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代中國雲南茶馬古道沿途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歷史文化遺產是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歷史實物,它記錄了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在某個歷史時期變遷的文化內涵。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歷史街區甚至衣著服飾等歷史文化遺產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其令人緬懷的建築物或構築物等物質內容,更在於它承載著發人深省、蘊涵豐富意義的歷史記憶等精神內涵。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目前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國際上相比較,無論是現實狀況還是全民意識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形勢十分嚴峻,保護工作可謂任重道遠。

  一、雲南茶馬古道的歷史作用及價值

  1.西南“茶馬古道”的定義、主要路線與歷史概貌

  西南“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系列交通要道。

  而根據我們考察,西南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據普洱茶生產考察的相關資料表明,明清時期雲南境內,以普洱為中心相繼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一是官馬大道,由普洱經墨江、元江、玉溪到昆明中轉至內地各省乃至北京,南經思茅、景洪***車裡***、勐海***佛海***、打洛人緬甸,這是茶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條,普洱貢茶多大部分就從這條路由馱馬運到昆明再轉至內地各省乃至北京的。與此同時有許多老字號普洱茶茶莊將普洱茶,由普洱經思茅,過車裡***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後出國至緬甸景棟,繼而再轉運至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

  二是關藏茶馬大道,普洱茶從普洱經下關,麗江、中甸***今香格里拉***進入西藏,再由拉薩中轉尼泊爾等國,主力是藏胞的大馬幫。

  三是江萊茶馬道。普洱茶從普洱過江城。入越南萊州,然後轉運到西藏和歐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馬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江。而後到孟連出緬甸。

  五是勐茶馬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往寮國北部各地。

  長路漫漫,運茶路經險障重疊,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設卡收過路費,又時常因***引起阻塞。於是商人們也要想方設法尋找其他的運茶路線。他們也曾經尋找到了從德欽經壁上土布江達墨竹工卡拉薩的進西藏路線。每年春季藏民們趕著騾馬,滿載蜂只扔、耗牛尾、麝香、蟲草等物在茶市交換茶葉然後返回西藏。

  2.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點

  今天,隨著現代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唐宋以來延續達一千多年並在漢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發揮過重要聯絡作用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它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歷史形成過程的一歷史實物見證,作為今天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卻依然熠熠生輝,並隨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那麼,應當如何看待和認識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與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麼特點?同時,我們又應當如何在茶馬古道與當前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使其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這是今天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對茶馬古道的特點及其歷史文化內涵和價值,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茶馬古道是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事實上,茶馬古道並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後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分別通往今川、藏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併成為連線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問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這條通道被開通的歷史,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約4—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

  ***2***西南茶馬古道是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紐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歷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與西南少數民族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我們知道,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雲南少數民族文明的特點則是高原地域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兩者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漢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並不僅止於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與西南少數民族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進行溝通聯絡並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

  ***3***西南茶馬古道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茶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的從這裡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谷地貌。由於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後宗教信仰標誌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澱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澱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

  二、西南茶馬古道上的歷史文化遺產——雲南劍川縣沙溪寺登街

  中國沙溪寺登街區是當前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大門,使這個連線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具有很高的文化遺產價值。雲南劍川縣“茶馬古道”集市沙溪鎮寺登街人列2002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

  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曾在2001年l0月11日將雲南沙溪列入101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目錄,其中與中國沙溪***寺登街***區域一起公佈人選的還有陝西大秦基督教寶塔及修道院、北京中國文化景觀長城、上海歐黑爾·雷切猶太教堂。沙溪究竟在哪裡,為何具有如此大的價值?翻開雲南省地圖冊,在劍川縣一頁上,找到了沙溪,它位於雲南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東南部,在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總面積287平方千米,是一個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在這西南茶馬古道上惟一倖存的集市裡,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大門,使這個連線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

  沙溪寺登街古集市位於雲南大理劍川的東南部,是秦漢時期古蜀身毒道***南絲綢之路***三條幹線交界點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來,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又成了溝通川、滇、藏邊三角地區的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衝,它以藏族地區的毛皮、麝香、鹿茸、藏紅花、貝母、蟲草和雲南、四川的茶葉、紅糖和布匹為流通物件,以頻繁的馬幫商隊作載體,進行著漢、藏、白、彝、納西、摩梭等各民族間的物質、文化、宗教、藝術交流,沙溪寺登古集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一區域深受漢藏、南亞、東南亞、西亞和中原文化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和多元性。

  街區域有完整的古戲臺、廟宇、寨門、街道白族民居等古建築構造別具一格,寬闊的街面全用條石鋪砌,石板上足跡斑斑,能見證茶馬古道上的小鎮輝煌的歷史。民風民俗古樸、白族文化繁榮,被稱作“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鎮內自然風光秀麗迷人,有兩山兩谷一水一瀑、三塔兩箐、三潭各幽等幾十個景觀景點,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及豐富的旅遊開發價值。

  三、我們認為保護沙溪寺登街區就是保護西南茶馬古道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內容。

  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學會制定的第一個獲國際公認的城市規劃綱領性檔案《雅典憲章》指出:“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均應妥為儲存,不可加以破壞”。

  1964年第二屆歷史古蹟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上通過的關於保護文物建築的第一個國際憲章——一《國際古蹟保護與修復憲章》又稱《威尼斯憲章》明確:“歷史古蹟的概念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古蹟的保護包含著對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凡傳統環境存在的地方必須予以儲存,決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和顏色關係的新建、拆除或改動”。“古蹟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歷史和其產生的環境分離”。

  我國《文物保護法》更是明確了受國家保護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等,並且“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文物,應當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分別確定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概括以上檔案,可以從四個方面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涵義。第一層意思是“不破壞”,這是保護的前提,即從現在起,停止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任何人為破壞,但這個層面的保護是被動的,僅能維持其現狀,卻不能抵擋非人為的、自然的甚至社會環境對其造成的損壞。因此,保護的第二層內容就是需要人為地積極主動地去對其進行維護、修復,甚至在結構上使其不再受損,同時消除可能產生的火災等隱患。第三個層面就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基礎設施予以完善或改造等。此外,合理地利用古建築也是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用則生,守則死。一方面對於空關的古建築等通過合理地選擇使用單位加以利用,使得建築“活”起來,另一方面,對於人口密集的古建築、古鎮、歷史街區等應合理疏散人口,通過減負減壓使其“輕鬆”起來,從而延長其壽命。

  四、關於對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1.在歷史遺產保護的過程中,主體之間的價值衝突造成了保護的複雜性,作為保護的主體,首先必須明確各保護主體對保護持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這才是保護策略的基礎,當然,本文並不想對具體保護措施本身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何況在多元的價值取向前提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公眾並不反對保護,問題是如何才是真正的保護,而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更不是為了所謂的政績,或者經濟利益的驅動,而應該理解保護的真正內容和含義。參與保護的主體之間的價值衝突的主要矛盾首先是“保”還是“拆”的問題,當前的現代性處於自我裂變狀態工具理性和審美現代性中人本精神的張力與衝突過早地展開,經濟利益的驅動造成對歷史遺產的“建設性破壞”,這是左傾的冒進思想。其次的矛盾是現代性與傳統的張力。前現代傳統的文化精神對現代文化精神造成阻滯新儒學的復興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抵制西方普遍的現代性,結果常常是歷史遺產在原真性的教條下當作神聖的古董供奉起來,或者使歷史遺產與社會現實相脫離,這是右傾的保守思想。第三個矛盾是審美現代性後現代文化思潮自身的矛盾,它打破歷史真實性的教條,既擁抱現代性,又尊重傳統,並將保護整合進大眾的生活之中去,但是在現實中它既是顛覆性的藝術又是商業化的藝術,既否定社會現實又肯定社會現實。

  從以上三種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歷史遺產保護的文化可持續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行動。前兩種思想對城鎮建設和遺產保護都是有弊端的,它們把現代化和傳統看作是不可調和的,不僅對城市景觀不利,更對社會關係的協調不利,廣大階層的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在這兩種價值取向中總是處於被動的不在場狀態。只有第三種思想打破了二元對立的絕對主義,將現代化與傳統結合起來,並且將保護整合進大眾的生活之中去,雖然有其侷限性,但卻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具可持續性的思想。

  在寺登街建設與發展中,從物質空間演變重構的角度,歷史遺產的保護是一種通過保留現存的物質空間作為歷史文化載體並使之延續、演化的創造性工作。在這一創造性的工作中,現代化和保護傳統並不總是矛盾的,通過對傳統的批判與繼承、打破傳統與工具理性的種種教條和束縛,構建審美現代性的價值,將遺產保護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這一創造性活動一般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即保護性的延續使用***保護為主***,將歷史遺產開闢為旅遊景點***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但要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造成的破壞***以及開發再利用***經濟開發或文化引入為主,功能置換***,這三種方式實質上反映的是我們將意義賦予文化遺產的三種不同過程。

  第一種方式是保護性的延續使用***保護為主***,適用於文化價值較高的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築***。比如民居、廟宇,在這種情形中,歷史建築意義的賦予者又是歷史建築的使用者。在現時中,它成為文化消費的一部分,這種保護方式所引發的文化解讀包括歷史和現時兩部分,每個使用者對客體歷史意義的解讀可能都不完全,而且賦予現時意義更不一定相同,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的真實意義。對於這種方式,要充分保護歷史環境和建築的原真性。

  然而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方式由於歷史建築在經營和日常維護上不具有可持續性,經常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第二種是不再延續原有使用功能,而將歷史環境與歷史建築開闢為旅遊景點***保護與開發相結合***,適用於本身文化價值高或者經過再利用成為旅遊目的地的歷史建築。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賦予了文化產品全部的意義,而文化產品的消費者***遊客***則被動的接受。此時,消費者不是歷史建築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僅僅是文化的接受者。

  第三種方式是開發再利用***開發為主,適用於所有歷史建築***。這種方式的原則是“保留與接納”,即保留原來的物質空間並改變建築原有的用途,也就是說這種意義賦予形式既不是生產者主動的挖掘和消費者被動的接受,也不是使用者的個性化解讀,而是生產者通過對物質客體的改變而賦予產品以新的意義。

  2.旅遊與歷史遺產保護

  一直以來,城鎮總體復興需要旅遊和文化產業為先導,旅遊和文化產業確實在沙溪寺登街的歷史文化保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歷史街區中的旅遊業背後有千差萬別的目的和動機,許多旅遊開發專案常常是機會主義的,即專案極少來自對發展機遇的戰略性評估或通盤考慮,而多出自地方條件或當地某些利益集團的一時之念。因此,公共部門在旅遊規劃的編制和旅遊開發策略的制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地方政府鼓勵和刺激這一過程,在過程中首先考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於是,促進旅遊業的目標,一部分是推動城鎮的復興,還有一部是帶來區域的物質環境的更新。為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利潤,許多城鎮都在開發它們的文化遺產以突出其個性及地域識別性。通過對街區認同感施加一種積極的影響,旅遊專案有助於克服形象上的過時,從而增加信心和提高投資的可能性。開發景點、強化地方特色、保護歷史遺產及文化景觀,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加強對本地區的自豪感。以及增強當地的歷史建築的觸覺體驗,視覺美學的價值被提高,最終成為旅遊者眼裡的文化符號。

  因此,具有歷史文化街區可以創造出新的、或開發現有地區的以旅遊基礎設施為支撐的旅遊場所,場所必須具備以下因素:如綜合的環境改善、便利的交通設施、滿足旅行舒適性需求的服務設施,以及確保這些設施正常運作的基礎設施,還有保持景點清新形象的服務系統。這些“支撐性”的服務系統總是遊客們消費的主要方面,並因此帶來比觀光點本身更大的經濟效益,旅遊業的發展促使住宅、餐飲、運動和娛樂設施的大幅度增長。所以,成功的旅遊景點服務對地方經濟會有一個積極的增殖效應。

  另外積極地尋找國內外非官方組織來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中。在2002年8月劍川縣人民政府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空間與景觀規劃研究所簽訂備忘錄,共同組織實施“沙溪復興工程”。此後,瑞士方面通過瑞士發展合作署、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羅伯特·威爾遜保護遺產挑戰基金、美國運通公司、瑞士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國際渠道爭取到資金援助,並按照國際通用的古建築修舊如舊原則,高標準實施古建築搶救修復,目前已完成段家登戲臺、寺登街東寨門、南寨門、樣板房、部分重點民居大門、寺登街戲臺及兩翼房屋、興教寺古建築群等專案的修復。國內方面在國家和省州的幫助支援下,劍川縣多方籌集資金,完成了寺登街區自來水工程、生態停車場、供排水、街區強弱電管線人地、路燈、道路街場鋪裝、南北古街巷的鋪裝、生態衛生廁所等專案建設。

  在當今的中國,在資本的大規模介入下,對於歷史街區和建築遺產的保護常常流於商業化、符號化。所謂商業化,是把歷史文化建築遺產的保護從修復到旅遊形成以實現經濟效益為目的的產業鏈,這是目前政府大力提倡,老百姓喜歡的方式,這是當前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專家預設的方式。所謂符號化,就是歷史建築告別了原著民。其觸覺體驗被剝離,視覺學的價值被提得很高,最終成為旅遊者眼裡的文化符號。所以常常會對歷史建築的原真性和真實的歷史記憶造成破壞。

論當代中國民族鄉城鎮化建設
當代中國下如何面對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文化熱?
相關知識
淺析當代中國雲南茶馬古道沿途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淺析當代中國市場轉型中的不平等
有關雲南茶馬古道的導遊詞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
淺談當代中國音樂審美現狀
探析當代中國民族主義
描寫中國文化遺產的作文
關於重視世界文化遺產的高中英語作文
解析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歷史中的當代中國
關於當代中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