還有一支遷至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部。隋唐時被稱為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後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漢代謝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會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處。其中會稽郡的謝氏人丁興旺,已相當有名望。 4晉代,成郡謝氏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陽夏謝氏,以及由此遷出的康樂謝氏。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因避戰亂遷望會稽始寧東山,在此繁衍,成為謝氏最重要的一支。謝衡極其後代在東晉至南朝時期多數都很著名。 5唐朝時,河南固始謝氏入福建泉州,同時入閩的還有一支居於福建寧化縣,後有一支自寧化遷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縣(廣東):還有一支自寧化遷至廣東大埔,後移居廣東東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遷入湖南漢壽。發展成為當地一大姓。 7至清代,謝氏不僅遍佈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還發展到北部及東北的一些省區。 8謝氏移居海外,始於明代,多數是自閩粵地區先遷至臺灣,進而遠播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1 威懷堂。 2 安晉堂:因謝安命名。晉朝時的謝安名望很高,朝廷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幹,一直到了40歲那年才當了司馬。在作官的過程中表現了高風亮節,拜為尚書僕射加後將軍。在淝水之戰中攜其侄謝玄大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得此堂號。 3 此外還有以“陳留”、“會稽”、"寶樹”為堂號。 【郡望】: 1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相當於今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縣。 2 陳郡。秦始置郡,西漢時改為淮南國,東漢章和二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獻帝時改變郡,隋開皇初廢。 3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吳縣。西漢相當於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順帝時移至山陰。此支謝氏為陳郡謝氏分支。 4 馮詡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定同名行政區。三國魏在此置郡,治所在臨晉。 四 家族譜牒 1全國:謝氏族譜十卷、謝氏通譜、謝子村後裔譜系卷。 2 遼寧:謝氏譜冊一卷 3 江蘇:鎮江潤州謝氏九修族譜十卷、江蘇當陽西州謝氏族譜十卷、常州謝氏寶樹......餘下全文>>

百家姓,姓謝是怎麼得來的?

謝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後。 據《姓譜》、 《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於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於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一。五去聲二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於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於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陝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後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陝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於炎帝一生的事蹟,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氏。”第三,《太平御覽眾》:“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出土了許多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儲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 《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后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餘下全文>>

"謝"在百家姓裡排第幾

中國新百家姓排名: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第101--200名是:

101龐102樊103蘭104殷105施106陶107洪108翟109安110顏

111倪112嚴113牛114溫115蘆116季117俞118章119魯120葛

121伍122韋123申124尤125畢126聶127叢128焦129向130柳

131邢132路133嶽134齊135沿136梅137莫138莊139辛140管

141祝142左143塗144谷145祁146時147舒148耿149牟150卜

151路152詹153關154苗155凌156費157紀158靳159盛160童

161歐162甄163項164曲165成166遊167陽168裴169席170衛

171查172屈173鮑174位175覃176霍177翁178隋179植180甘

181景182薄183單184包185司186柏187寧188柯189阮190桂

191閔192歐陽193解194強195柴196華197車198冉199房200邊

第201—300名是:

201辜201吉203饒204刁205瞿206戚207丘208古209米210池

211滕212晉213苑214鄔215臧216暢217宮218來219嵺220苟

221全222褚223廉224簡225婁226蓋227符228奚229木230穆

231黨232燕233郎23釘邸235冀236談237姬238屠239連240郜

241晏242欒243鬱244商245蒙246計247喻248揭249竇250遲

251宇252敖253糜254鄢255冷256卓257花258仇259艾260藍

261都262鞏263稽264井265練266仲267樂268虞269卞270封

271竺272冼273原274官275衣276楚277佟278慄279匡280宗

281應282臺283巫284鞠285僧286桑287荊288諶289銀290揚

291明292沙293薄294伏295岑296習297胥298保299和300藺

“謝”就排在第24位哦!!o(∩_∩)o...餘下全文>>

百家姓中【謝】這個姓排名第幾啊?

中華姓氏 謝姓來源及排名(24)2007年04月25日全國戶籍人口統計結果:謝姓在我國姓氏排名第23位。人口約950萬人左右。 謝姓的來源有三:  一、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慄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二、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三、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得姓始祖:伯夷。其父孤竹君,為炎帝后裔,本姓姜。伯夷和其弟叔齊在商末時,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於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將伯夷的後裔封於申(今河南南陽),稱申伯。周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一家因故被革去爵位,公元前六六八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這樣伯夷便成了謝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謝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宰相、太傅,他與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通力合作,將號稱擁有百萬之眾的苻堅大敗於淝水,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謝尚: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後趙國奪得玉璽,政績卓著。另外他在音樂和舞蹈上也頗有建樹。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一反東晉籠罩詩壇的玄言詩風,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派。謝眺:陳郡陽夏人,南朝齊國詩人,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善於熔裁,時出警句,風格清俊,頗為李白所推許,為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詩人。謝赫: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六法”,成為後世畫家、評論家、鑑賞家所遵循的法則。謝枋得:弋陽(今屬江西)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有《文章軌範》、《疊山集》。謝翱:福安(今屬福建)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有《唏發集》、《天地間集》。謝遷:浙江餘姚人,明朝賢相,成化十一年狀元,三朝元老。謝榛:山東臨清人,明代文學家,為“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謝覺哉:湖南寧化人,當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謝晉元:畢業於黃浦軍校,淞滬會戰時為掩護大部隊撤退,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後在租界孤軍營中被害。謝子長:陝西安定(今子長)人,與劉撫丹開闢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在一九三五年的反圍剿戰鬥中犧牲。 遷徒分佈: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   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帶,後裔謝X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餘下全文>>

姓氏謝的出處是在哪裡

1.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姜姓,姜太公的後裔)於謝國(今河南南陽唐河一帶),後子孫以國為氏。申伯子孫稱謝氏,居陳留,號稱「陳留謝氏」。此為謝氏大宗。

2.魏晉時,「陳留謝氏」傳至謝纘,官中郎將,遷居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號稱「陳郡謝氏」。   謝氏一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代。相傳黃帝之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其中「禹陽」為任姓。任姓後人分居十個小國,其中第一為謝國,後人改謝氏。

3.出自姬姓,周朝宗室居於謝國者,以國為氏。出自子姓,商朝宗室居於謝國者,以國為氏。

4.為他姓改謝姓。如衛州(今河南衛輝)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稱「衛州謝氏」,後人遷居洛陽,亦稱為「洛陽謝氏」 、「河南謝氏」。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漢化改謝姓的。

5.滿族的部分人也有改為謝為姓氏的,如謝園 ,中國影視演員。生於北京,滿族.

百家姓是那個謝字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楮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餘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樑

杜 阮 藍 閩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丘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幹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鬱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鬆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斜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鹹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遊 竺 權 逑 蓋 益 桓 公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拔 夾谷 宰父 穀梁

晉 楚 閻 法 汝 鄢 塗 欽

段幹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 海 羊舌 微生

嶽 帥 緱 亢 況 後 有 琴

樑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佟...餘下全文>>

姓氏謝的意思和文化內涵

謝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排第十三。謝姓出自於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早期分佈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時期,有些謝姓遷徒到山東、湖北和湖南。戰國時,謝姓擴充套件到四川和貴州並匯容到當地的少數民族。唐末開始進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並且發展到臺灣。謝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陽、永昌,匯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都、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埔、寶樹等。

姓氏:謝

讀音:xiè筆畫:12歷史:傳說中3500年;有史記載2800年發源地:河南南陽宛城主居地:廣東、江西、湖南、河南人口:1000餘萬人口比例:0.79%人口排名:中華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二十三位,客家十大姓之一血型分佈:O型佔36.4%,A型佔29.2%,B型佔26.4%,AB型佔8%漢族謝姓的組成主要有兩個來源:任姓和姜姓。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2800年的歷史了,發源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目前謝氏家族的基本上來自於申伯後代。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人數不多。根據2013年最新的百家姓排名,當代謝姓的人口已達到100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三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79%。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湖南三省,大約佔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廣西、臺灣七省區,又集中了37%的謝姓人口。謝姓的郡望主要有:會稽、陳留、陳郡、下邳。謝姓以郡望為堂號外,還有威懷、安晉、東山、寶樹堂號。在甲骨文中,謝字像一人拉弓箭之狀,古時謝、射兩字通用。因此,謝人是一支善射的氏族,以謝命族名和地名,最終形成國家。謝,也是一種龜,頭昂著行走。而低著頭行走的龜,稱為靈。推測在古謝之地曾出產頭昂著行走的龜,因以謝命地名,進而形成城堡,最後發展為國家。最初的居民稱為謝人,謝人最初的原始圖騰是龜。源於黃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源於任姓,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的記載,傳說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宋朝王應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謝國,任姓,黃帝之後。”古籍《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載了從黃帝到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氏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漢朝王符在《潛夫論》中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釐、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採、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大文豪歐陽修在《謝絳銘》中也說:“黃帝后,昔周滅之以封申伯。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宋朝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謝國,源於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申伯以國名為氏。”謝氏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至周朝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申伯後人以國名為姓氏。黃帝之後的謝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三代之際微不見)。源於炎帝部落:現代謝氏公認的始祖申伯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後裔的封地謝邑,屬於以國名為氏。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說:“謝,伯爵。《邵思姓解》曰:陳郡謝氏,周宣王後兄申伯食採於謝,因而氏焉。”炎帝,世稱神農氏,被謝氏族人奉為始祖之一。關於謝氏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譜書都說是源於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說:“謝,姜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說:“周異姓......餘下全文>>

解姓和謝姓氏有什麼關係

沒什麼關係

解姓姓氏源流

解 (xiè)百家姓中排在83位。解(Xiè)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

解姓淵源

以採食之地邑名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有兒子良受封於解邑,良生活採食於解,所以稱為良解。他的子孫後代於是以良解的採食之地作為姓氏,成為解氏。

2、來源於古代地名

《姓氏急就篇·注》,曰:解.地名,在河東.因地為姓.故晉國多解氏。又,春秋時期周王朝的京畿分為大解和小解,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小解在今洛陽市西。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人後來便以解為姓。

3、出自複姓改為單姓而來

南北朝時,北魏有複姓解毗氏,亦作解批,傳說為炎帝時參盧之後,後改為單姓解氏。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謝的來歷?
百家姓馬的來歷?
百家姓孫的來源?
百家姓姓黃的來歷?
百家姓姓馬的來歷?
百家姓張的由來?
百家姓陳的由來?
百家姓中的梅姓的來源?
百家姓李的由來?
百家姓中的汪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