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新課程改革進行10年了,如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嚴重地存在著“教教材”的現象,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用教材教”,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被不斷地銷蝕,學生的語文素養很難提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平等對話、主動讀書、自主發現、自由合作,把學生閱讀的過程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得以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在平等對話中引發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個性,能讓每一名各抒己見、甚至相互爭論的學習氛圍。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教學接近尾聲時,在課堂上開展了一個題為“實話實說”的談話節目,以主題為“你喜歡花生還是蘋果,你又想做個怎樣的人?”為主題,讓學生自擇觀點、自由說話。結果,學生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學生甚至把《十萬個為什麼》、《科技博覽》等書也搬到了課堂,旁徵博引。在這樣一個對話的過程中,學生除了對文字的理解加深以外,還對文字所闡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學生的個性在對話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學過程合理運用了對話,包括師生的對話、生生的對話,還包括學生和文字的對話以及學生自我的對話,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在平等對話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充分展示了對話在閱讀教學的作用以及在學生個性發展中的價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體驗成功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例如在教學《九寨溝》時,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就讀而言,可以默讀,可以輕聲讀,可以放聲讀,可以同桌對讀,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讀。於是學生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地閱讀。在稍後的自由交流中學生不但表達對九寨溝是個童話般世界的驚歎,還對九寨溝的美麗風景進行了讚美,有對九寨溝稀有動物表現出的濃厚興趣,更有對保護九寨溝自然風光的熱切呼喚……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引導讀書的方法來引發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使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最終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邊讀邊想,在讀中去發現,讀中去體會,讀中去悟情,讀中去體驗。接受美學認為:文字與讀者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互動關係,文學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讀者對同一作品往往會有不同的接受情況。 
所以,我們應該承認學生的“合理偏見”,尊重學生對文字理解的豐富性、差異性、個性化,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嚐到成功的滋味,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三、在自主探索中學會研究
        心理學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在閱讀過程中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探索、研究的過程,從中獲得間接的創新感受,從而滿足學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啟發學生:學了課文,你最想對同學們,對全社會的人們說的是什麼?在學生說話以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最後一節,並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精心保護地球吧,然後引發討論: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相互交流交流。於是學生紛紛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課後教師就帶領學生調查周圍存在哪些環境破壞、汙染的情況,要求學生擬一個方案,並對方案進行評比,然後帶領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現代社會是一個資訊的社會,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也應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學生就將與環保有關的資訊進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從資訊學的角度來說就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資訊加工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實現創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動中飛揚個性
        陶行知先生倡導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學生的眼睛和嘴巴,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嘴巴動起來;解放了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讓學生在學習中玩一玩,貼一貼,這樣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解放了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使課堂不僅限於課堂。
        閱讀教學中開展相關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能建構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活動方式,能調控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如學習《登山》等課文之前或之後,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也可讓學生自己去看看日出、日落的情景,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會經歷“行——觀——說——感”這樣四個過程,在活動中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當學生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時,便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以上活動中,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學生從客體的自我變成主體化的自我,讓閱讀教學、讓活動成為展示學生個性的大舞臺。
        所以閱讀教學應突破以“課堂唯一”的做法,要注重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自由的活動中覺得閱讀是快樂的、是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個性,讓學生的健康個性在活動中得以飛揚,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中得到提高。 

分層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的應用
小學科普知識黑板報
相關知識
讓小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如何讓小學生在預習中建立快樂學習的態度
小學生安全讀書提示語
大學生為什麼要提高職業素養原因
高三的學生如何才能提高語文成績
小學生我閱讀我成長演講稿
小學生愛閱讀築夢想手抄報
小學生愛閱讀手抄報
小學生愛閱讀演講稿五篇
最新小學生個人讀書計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