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氏由來?
王姓氏的由來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裡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髮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開啟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餘下全文>>
王的姓氏起源
王 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礎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9、由複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王姓的由來
王姓來源複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洩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了。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後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因始於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後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後,葬於晉陽北五里。其後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後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慄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遊、尤,沈乃同宗,由於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汶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後,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佔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後人。歷代王氏後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築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並於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鼎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餘下全文>>
姓王是怎麼由來的含義
先秦時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他們的後人有不少就稱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晉、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由於來源不一,分支眾多,王氏後來繁衍成中國人數最多的大姓之一。
[王氏來歷]
王姓來源複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洩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了。
王字 百家姓 解釋
由來: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
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
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
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
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
、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
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
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
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
,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
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
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
、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
人遷往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
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
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 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 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 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 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 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 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 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歷史—姓王的由來?
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陳完,後來陳國為楚所滅,陳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為姓。王和其他四十幾個姓一樣,都成了陳姓分支,寫孫子兵法的孫子也是陳完的後代,不信可以到網上和史書上查.
姓氏王的由來和在古時的地位
王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2007年統計分析顯示:王姓超過李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除中國外,在朝鮮、韓國也有王姓分佈。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或“三橫王”。河北、遼寧、山西、山東、江蘇等省王姓均為第一大姓。古時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發源地,王姓歷史悠久,名人眾多,如書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陽明。
王姓是以上古時期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王”的爵位為得姓因由的,這是她區別於其他姓氏的一個顯著特點。
與其他姓氏不同的還有,其他姓氏多以上古時期某一個人物作為血緣始祖或得姓始祖,而王姓則擁有一個始祖群。在她高貴的血緣始祖群裡,有大禹、子契、后稷、虞舜等等這樣響亮的名字,大禹、子契、后稷分別是夏、商、週三代的始祖,而虞舜則是上古“五帝”之一。在她的得姓始祖裡,有冒死進諫的比干,也有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田安、畢公高、太孫赤、王子城父、桓公揭,當然,更有被王姓後人最為推崇的太子晉。這些得姓始祖們分別居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使得王姓的得姓過程從商朝末年一直持續到西漢初年,前後橫跨將近一千年。血緣始祖們與得姓始祖們一起,形成王姓的一個龐大的始祖群。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姓氏所無法比擬的。
王姓的得姓過程複雜而漫長,儘管有如上所述的明確的得姓始祖,但鑑於這個姓氏以夏、商、週三代的王室作為得姓淵藪,目前存在著究竟是得姓於君王們在位之時還是王子們失意之後的爭論。也就是說,那些君王們究竟是在他們當“王”的時候就已經以“王”為氏了呢,還是在他們的子孫們失去王位之後才紛紛改以“王”姓?如果是前者,那麼王姓的得姓歷史將會大大提前,一直提前到夏朝建立之初。當然,目前這種說法還很難界定,譬如像“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天子稱號,儘管具有無尚的威儀,但如何判定它就具有以“王”為氏的功能呢?
在上古乃至遠古,除了三代君王,還存在著幾個在名字前冠以“王”字的人,他們分別是曾經與黃帝論道的隱士王倪,商王朝的先祖、被譽為“中國商業鼻祖”的王亥,以及周文王的祖父王業、父親王季。這三批人何以在名字前冠以“王”字,各有所因,如果以他們作為王姓的得姓始祖,那麼,王姓的得姓歷史可以進一步提前,甚至提前到黃帝時代!當然,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第一,王倪是傳說中的人物,王亥、王業、王季等稱呼皆為他們的後代所追封;第二,一個姓氏在確立之後就應該具有傳承性的特點,而這裡的“王”不具有這樣的特點。鑑此,譜牒學界一個較為公認的說法是,“王倪”等人只是在形式上具備了以“王”為氏的特點,可以把他們看成是象徵性的王姓始祖。
王姓人自立姓之後,整體上呈現出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王而不王,不王而王”。
雖然這個族群有著最正統的王室血脈,然而,在秦朝統一全國、確立皇權制度後的長達兩千多年的社會裡,幾乎沒有王姓人像模像樣地登上過皇位。當有王姓人試圖挑戰這個命題時,其結果都是以慘烈的悲劇收場。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王莽篡漢”了。王莽這個無比勤政的王姓人在代漢之後,企圖以他的復古式的改革,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孰料適得其反,他是在置民於水火,終於招致全民聲討,最後落得個碎屍萬段;還有一個例子是,唐末義軍領袖王審知率部進入福建,開創“開閩王氏”;他的後代在福建建立割據政權閩國,並一度稱王稱帝;接下來是上演父子、叔侄相殘的連環慘劇,以致使得這個家族差點沉淪。“王而不王”,當王姓人試圖在世俗生活中稱王稱帝的時候,總有一個並不美妙的結局在等待著他們。......餘下全文>>
王氏家族起源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裡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髮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開啟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餘下全文>>
王姓的來歷
中華民族許多姓氏從山西開宗立姓,目前可查的有40多個,其中王、張、趙、魏、楊、郭、賈、郝、裴、傅、尹、霍、路、冀、萬、解、蒲、溫、芮、耿訂荀、晉、籍、南、祁等姓氏均源自山西,上古母系社會八大姓之一“媯”姓也源自山西。這些姓氏儘管有些因種種原因在現代社會中已不多見,但其中不少姓氏成為中華民族發展中自強不息,人才輩出的望族。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後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因始於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後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後,葬於晉陽北五里。其後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後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慄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遊、尤,沈乃同宗,由於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汶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後,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佔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後人。歷代王氏後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築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並於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