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磕頭的講究?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6日

清明上墳磕頭怎麼個磕法? 15分

清明上墳磕頭磕法:

一是“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

上墳都有 什麼講究

卑躬 謙虛一點,不要穿太鮮豔的衣服,跪拜焚香是必須的

贊助廣告

給父母上墳磕頭怎麼磕

3跪9叩跪一下叩三個頭然後站起來再跪下去叩三個頭再站起來再跪下去叩三個頭然後站出來作三個揖

上墳磕頭應該磕哪個方向

我們家族年初下午上墳的情況:叔輩兄弟全湊齊了,包括晚輩所有男孩子,每個人都帶上鞭炮,老大哥帶上一碗餃子,一壺酒,一刀紙,一把子香。老么扛著長杆準備放鞭炮用,一家人浩浩蕩蕩上墳去了。到了墳頭北沿兒,老大給爺爺奶奶燒紙,點香,倒酒,嘴裡咕噥著啥,面南朝向墳塋磕頭,我們放鞭炮,一支接著一支,也有人跟著大哥一起給爺爺奶奶磕頭,放完鞭炮,大哥的儀式也結束,滅掉燒的香火,回家。上墳結束。——山東壽光民間上墳風俗。

贊助廣告

民俗和朋友去朋友家上墳能磕頭嗎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香、紙錢、鞭炮、小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 .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俗話稱為“磕頭”,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至於“和朋友去朋友家上墳”這種情況,首先要考慮你和朋友的關係:是普通朋友只是起到陪同的作用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換過帖或者相當親密的朋友則是另外的事情了。

掃墓的時候為什麼燒完紙後要磕頭?

表示一種尊崇,也表示拜見,神學中嚴格的說,磕完頭說話長輩才能聽見。。。

給爺爺奶奶上墳怎麼磕頭好

真誠心磕頭就好

上墳磕幾個頭

從小開始,每年正月十五上墳的時候,父母都說快過來磕頭,然後我們就踉踉蹌蹌的去磕頭,我們是磕三個頭,但每個地區的習俗。

信仰不同,磕頭的數量也都有所不同,沒有一個確切完整的定數的,因地制宜吧。上墳磕頭是為了表示對先人的尊敬和思念,

有些地區是公墓形式或者骨灰龕的樣式,為了表示對先人的思念,據我瞭解,是用點香的方式,他們在無相銅爐定製可以寄託對先人思念的純天然香品,

燒給先人,先人就會收到晚輩們的寄思,表達的效果也是很美好的。

給岳父上墳需要磕頭嗎

出於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逝者為敬!以磕頭的方式向逝者致敬!是一種禮貌!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傳統葬禮上有什麼規矩?

壽終

人死後,全家舉哀,將死者移入正房迎門的靈床上。靈床有的用現成的木床,有的用門板或葦箔在長凳上搭成,還有的臨時用土坯壘起,上鋪一床單或褥子而成。死者臉蓋黃表紙,口含銅錢(亦有含珍珠之類的)。靈床前置供桌,放“照屍燈”,預防狗貓進來,焚香設牌位,並供小米飯1碗,上插竹筷1雙,叫“倒頭飯”。子女輪流守護,叫“守靈”。家族鄰居幫助辦理喪事,發訃文、告親戚,幫喪者為首的叫“大總”。同時每天早、中、晚飯前3次到土地廟“送漿水”,漿水多由生水、麵粉、小米混合而成,裝在壺裡,有的壺裡只裝清水,也叫做漿水。扎製紙車、紙馬,用黑麵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機脫身。此後是“指路”,死者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後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4次,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弔喪

親友按訃告訂的日期,在開墓安葬之日前來弔喪。院內設靈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來弔喪的親朋、鄉鄰磕頭拜謝。一般鄉鄰只付喪儀(現金)叫“付人情”。至愛親朋則先付奠儀,後將祭品置於靈前,向靈位跪拜,奠酒3盅(張店為4盅),放聲痛哭,叫“拜祭”。

入殮

死者入棺謂之“入殮”。棺材俗稱“壽材”,多用楊、柳、榆、槐等雜木製成,殷實人家則用柏木。窮苦人家有的僅薄棺一口,葦蓆一領。入棺前先在棺內鋪香表墊褥,再由兒女親屬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臉淨面,之後入棺。於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蓋棺封口,大殮告成。此後,每天3次燒紙哭祭。?

出殯

一般於人亡後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殯,大家富戶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殯者。期間,有的請僧道設壇場作佛事,誦經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喪主須於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其靈共祭。

殯葬大體有燒炕(亦叫暖墓)、起靈、送殯、路祭、下葬成墳等程式。起靈前(臨淄為起靈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親屬(多為女眷)去墳內點火燃燒,叫“燒炕”,博山、臨淄多是於墳內設火煎糕叫“暖墓”。臨淄在起靈前還有在靈棚內吃一頓水餃的習慣,謂之“吃團圓飯”,並邊吃邊填滿“獻食罐”。之後,把靈前的飯碗打掉,由十餘人抬棺起靈,長子頂棺打瓦,此時家人親友隨靈哭送,到門外停靈奠祭。出殯時,長子或長孫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靈柩前往塋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後坐哭,不跟往塋地。出殯的隊伍到村(街)頭要暫停,進行路祭。在靈前擺好桌椅、供品,親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後,先燒輓聯紙紮(臨淄居民還要把“獻食罐”放入墳內),待孝家檢視墓穴後,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於墳頂,至此新墳築成。返回時,每個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饅頭、豆腐等物。?

謝客

殯後的翌日拂曉,死者的兒孫穿孝服到弔喪者家中致謝,一般只是在門前高呼“謝客”,主人聽見,可回聲“聽到”,表示已知禮。

祭祀

殯後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親屬著孝服至墓地供祭,繞墳轉3圈,拋撒五穀糧,新增新土,謂之“圓墳”。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後者延後,謂之“長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於半夜三更上墳祭祀。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紮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後,亡者家屬要穿孝服守孝,謂之“持服”。持服期,兒女為3年,侄孫輩為1年,期間,兒女一般不理髮,不問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會”(亦叫“孝帽會”、“架子會......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上墳磕頭的講究?
清明節上墳有什麼講究?
男生夢見上墳磕頭?
週年上墳有什麼講究?
祭日上墳有什麼講究?
做夢夢見上墳磕頭?
上墳磕頭?
家裡擺放石頭的講究?
清明上墳有什麼講究?
夢見上墳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