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的傳統節日?
陽曆中國所有傳統節日陰曆中國所有傳統節日。
中國公曆節日
1月1日 元旦 公曆新年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
4月5日 節氣清明 清明節 掃墓祭祀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國農曆節日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6.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餘下全文>>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各在農曆的哪一天?傳統節日的故事
主要節日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還有其它不主要節日或者少數民族節日.
1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2 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頗為壯觀。
3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5 立夏節 少有所聞,各家燒炒蠶豆而食,認為可兆豐年。
6 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農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7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節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農曆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農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20424.html?wtp=tt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按照日期順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曆和公曆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日期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13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14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28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3. 清明節——農曆二月廿一(公曆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1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1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2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16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餘下全文>>
農曆正月?打一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的正月就是春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及習俗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春節(農曆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曆一月十五日)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 / 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臘月初八)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專為“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除夕是幾月幾日?關於的除夕來歷和習俗(臘月的最後一天)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春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的春節來歷和習俗(農曆一月一日)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一月十五日)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寒食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的前一天)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在每年公曆的4月4日或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餘下全文>>
中國六大傳統節日都是哪六個啊?
中國六大傳統節日簡介
春節
春節又叫陰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正譁初一有祭灶、祭祖等儀式。
過年要吃餃子,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半夜子時,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餃諧音交,有“喜氣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明節
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為群眾性的祭掃祖墳的活動。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谷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也稱端午、端陽。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午節、五月節、浴蘭節……”家家門頭插艾草,兒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腳脖系五彩線。日出前取河水洗臉,吃粽子。
閩南的棕子有鹼棕、肉棕和豆棕。鹼棕是在糯米中加入蘇打液蒸熟而成。
七夕節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中秋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賞月,古已有之。而又盛行於宋代。仲秋節的傳統習俗是賞月、祭月、吃月餅。仲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曆史悠久。
重陽節
六朝時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陽節俗形成,糕類自然成為節令食品。如童謠所謂:“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 。
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古稱“蓬餌”。據說它源自秋糧收割後的歲時飲食風俗“嘗新”,後來發展成一種應節食品。它以麵粉、米粉(江米和黃米)、小米和豆等為原料,再加上棗蒸制而成。從唐朝起,重陽糕上要用竹籤插重陽旗,這種小旗以五色紙縷為花紋,中嵌“令”字,取吉慶之意。重陽吃糕,也因為“糕”與“高”同音,寓有步步高昇、前途光明的意思。
中國農曆節日有哪些.
27個農曆節日
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農曆正月二十九:送窮日
農曆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
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
農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杆節
農曆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
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農曆四月初八:牛王誕
農曆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
農曆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
農曆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農曆七月初七:女兒節
農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
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
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曆六月十九:菩薩節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
農曆七月十五:鬼節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