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礎知識景深祕籍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想入門攝影的新手們,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一、什麼是景深

  指聚焦清晰的焦點前後可接受的清晰區域

  景深很淺時,焦點是一層非常薄的落在物體上的平面,平行於數碼相機中感光元件所在的平面。

  當影響景深的條件發生變化時,如鏡頭光圈縮小時,明顯的清晰範圍就會在鏡頭焦點平面前方和後方延伸。

  通過控制景深,可以控制畫面主體及背景環境的清晰度

  構圖的基本法中,經常運用景深虛化處理背景。利用長焦距或大光圈或縮短拍攝距離,營造出淺景深的效果。

  淺景深可以虛化複雜的背景,凸顯主體。

  下圖採用了比較淺的景深,主體突出, 營造了背景虛化柔美的畫面效果。

  二、景深是怎麼形成的?

  那麼景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知道,鏡頭之所以能夠成像,是因為把光線聚集到了一點,這個光線的聚集點我們稱之為焦點,而在焦點的前後光線開始分散,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彌散圓,當彌散圓的半徑小於某個值時,我們人眼就可以看清楚,當彌散圓的半徑超過某個數值時,人眼便不可再分辨,也就是我們提到的虛化效果,這個人眼能夠分辨的最大半徑的彌散圓被稱為容許彌散圓。

  因為現實中的物體都存在遠近關係,所以不可能所有物體都同時落到焦點上,除了與對焦物體在同一平面的物體外,其他物體都會以彌散圓的形式落到焦平面,當落到焦平面的彌散圓小於或等於容許彌散圓時,這個物體就能夠被我們看清,而大於容許彌散圓時,這個物體就被虛化掉了。

  景深的深淺與光圈、焦距、拍攝距離等諸多因素有關,一般而言,光圈越大,景深越淺,焦距越長,景深越淺,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淺。

  三、影響景深的因素

  具體拍攝時,照片應使用多深的景深,取決於拍攝者要傳達的資訊。

  三個主要因素:

  1. 拍攝時光圈的大小

  2. 鏡頭的焦距

  3. 相機與被攝物件的距離

  具體關係:

  光圈的大小:

  光圈越大,光圈數值越小,景深越淺;光圈越小,光圈數值越大,景深越深。

  鏡頭的焦距:

  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拍攝距離:

  相機與拍攝物件距離越近,景深越淺;相機與拍攝物件景深越遠,景深越深。

  下圖表現的是寵物狗的特寫,用f/3.2 拍攝,景深淺,對寵物狗的眼睛對焦,完美地表現出狗狗的眼神

  四、前景、後景

  1、前景對焦拍攝

  取景時,取景器中的畫面都會分為前景和後景。

  前景就是離相機最近的部分,對前景對焦拍攝,將把前景作為畫面的主體突出出來。

  當畫面的背景非常雜亂時,可以對前景進行對焦拍攝,使背景虛化,從而減弱背景的不利影響。

  而有時前景構圖也會使得你的畫面有不一樣的感覺。

  2、後景對焦拍攝

  後景是鏡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

  鏡頭畫面中,後景與前景相對應,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對後景對焦拍攝,將會把後景作為被攝主體進行表現,而後景以外的部分都會被虛化。

  虛實對比強烈的照片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來說都要求焦點清晰,讓主體清楚地呈現出來,但有目的地在畫面中使一部分景物焦點虛化,也是表現的技法之一。

  如圖,有選擇地把前景枝葉放在焦點之外,有意越過前景,只對後方水面中的樹林倒影進行對焦,使枝葉變成了陪襯的前景。

  3、控制方法

  拍攝花叢中的花朵,不同光圈所營造不同景深效果,可見隨光圈的變化,畫面景深也隨之改變。

  4、得到最大與最小景深的方法

  攝影的基本技術之一是對景深的控制,景深效果對照片的構圖影響非常明顯。

  擴大景深,使所有被攝體在畫面上都清晰可見。

  縮小景深,清晰地表現主要的物體,讓次要的物體虛化隱去。

  得到最深的景深:

  儘量使用鏡頭的廣角端或短焦距鏡頭

  拍攝時,儘量拉長拍攝距離 ,儘量縮小光圈

  有時候,拍攝者希望照片中有虛有實,將環境虛化,讓主體清晰,採用淺景深技術,即“選擇性聚焦”。

  得到最小的景深:

  儘量使用鏡頭的最大焦距或用長焦鏡頭拍攝

  儘量距離拍攝物件更近一些

  儘量使用最大光圈

  5、通過光圈控制景深

  雖然3 個要素可以控制景深,最具可操作性的還是調整光圈。

  改變焦距或拍攝距離,會改變一張照片的整體構圖和透視關係。如果一張照片的構圖和透視關係已經確定,那就只能通過改變光圈來控制景深了。

  五、調整背景控制虛化程度

  拍攝距離***鏡頭和被攝物件之間的距離***起著重要的作用。改變被攝物件與背景的距離時,其他拍攝因素是保持不變的

  改變距離方法:

  1、移動相機來改變相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

  2、改變被攝物體與背景之間的距離

  畫面的景深不會改變,因為背景距離清晰的景深範圍更遠,所以照片中的背景的虛化效果會更加強烈。

  通過改變拍攝距離,可以控制畫面的虛化程度。

  下面兩幅照片中,第一張採用俯拍方式拍攝的,花朵與地面距離較近,且地面較暗淡,虛化程度不是特別明顯。

  第二張照片改為側面平拍,畫面中背景較深遠,距離拍攝主體更遠,畫面背景的虛化效果也就更加明顯了。

  六、調整焦距控制景深

  通過調整鏡頭的焦距來控制景深,但並非首選。

  焦距越短,畫面的景深越深;焦距越長,畫面的景深越淺。

  實際拍攝中,調整焦距會受到諸多限制,焦距的改變會改變畫面的視角與取景範圍,而視角往往是決定一張照片構圖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拍攝物件比較單一,拍攝點可以前後移動,畫面中沒有明顯的透視關係,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圖中採用廣角鏡頭靠近雕塑拍攝,背景虛化程度不夠,依然能看到背景中的元素;退後一些,改用長焦鏡頭拍攝,畫面的景深立刻淺了很多。

  七、虛化程度的正確理解

  景深和準確對焦對畫面的清晰度非常重要。

  剛開始玩攝影的朋友們可能會認為,照片中的某個區域性要麼清晰,要麼模糊。

  這種理解太過絕對化,影象焦外的模糊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可以呈現線性變化,也就是從稍模糊逐漸變為完全模糊。

  從焦內到焦外,存在著從清晰到逐漸模糊即虛化程度緩慢漸變的趨勢。

  拍攝物件只有處於焦平面時才真正清晰,所有不在焦平面上的點,在照片中都或多或少有些模糊,只是較弱的模糊效果我們無法用肉眼分辨出來。

  距焦平面越遠,影象越模糊。

  由於景深不夠淺,不在焦點上的景物仍可被清晰地辨認出來,從而削弱了觀者對被攝主體的注意力,此時就需要把景深控制得更淺一些。

  相反,若需要交代畫面的環境資訊

  如上圖,需交代拍攝主體處於賽場看臺的環境,景深可控制得深一些,從清晰到模糊漸變,但一些背景元素仍然清晰可辨,觀者可以瞭解拍攝現場的相關資訊。

  作為背景元素,即使焦外區域不太清晰,也能讓人們瞭解照片的拍攝背景和其他資訊。

  最後,還看自己多去使用你的相機,慢慢地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實際操作中。

攝影基礎知識測光
攝影基礎知識合理曝光鐵三角
相關知識
攝影基礎知識景深祕籍
攝影基礎知識景深如何拍攝
最新人像攝影基礎知識
建築攝影基礎知識與技巧
人像攝影基礎知識
攝影基礎知識白平衡
攝影基礎知識測光
攝影基礎知識合理曝光鐵三角
攝影基礎知識快門速度
攝影基礎知識變焦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