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閱讀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高考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是一次改變命運的考試,當然,高考試題的難易程度對學生的成敗具有決定作用,現代文閱讀是高考語文試題中所佔比重較大的題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李德霞《馬蘭花》

  大清早,馬蘭花從蔬菜批發市場接了滿滿一車菜回來,車子還沒扎穩,鄰攤賣水果的三孬就湊說:“蘭花姐,賣鹹菜的麻嬸出事了。”

  馬蘭花一驚:“出啥事啦?”

  三孬說:“前天晚上,麻嬸收攤回家後,突發腦溢血,幸虧被鄰居發現,送到醫院裡……聽說現在還在搶救呢。”

  馬蘭花想起來了,難怪昨天就沒看見麻嬸擺攤賣鹹菜。三孬又說:“前天上午麻嬸接鹹菜錢不夠,不是借了你六百塊錢嗎?聽說麻嬸的女兒從上海趕過來了,你最好還是抽空跟她說說去……”

  整整一個上午,馬蘭花都提不起精神來,不時地瞅著菜攤旁邊的那塊空地發呆。以前,麻嬸就在那裡擺攤賣鹹菜,不忙的時候,就和馬蘭花說說話,聊聊天。有時買菜的人多,馬蘭花忙不過來,不用招呼,麻嬸就會主動過來幫個忙……

  中午,跑出租車的男人進了菜攤。馬蘭花就把麻嬸的事跟男人說了。男人說:“我開車陪你去趟醫院吧。一來看看麻嬸,二來把麻嬸借錢的事跟她女兒說說,免得日後有麻煩。”

  馬蘭花就從三孬的水果攤上買了一大兜水果,坐著男人的車去了醫院。

  麻嬸已轉入重症監護室裡,還沒有脫離生命危險。門口的長椅上,麻嬸的女兒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馬蘭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醫院。男人攆上來,不滿地對馬蘭花說:“我碰你好幾次,你咋不提麻嬸借錢的事?”

  馬蘭花說:“你也不看看,這是提錢的時候嗎?”

  男人急了:“你現在不提,萬一麻嬸救不過來,你找誰要去?”

  馬蘭花火了:“你咋盡往壞處想啊?你就肯定麻嬸救不過來?你就肯定人家會賴咱那六百塊錢?啥人啊?”

  男人鐵青了臉,怒氣衝衝地上了車。一路上,男人把車開得飛快。

  第二天,有訊息傳來,麻嬸沒能救過來,昨天下午死在了醫院裡。麻嬸的女兒火化了麻嬸,帶著骨灰連夜飛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後,特意趕過來,衝著馬蘭花吼:“錢呢?麻嬸的女兒還你了嗎?老子就沒見過你這麼傻的女人!”

  男人出門時,一腳踢翻一隻菜簍子,紅豔豔的西紅柿滾了一地。

  馬蘭花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

  從此,男人耿耿於懷,有事沒事就把六百塊錢的事掛在嘴邊。馬蘭花只當沒聽見。一天,正吃著飯,男人又拿六百塊錢說事了。男人說:“咱都進城好幾年了,住的房子還是租來的。你倒好,拿六百塊錢打了水漂兒……”

  馬蘭花終於憋不住了,眼裡含著淚說:“你有完沒完?不就六百塊錢嗎?是個命……就當麻嬸是我乾媽,我孝敬了乾媽,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門摔得山響。

  日子水一樣流淌。轉眼,一個月過去。

  這天,馬蘭花賣完菜回到家。一進門,就看見男人繫著圍裙,做了香噴噴的一桌飯菜。馬蘭花呆了,詫異地說:“日頭從西邊出來啦?”

  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嘴快,說:“媽媽,是有位阿姨給你寄來了錢和信……爸爸高興,說是要犒勞你的……”

  馬蘭花看著男人說:“到底咋回事?”

  男人撓撓頭,嘿嘿一笑說:“是麻嬸的女兒從上海寄來的。”

  “信裡都說了些啥?”

  男人從抽屜裡取出一張匯款單和一封信,說:“你自己看嘛。”

  馬蘭花接過信,就著燈光看起來:

  蘭花姐,實在是對不起了。母親去世後,我沒來得及整理她的東西,就大包小包地運回上海。前幾天,清理母親的遺物時,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小本本,上面記著她借你六百塊錢的事,還有借錢的日期。根據時間推斷,我敢肯定,母親沒有還過這筆錢。

  本來,母親在醫院時,你還送了一兜水果過來,可你就是沒提母親借錢的事……還好,我曾經和母親到你家串過門,記著地址。不然,麻煩可就大了。匯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塊算是對大姐的一點補償吧……還有一事,我聽母親說過,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還是租來的。母親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時半會也賣不了,大姐如果不嫌棄,就搬過去住吧,就當幫我看房子了……鑰匙我隨後寄去……

  馬蘭花讀著信,讀出滿眼的淚水……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馬蘭花剛從市場接菜回來,三孬就急忙告訴她麻嬸生病住院的事,還鼓動她到醫院向麻嬸女兒要錢,說明三孬好嚼舌,是個搬弄是非的人。

  B.馬蘭花的丈夫因為六百元錢就耿耿於懷,收到一千元的匯款單後又主動為妻子做飯,這些細節惟妙惟肖地寫出了這個人物的事故圓滑、反覆無常。

  C.小說以麻嬸女兒來信作為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僅呼應了故事留下的懸念,還巧妙地造成了情節的逆轉,頗具藝術匠心。

  D.小說注重於細微處寫人,從上海來信中可以看出,麻嬸的女兒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又是一個精明的人,她內心深處很不願意欠別人的錢。

  E.發生在馬蘭花與麻嬸兩家之間的故事溫馨動人,其中也蘊含著作者對當下社會倫理道德和人際關係的憂慮與反思,這是小說的深刻之處。

  2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別是什麼?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在刻畫馬蘭花這個形象時,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徵?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三次寫馬蘭花流淚,每次流淚的表現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樣。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並說明這樣寫有什麼效果。8分

  參考答案:

  1BC【解析】A項“說明三孬好嚼舌,是個搬弄是非的人”錯;D和E項理解不準確。 試題分析: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現手法

  2小說的明線是:馬蘭花得知麻嬸得病後發呆——到醫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錢事——對丈夫常拿六百元錢說事很傷心——讀麻嬸女兒的信滿眼淚水。

  小說的暗線是:麻嬸向馬蘭花借六百元錢——得腦溢血在醫院搶救,未果——其女兒火化麻嬸帶骨灰回上海——寫信替母還馬蘭花錢。

  小說明暗線交織,使得情節的發展脈絡清晰,也使小說的主題得到更深的挖掘。

  【解析】小說的線索是指情節的發展脈絡。有時,小說會有明線與暗線兩條線索。對此及明暗線這樣安排的有什麼好處,可回想咱們學過的小說《藥》。小說明暗線安排的好處或作用的分析,一般是從情節的安排和主題的挖掘這兩個角度切入。 試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說情節結構。

  3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 誠懇老實,知恩圖報; 堅強,不妥協。

  【解析】根據情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概括。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

  4第一次是馬蘭花的男人得知馬蘭花借錢給麻嬸,一直沒有向麻嬸要。得知麻嬸死後,馬蘭花的男人 大怒而走,馬蘭花傷心而哭。第二次馬蘭花的男人一直叫叫馬蘭花索取,馬蘭花不應,男人再次而怒, 馬蘭花痛心。第三次,馬蘭花收的麻嬸女兒寄來的錢和鑰匙。喜極而泣,三次流淚,變現不同,心情也 不同,更能突出馬蘭花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厚,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並有利於表現小說的主題。

  篇二:葛兆光《秦漢時代的普遍知識與一般思想》

  秦漢時代的普遍知識與一般思想,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天”仍然是判斷與理解的基本依據。仿效“天”的構造,模擬“天”的執行,遵循“天”的規則,就可以獲得思想與行為的合理性。在人們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夠擁有“天”的神祕與權威,於是,這種“天”的意義,在祭祀儀式中轉化為神祕的支配力量,在占卜儀式中轉化為神祕的對應關係。不僅是一般民眾,就連天子與貴族也相信合理依據和權力基礎來自於“天”,秦漢時代皇宮的建築要仿效天的結構,漢代的墓室頂部要繪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場所更要仿造一個與天體一致的結構。

  “天”所顯示的自然法則更加明確地被一些基本的數字概念所表述,而這些概念又被具體化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術,於是“天”與“人”之間就被聯絡起來。首先是“一”。在秦漢時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統、君主權威、理性法則、知識基礎和一切的終極依據。其次是“二”。“二”即陰陽,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從陰陽引申出來的冷暖、溼燥、尊卑、貴賤。再次是“五”。在《呂氏春秋》中,思想家曾為“五”並列出種種匹配的事物和現象。這說明人們普遍相信“五行”可以歸納和整理宇宙間的一切,使宇宙整齊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聲、五味、五方、五臟、五祀等等發生紊亂,人們就要用技術將其調整過來,否則人就會生病,社會就會混亂,宇宙就會無序。比如朝代的變更,要順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們的服飾,要順序地吻合五色的輪次。這種數字概念經歷了漫長的整合和論證過程,在秦漢時代終於以系統的形式固定下來。

  溝通天地人神的權力仍然被少數術士所掌握。大多數人相信,他們由於有某些特殊的稟賦與訓練,擁有與神祕世界對話的能力,人們需要通過他們與天、與神靈、與祖先交流。

  當時人們關心的中心問題有以下幾類。一是生命。銅鏡銘文這樣的考古資料透露了秦漢時代人們的生活觀念,看來當時的人們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過也相信人之永恆極其困難。如果說銅鏡銘文、帛畫、畫像石中的神仙內容及秦漢方士的求仙尋藥鍊金活動,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麼很明顯,他們也努力地探索過人體的奧祕與醫療技術,張家山漢簡中的《脈書》、馬王堆帛書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們的焦慮和憂患。正是在這種期望和想象、焦慮和憂患中,人們逐漸形成了生死觀念。二是幸福。在秦漢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為人生幸福的內容,漸漸退居次要地位,對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體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貴”與子孫“繁衍”成了更現實的追求,銅鏡銘文中那麼多的“富貴”和“宜子孫”的字樣就是明證。三是國家。當諸侯國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種文化區域日趨混融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的時候,人們開始彼此認同。“天下”一詞在當時是一個較純粹的政治概念,當人們逐漸有了更廣泛的地理知識之後,人們認識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於是又常常使用“海內”一詞。“海內”一詞在當時成了中國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詞,凡是生活在海內的人,凡是有共同語言、習俗、觀念與服飾的海內人,都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文化意義上的共同體已經在人們心目中確立了。 本文有刪改

  6.關於秦漢時代人們對“天”的認識,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漢代的墓室頂部要繪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場所更要仿造一個與天體一致的結構,這只是為了營造一種神祕的氛圍,讓普通人敬畏。

  B.人類的社會秩序、倫理關係都是以“天”為依據來建立的,如果發生紊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來進行調節,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C.無論普通民眾還是權貴,都把“天”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依據,認為遵循“天”的規則,效法“天”,能夠獲得思想和行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則,一切知識都與之相關,秦漢時代的人們以“天”為根本法則認識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為終極依據認識自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因為“天”等同於“一”,意味著絕對和神聖,所以,秦漢時代皇宮的建築要仿效天的結構,以顯示對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數字概念的表述顯示了天與人之間的關聯,五行、五聲、五色、五方、五祀等實際上都體現了“天”蘊含的自然法則與宇宙秩序。

  C.秦漢時代,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只有少數被認為有特殊稟賦與訓練的術士才能與天、神溝通,並非人人都具有與神祕世界對話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數字概念表達了“天”所顯示的自然法則,這些概念的形成和確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並牽連著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秦漢時代,人們普遍相信“五行”可以歸納和整理宇宙間的一切,使宇宙整齊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為宇宙間一切的終極依據。

  B.秦漢時代人們的普遍知識與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國人對於幸福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精神超越的層面,而只著重於現世與物質層面。

  C.秦漢時代,人們相信永生可以實現,這樣的生死觀導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對於“富貴”和“宜子孫”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現。

  D.秦漢時代,與“天下”一詞作為政治概念不同,“海內”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詞,“海內”的人於文化層面能夠彼此認同。

  參考答案:

  6.C

  7.A

  8.D

  篇三:彭程《頭腦中的旅行》

  ①對當代人來講,旅行是一件平淡無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術落後,交通不便,旅行經常和冒險聯絡在一起,另外還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因此,旅行對於很多人來說並非易事。那時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願望難以滿足,只好經常藉助於幻想,在頭腦中旅行。文人許多是貧窮而兼病弱,卻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現實生活中的阻礙反而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的熱情。一幅圖畫,書裡一段並不起眼的描繪,都能夠成為點燃他們靈感的火種。藉助無限的想象,他們能夠生動地描繪出一個地方的景色氛圍,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②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就突出地體現了這樣一種才華。他的不少篇章,都表達了對於遠方的嚮往。遠方,始終是一個充滿魅力和誘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湧流出詩意和美。波德萊爾的女友有著一半非洲血統,據說正是她周身所散發出的異域氣息令他痴迷,她的秀髮,她的一顰一笑,都讓他恍惚感受到了遙遠的、另外一個大陸的奇異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詩《頭髮中的半球》,其中有這樣的描繪:

  你的頭髮蘊藏著一個完整的夢,充滿了船帆和桅杆的夢;它也包藏著大海,海上的季風把我帶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裡的太陽顯得更藍更深,那裡的大氣充滿果實、樹葉和人類肌膚的香味。

  ③從這些文字中,你能強烈地感覺到詩人感受力的靈敏和豐盈,視覺、嗅覺等都在全方位地、酣暢地敞開著,藉助於一些要素,他生動地描繪出遙遠地方的風光氣氛,栩栩如生。而這一幅幅巨大的、聲色流溢的畫面,最終是靠著強大的想象力來加以拼接、連綴和粘合的。

  ④終其一生,波德萊爾都被港口、輪船、鐵路、火車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為這些都連線著遠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為很難真正具備出行的條件,波德萊爾更多的是從想象中獲得滿足。

  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蒲寧,也是一位善於運用想象力的大師。在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憶了自己在俄羅斯腹地的一個莊園裡度過的童年時代。在漫長寒冷的冬夜,《魯濱遜漂流記》等書裡的插圖,讓他想象遙遠的熱帶。狹窄的獨木船、拿著弓箭和長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樹林,都讓他感到甜蜜和陶醉,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幻覺:“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個身子感覺到了那麼多幹燥的炎熱,那麼多陽光!”以至於多年後,他有機會來到那些地方時,心中浮現的第一感覺就是:對,對,所有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樣!

  ⑥擁有這樣一種強大的想象能力,堪稱是生命中獲得的寶貴獎賞。它打通了一條連線詩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種種都表明,一個善感的靈魂,可以創造出怎樣的奇蹟。這是一些具有異稟的人,能夠通過一棵樹想象一片森林,藉助一片貝殼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傖的線頭布片,到了他們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織錦。讀這樣的作品,與其說是觀賞作者藉助於想象而描繪出的風景,不如說是欣賞靈魂的奇觀。這樣的靈魂正是藝術的搖籃和息壤。

  ⑧當然,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備那樣卓越的才華。不過,從他們的這種嗜好中,還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東西。雖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財力等,永遠是處於一種短缺的狀態。相對去過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這樣,就不妨退而求其次,藉助想象的力量來作為一種彌補。

  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必要向那些傑出作家學習,培養和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變得細膩善感:欣賞一泓碧藍的山澗溪水的圖片,彷彿感覺到浸入腳底的絲絲寒涼;目光流連於畫面上一間江南小城臨水的茶樓,似乎嗅到一縷明前龍井的清香。對於氣氛、情調的細膩感知和把握,才堪稱旅行最重要的收穫。

  ⑩如今技術的快速進步,為這種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極好的幫助,滑鼠輕輕一點,你可以從白雪皚皚的北極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熱帶海島。矚目於圖片,充分調動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鈕調到最高檔,庶幾可以獲得幾分真切的、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當然,對於這種替代的旅行,你儘可以不以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話來辯護: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幾處?

  本文有刪改

  16.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4分,兩項都對得4分,答對一項得2分,有錯項得0分

  A.作者認為文人多與貧窮相伴,這使得他們對生活有著更加深刻的體驗,從而擁有了敏銳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蒲寧就是明證。

  B.文章運用古今對照的手法,從文學寫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說明以豐富的心靈展開對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養審美化的生活態度的必要手段。

  C.“頭腦中的旅行”不是才華橫溢的作家的專利,普通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變得細膩善感,同樣可以在這種替代性的旅行裡獲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D.第⑨段中“目光流連於畫面上一間江南小城臨水的茶樓,似乎嗅到一縷明前龍井的清香”一句,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從視覺與嗅覺的角度展開聯想。

  E.今天,科技的發達既使現實的旅行更加便利,也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幫助,矚目於網上的各種圖片,在頭腦中旅行,我們可以“抵達”世界的各個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萊爾散文詩《頭髮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4分

  18.作者為什麼說“讀這樣的作品,與其說是觀賞作者藉助於想象而描繪出的風景,不如說是欣賞靈魂的奇觀”?請簡要分析。4分

  19.與現實中的旅行相比,“頭腦中的旅行”是一種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遠方的嚮往嗎?請結合文章內容和個人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

  16.4分 C E

  17.4分

  ①以具體例子說明想象的旅行打開了詩人通向遠方的道路,詩人雖然不能親臨其境,卻能從豐富的想象中獲得滿足。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才華——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夠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感受力生動傳神地描繪出遠方的風景,呈現出富有詩意、流光溢彩的畫面,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18.4分①因為藉助想象描繪出的風景並不完全是現實的復現,而是作家的藝術創造,其中蘊含了作家連通詩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這樣的藝術世界,是源於其善感的靈魂、豐富的心靈。傑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實乃心靈的探尋,他們描繪的動人風景,映現的正是作家心靈世界的奇景。

  19.8分答案示例一:頭腦中的旅行足以滿足我們對遠方的嚮往。①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束縛不可避免,我們未必有條件、有能力踏遍萬水千山。②頭腦中的旅行能超越現實旅行的侷限,我們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感受力可以領會旅行的真正精神,領略遠方的精彩。③我們嚮往遠方,實質上是為了擺脫平庸的現實,獲得別樣的生活體驗,精神的漫遊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詩意空間,令平凡的現實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現實中的旅行與頭腦中的旅行各有優勢,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補,能夠更好地滿足我們對遠方的嚮往。①百聞不如一見,條件具備時,我們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賞遠方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②如果不具備實地旅行的條件,大可藉助想象,在心靈世界中構建“第二自然”,感受遠方的魅力。③現實有限而想象無垠,頭腦中的旅行能夠使我們超越現實,突破束縛。真實與想象交融,頭腦中的旅行就能為眼前的風景增色添彩,令現實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從而更好地滿足我們對遠方的期待和嚮往,同時也使我們的想象力得到豐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頭腦中的旅行無法滿足人們對遠方的嚮往。①現實中的旅行能夠把我們帶到真實的遠方,在現場獲得直接體驗,而頭腦中的旅行畢竟是一種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遠方再美好也不真實,不能提供我們關於遠方的準確的認識。②一些細膩微妙的感受與體驗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不可能通過頭腦中的旅行得到。遠方風景裡動人的韻致,不親眼目睹,不親身感受,就永遠無法真切地體會到。遠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親至,將是巨大的遺憾。③頭腦中的旅行能否滿足對遠方的嚮往,與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沒有善感的心靈,缺乏想象力,就無法想象充滿魅力的遠方,也就不能滿足他對遠方的嚮往。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自然之美的文章
高考狀元成功祕訣文章
相關知識
高考閱讀文章
高考優美文章閱讀
高考語文閱讀文章真題
高考語文閱讀文章
高考英語閱讀文章
高考英語文章閱讀
高考勵志文章閱讀
高考勵志文章閱讀文章
一般英語閱讀文章的十大考點盤點
考研英語閱讀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