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如何演變的?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我國的漢字是怎樣演變來的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裡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

漢字和書是怎樣演變的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裡,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麼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湧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複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誌,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我國的漢字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變化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髮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

漢字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相關問題答案
漢字是如何演變的?
甫志高是如何叛變的? ?
微信上的字體如何改變?
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
漢字是怎麼產生的?
地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魄力是如何養成的?
白帶是如何產生的?
匯率是如何計算的?
雍正是如何繼位的?