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初探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生命教育”一詞是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針對社會中***、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作為對策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生命的威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對語文“生命教育”實踐的反思》

  【摘 要】 目前,生命教育已經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許多地區和學校已經開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但是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生命教育,依然處在起步階段,實踐中也遇到了許多“桎梏”。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生命教育時需要明確以下幾點:以專門生命教育課為主體,在語文課中滲透生命教育;啟發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實施生命化的教育;遵循青少年學生的天性,關注他們的生活。

  【關鍵詞】 生命教育實踐;桎梏;破解之道

  “生命教育”一詞是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針對社會中***、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作為對策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生命的威脅。美國的傑・唐納・華特士最先與於1968年正式倡導生命教育思想。他在加州建立“阿南阿達村”學校,從此,生命教育受到人們的重視。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生命教育由香港、臺灣被傳入到國內,並引起國內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現今,除了生命教育理論研究以外,各省市也紛紛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了相關的實踐研究,但在這一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桎梏著生命教育的開展。本文嘗試著探析破解這些桎梏之道,以期為順利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生命教育實踐提供相應的參考借鑑。

  一、現狀審視:語文“生命教育”的實踐

  ***一***語文課堂淡化生命關注,缺失生命課程設定

  近幾年,在一些地區和學校已經開展了語文“生命教育”實踐。但是由於各方面因素,這些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起到期望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純粹的生命價值知識灌輸,而學生的人性、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養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並不是一張一無所有的白紙,也不是一隻有待灌輸的容器,而是有著精神生命的個體。語文“生命教育”實踐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關愛生命、尊重生命,而純粹的知識灌輸這一教學行為本身就不夠生命化。僅僅依靠生命知識的習得,無益於豐厚學生對生命的感悟、體驗及積極生活態度的養成,也難以培育學生對生命世界的熱愛與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因此,知識化傾向的語文“生命教育”實踐無法引起學生精神世界的應和與共鳴,也因此無力穿越、抵達人的心靈,在本質上只不過是遊離於學生精神世界的外在物而已。

  ***二***語文教師漠視生命關懷,缺乏明晰教育策略

  大多數語文教師教學內容的單一,教學目的的功利化也是造成語文“生命教育”實踐難以達到實質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開展語文“生命教育”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沒有提前預設相應科學合理的育人策略,缺乏與學生情感世界的溝通,割裂了學生作為知、情、意、行高度統一的生命個體的完整性,這將不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一旦遭遇挫折,消極情感導引下的學生甚至會運用所學知識扼殺自己的生命以尋求解脫。事實說明:頻頻發生的中小學生跳樓事件反映出,學生都已把握高空墜樓會危及生命這一知識,但恰恰是消極的生活態度促使他們要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當學生遇到精神上的問題時,由於語文教師對生命關懷的漠視,他們找不到精神上的寄託,內心的情感無法傾訴,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心靈空間裡,逐漸變得冷漠、孤僻。長此以往,語文“生命教育”實踐得不到良性的發育,對生命的漠視也就產生了。

  ***三***學生輕慢生命價值,缺憾生命情感反思

  統計調查表明,自殺已成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近兩年青少年自殺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往往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偶發的,在遇到突發困難時毫無應急能力,第一個念頭就是用自殺來逃避現實。還有一些未成年人有盲從心理,看到電視連續劇裡有些角色可以死而復生,也模仿尋死……青少年嚴重缺乏對生命的正確認識。除此之外,在我國屢屢發生的殺人案件,還是殘待戲虐動物的事件,或是對生命的價值意義感到迷惘的“活著沒意思”的感受,都暴露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對生命的不珍重和兒戲感。對於學生來說,他們一般迴避對“死”的正確思考。偏執的主觀認為身體與精神處於兩個不同的空間,也許“死”僅是走向另一個空間的中轉站。生命價值的思考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片空白。對於與天俱來的生命並沒有給予足夠的珍惜,一旦遇到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隨意結束自己的生命,殊不知其將帶來的惡果。這種對於生命的認識已經在一些學生身上根深蒂固了,改變提升學生這種對於生命價值的理解任重而道遠。其自殺念頭。

  二、破解之道:語文“生命教育”的實踐

  ***一***以專門生命教育課為主體,在語文課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學校開設獨立的語文生命教育課程是最直接的、最基本的實施方法。學生需要每週安排一定課時,有特定的語文教師與教材。這樣能夠讓學生系統的瞭解生命的起源與發展、生命的深度與高度、理解死亡並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目前,有不少地區和學校都開設了語文生命教育課程,但是語文生命教育課程的開設對語文教師的能力素質,以及教材、教學內容與方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如講授事物性說明文時,語文教師要給學生留下愛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印象,從而影響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同時,社會實踐課也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個途徑,帶學生迴歸大自然,引導學生欣賞生命、熱愛生命;還可以帶學生們去敬老院、社群醫院等地進行社會實踐。

  ***二***啟發語文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實施生命化的教育

  語文教師在生命教育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他們自身的行為以及教育理念一定會影響語文“生命教育”實踐效果。語文教師的自身魅力是語文“生命教育”實踐過程中有待充分發掘的資源和優勢。語文教師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開展語文“生命教育”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提前預設相應科學合理的育人策略,加強與學生情感世界的溝通、交流,使自己成為整合學生知、情、意、行高度統一的紐帶。讓學生一旦遭遇挫折時,能需求到精神的寄託。同時,語文教師要學會傾聽,並且科學、善意的引導消極情感的學生,讓他們從扼殺自己的生命陰影中走出來,以尋求解脫。當學生遇到精神上的問題時,由於語文教師對生命關懷的重視,是他們找到了精神上的寄託,內心的情感有了傾訴的物件,將自己由封閉在狹小的心靈空間從新拉回到社會大家庭裡,逐漸變冷漠、孤僻為熱情、開朗。長此以往,生命情感教育得到良性的發展。

  ***三***遵循青少年學生的天性,關注他們的生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繼續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能夠運用智慧和精力去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那麼它就必須克服自滿和墨守成規的缺點,教育必須經常檢查它的目標、內容和方法”。語文“生命教育”實踐的內涵就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生命存在的價值,包括理解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認識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因此,在語文“生命教育”實踐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個體生命價值,使生命教育觸及學生的靈魂。學生如果脫離開外界社會的人文關懷,便成為一個抽象的純生物人;如果外界社會給予學生過多的干涉,他便成為沒有靈魂的社會附屬品。因此,語文“生命教育”實踐要平衡社會與學生個體生命之間的價值關係。要從互相促進的角度看待二者的關係。在尊重學生自身的興趣和習慣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生命教育,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麼。必須用和它們相當的社會的事物的用語來加以解釋――用它們在社會事務中能做些什麼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參考文獻

  [1]傑・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2]程紅豔.生命與教育――呼喚教育的生命意識[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1.

  [3]張美雲生命教育[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3.

  [4]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5]劉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2.

  [6]萬玉.關注生命[D].開封:河南大學,2003.

  [7]李萍.生命教育的本體及其三個維度[M].北京:中華書局,1991.

  [8]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論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淺述論文
相關知識
生物教育初探論文
大學生生命教育初探論文
生命教育初探論文
小學生家庭教育初探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論文
中職生心理教育初探論文
幼兒園安全教育初探論文
幼兒園健康教育初探論文
幼兒園數學教育初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